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乘机诬陷东林党人接受熊廷弼贿赂,把丢失边疆的罪名加在他们头上。他的党徒又编造伪书《辽东传》陷害熊廷弼,通过杀害熊廷弼,来打击东林党。

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倒台,朝中许多官员都上疏为熊廷弼申冤,明思宗下诏为熊廷弼平反,谥襄愍。并允许熊廷弼的儿子将其尸体归葬故里。

千古奇冤袁崇焕(1)

袁崇焕像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朝末年著名军事家。袁崇焕自幼好读兵书,潜心学习用兵救国之术。万历年间考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但是他对东北边境的战况非常关心,经常向一些曾经在辽东战斗过的退役将士询问辽东的地理状况和防御体系,一直想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袁崇焕按照惯例进京朝觐,御史侯恂慧眼识英雄,推荐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负责镇守山海关。袁崇焕到山海关后,深夜单骑出关了解关东地形。后来,袁崇焕在辽东修筑宁远城,并修复锦州、右屯等军事重镇,从而使明朝的边防从宁远城向前推进了二百里,大体上收复了天启初年被后金占领的失地。他还制定了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鼓励当地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同时,他大力整饬军队,号令严明,认真操练,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由于他治边有方,成效显著,天启三年(1623年),袁崇焕被升为兵备副使,不久又升为右参政。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十三万大军围攻宁远。袁崇焕命令城外守军全部撤进宁远城,坚壁清野,还宰牛杀马,慰劳将士,全军上下同仇敌忾,斗志昂扬,浴血奋战,多次打败敌人的进攻。努尔哈赤情急之下,亲自指挥作战,结果被炮石击中,受伤坠马,血流不止。主帅受伤,后金军队于是退兵。在归途中,努尔哈赤伤情加重,死在军中。这次战役,是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征战以来遭到的唯一一次败绩。袁崇焕因此声威大振,名扬边境。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被提升为辽东巡抚,关外防务,全部由袁崇焕指挥。他审时度事,调整战略。一面假装与后金和谈,一面加紧休整军队,并修筑锦州、中左、大凌等要塞,以防止后金的突然袭击。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率军围困锦州,想诱惑袁崇焕出宁远增援锦州,以便趁机偷袭宁远。但是他的用意被袁崇焕识破,袁崇焕按兵不动,坚守宁远,同时派四千精锐骑兵绕到清军背后猛攻,使清军两面受敌。皇太极阴谋难以得逞,便集中兵力进攻宁远。袁崇焕早已作好充分准备,城上明军万炮齐发,矢石如雨。清军久攻不下,死伤惨重,而宁远城巍然不动。皇太极无可奈何,只好退兵。父子两人,两代皇帝都败在袁崇焕的手下,使他更加威名远扬。

宁远、宁锦大捷在于袁崇焕运筹帷幄,指挥有方,他原应功劳第一。但明廷在论功行赏时,权阉魏忠贤将退敌之功据为己有,不仅对自己封赏很厚,连他的走狗也个个受赏。而真正的功臣袁崇焕,不仅没有任何奖赏,还指责他不去救援锦州是个错误。袁崇焕十分生气,眼看奸臣当道,难有作为,于是上奏疏请求回乡。

袁崇焕手迹1628年,崇祯帝朱由检登基,他力图挽救明朝的危机。即位后,首先除掉了魏忠贤,罢黜阉党,任用贤臣,政治有所好转。但严峻的边境形势使他寝卧不安,日夜想得到良将以解除边境之忧。于是,许多大臣呼吁请回袁崇焕。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袁崇焕被召回,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帝还赐给他一口尚方宝剑,允许他先斩后奏。袁崇焕上任后马上奔赴前线,正好遇上驻守宁远的士兵因长期不发军饷而哗变闹事。他当即果断地惩治了贪污军饷的将领,又将领头闹事的士兵枭首示众,以振抚军心,严明军纪。同时,他连连上奏,要求朝廷发放军饷,稳定军心。

崇祯帝见袁崇焕刚到边境尚未立功,却不断地请拨军饷,心中很不高兴。他生气地对大臣们说:“将兵者果能如家人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旁边的礼部右侍郎周延儒趁机挑拨,说士兵哗变不是由于缺饷,而是另有隐情。生性多疑的崇祯帝听后,对袁崇焕的信任程度有所下降,虽然勉强发去了军饷,但心中却怀疑袁崇焕是在借机中饱私囊。

后来,由于皮岛守将毛文龙恃功跋扈,宁远城遗址虚功冒饷,不听指挥,为了整肃军纪,袁崇焕先斩后奏杀掉毛文龙。毛文龙原是辽东明军将领,辽东失陷后撤到濒临朝鲜的皮岛上,并且在岛上扩大军队,多次袭击清军后方,有力地牵制了清军的南下。崇祯帝接到袁崇焕杀掉毛文龙的奏疏,十分恼怒他事先没有上报就擅杀边将。但还指望袁崇焕早日收复失地,所以只好强忍怒气。

由于袁崇焕在辽东宁远、锦州一线的防卫固若金汤。所以,最后皇太极决定绕过宁远、锦州防线,从蓟门南下。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地,从蒙古绕道杀入关内,由于蓟州防线松弛,清军很容易就突破明军的防守,大军直逼京师而来,京城内顿时乱成一团。袁崇焕得知清军入关的消息,立即亲率精锐部队,马不停蹄地驰往京师救援。崇祯帝在城内得知袁崇焕援军已到,十分惊喜,连忙发放军饷犒劳军队,并命令各路勤王军队服从袁崇焕指挥。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在广渠门,满桂在德胜门,同时与后金军队展开激战。满桂退守德胜门之瓮城,而袁崇焕身先士卒,指挥作战。二十七日,袁崇焕击退了皇太极的军队,京师外围局势稳定下来。

皇太极再次被袁崇焕打败,心中又恨又怕。于是采纳了他的谋臣范文程的计策,决定使用反间计,利用崇祯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崇祯帝之手除去袁崇焕这个心头大患。他首先假造了两封所谓的“密信”,信中以很亲近的口气约袁崇焕私下议和,然后让部下放在在明军经常出没的地方,明军士兵捡到后消息传开,许多人信以为真,北京城中人心惶惶,埋怨纷起。那些过去与袁崇焕有矛盾的朝臣也趁机诬陷他要和敌人结盟和谈。正在崇祯帝半信半疑的时候,两个从清营中逃出来的宦官也报告说在清军营中亲耳听见敌人将士议论,说袁崇焕已经和清主和议,不久就要献出北京城。如此一来,崇祯帝深信不疑,认为袁崇焕真的要造反。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一日,思宗召见袁崇焕、祖大寿、满桂三人,当场命令锦衣卫拿下袁崇焕。祖大寿是袁崇焕的部将,见袁崇焕被抓,于是代替他统领部属,并率领部队返回宁远,不再替皇帝打仗。狱中的袁崇焕以大局为重,亲自写信给祖大寿,才将所属部队召回,投入战斗,并收复永平、遵化一带。

千古奇冤袁崇焕(2)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以“谋叛欺君罪”被凌迟处死,他的妻妾兄弟也被流放到福建。《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说:“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资,天下冤之。”袁崇焕死后,清军在辽东再没有对手,很快占领了被袁崇焕收复的地方。直到清军入关后,人们才知道所谓的袁崇焕通敌不过是皇太极的反间计,那两个宦官是清军故意让他们听到议论后有意放回的。而崇祯帝疑心过重枉杀大将,自毁长城,导致不久之后清军大举入关。使一代名将袁崇焕忠心耿耿却只能含恨九泉。

“攘外必先安内”的杨嗣昌

杨嗣昌(1588~1641),明末大臣,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熟读经史,熟悉历代典章制度。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进士。崇祯元年(1628年),任河南副使加右参政,七年,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十年,升为兵部尚书。他深得明思宗信任,力主“安内方可攘外”,并提出“四正六隅十面网”战术,计划用三个月消灭农民起义,但没有成功。十一年,改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掌兵部事。十二年五月,大败张献忠于玛瑙山,十四年初,张献忠占领襄阳,杀襄王;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杨嗣昌畏罪忧死(一说自杀)。著有《杨文弱先生集》、《武陵竞渡略》、《督师纪事》等。

步入仕途后,杨嗣昌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天启三年(1623年),受阉党排挤,称病辞职归乡。崇祯元年(1628年),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