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这个历史挺靠谱 作者:袁腾飞-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谨慎,东北民主联军未能捕捉到战机,此时四平久攻不下,攻势已经明显疲惫,难以为继,在国民党南北逼迫之下,态势显得更加不利。中共对于城市攻坚战没有太多的经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林彪果断决定停止攻击。

此后,林彪更多地坚守其得心应手的运动战术,我军更多地发动攻势,东北战局果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四平战役结束后不久,东北成为中共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位居全面优势的战区,国民党军在东北只控制十分之一不到的地域,兵力大部退至铁路沿线极少数城市,完全处于守势。国民党内部甚至有人主张放弃东北,在关内集中兵力。蒋介石认为,放弃东北则失去了华北的屏障,必将影响到全盘战局,不断往东北派遣兵力,还对原有部队进行全面改组。新编部队战斗力不高,老部队被拆开,严重影响作战,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已经显示出颓败之势。

千里挺进大别山

华东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一部,南渡黄河,进入豫陕鄂边区,不久,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

刘邓部队渡河南进的行动,吸引了国民党从鲁中前线调出4个整编师增援,此外,国民党从其他各地调动部队,集中8个整编师,准备围歼刘邓部队,或者将他们赶回到黄河以北。刘邓部队因为连连作战,已经感到疲惫,大别山区道路崎岖,中原地区河流不少,还有很多是黄河泛滥区,行动很受环境影响。当时正是酷暑时节,还多雨。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不利于快速行动;天晴时,烈日当头酷暑难当,沿路缺乏补给,刘邓部队行进得十分艰苦。

这正好让国民党对刘邓大军捉摸不定,他们以为该部队是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被逼无奈,只得南窜,就跟在刘邓屁股后面,在前方也不重兵布防。直到刘邓大军走出黄泛区渡过沙河,国民党部队才发现刘邓大军的战略意图。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刘邓部队都是轻装前行,对于紧随其后不过几十公里的敌军,如果不能在速度上取胜,抢先渡河则会陷入险境,形势十分危急。刘邓指挥部队在国民党全线布防之前,将重型装备全部炸毁,轻装前行,渡过淮河,到达了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完成了突破任务。

华东野战军为了配合刘邓部队的行动,也为了调动集中在山东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寻找战机,本着只打小仗不打大仗的精神,摧毁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华东野战军外线部队因为连连苦战,兵力损失甚大,急需休息。毛泽东甚感焦虑,多次致电陈毅、粟裕,要求他们尽快赶往鲁西南,指挥华东野战军外线部队昼夜兼程急进,不怕疲劳,不要休息,不要补充,立即渡河以缓解刘邓部队所受的压力。

陈谢部队按照中央指示,以在豫西、陕南、鄂北建立根据地为目的,积极活动,与在大别山区的刘邓部队相呼应。

中共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最后阻止了国民党在陕北和山东的攻势。此后,刘邓、陈粟、陈谢部队大举出击,迫使国民党不得不从山东调军大别山,从陕北调兵至关中,继续维持对这两处的攻势。国民党此时,已经是疲于应付了。毛泽东提出,以后把外线作战变为进攻,此后中共在军事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是如何打破国民党军的进攻,而是如何大兵团作战,消灭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并攻克其坚固设防的大城市。

挺进大别山

第4节 三局决胜负

辽沈战役定东北

1948年以后,国民党军事形势每况愈下,党内上下对战争局势都十分悲观。经过多年的战争磨砺,中共对与国民党的军事决战有了充分的自信。

国共两军决战的第一个战役仍是从东北开始。辽沈战役前,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辖4个兵团,共计14个军44个师55万人。东北国民党军被分割在长春、锦州、沈阳三大孤立地域,没有战略后方,与关内联系被切断,难以得到后勤补给,部队士气低落,东北形势严峻。

1948年2月,蒋介石一度决定将东北主力撤到锦州,以便依托华北解决补给。蒋介石甚至有想法,如果情况不利,可以全线撤退。卫立煌认为敌前撤退是兵家大忌,同时对于是否能够长途撤退没有十分把握,不敢担当由撤退导致失败的风险,因而主张坚守。卫立煌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东北国民党将领的支持,蒋介石一时进退两难,难下决断。

后来,蒋介石急于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到锦州,只留第五十三军和第六军的二零七师把守沈阳。其余各军及战车、炮兵、装甲车、骑兵等特种兵团统编为机动兵团,归廖耀湘统率,随时准备撤退。

当时,中共在东北占据大部分的土地、人口和铁路,部队的数量接近百万,大兵团和正规化作战已经能够得以实施。最为重要的是,中共在东北长期布局,已经建起了自己的后方补给基地,这是中共当时对国民党具有绝对优势的一个战区。从战略上考虑,林彪认为长春是一座孤城,可望在半个月内拿下。

面对东北野战军紧锣密鼓地布置长春战事,国民党驻长春守军希望能够放弃长春,撤向沈阳,但没有得到蒋介石和卫立煌的同意。长春被团团围住,其间,国民党守军多次出击抢粮都被打回。国民党的长春守军饿得浑身水肿。在围困长春的同时,东北野战军迅速部署下一步作战战略,留守2个纵队、6个师继续围困长春,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全力南下,出击北宁线,全力攻下锦州,如此,辽沈战役正式拉开帷幕。

北宁线地贯辽西走廊,西起北京,东至沈阳,全长800多公里,沿线有天津、塘沽、昌黎、秦皇岛、山海关、锦西、锦州等重要城镇,是连接关内外的重要陆路通道。

东北野战军先后攻克河北的昌黎、北戴河和辽宁省的绥中、兴城,切断了辽西走廊,完成了对锦州、义县的包围。

蒋介石本在集中精力应付华东野战军,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的济南战役,使蒋介石两面受敌,应接不暇。当时的情况是,蒋介石要是想救济南,就顾不上东北。除非卫立煌经沈锦路出辽西,才能解锦州之围。卫立煌在东北问题上同蒋一直意见不合,他认为锦州之围应由关内出兵直接解决,解围后与锦州部队会合,出大凌河向大虎山方向攻击前进。然后沈阳主力发兵与东进部队会合,所以就未听从蒋的命令。

据说,卫立煌有亲共嫌疑,虽然担任剿共要职,却迟迟不见行动。卫立煌在东北期间,蒋在其周围安插了大量探子,卫立煌难以全权调动部队,只得时时抗命,拖延时间,贻误战机。

锦州范汉杰被围困得难以喘息,多次向蒋求援,蒋介石借召见卫立煌开会之机,迫令他由沈阳出兵支援锦州。卫立煌相当牛,依然拒绝听命。最后,蒋介石不得不空运四十九军到锦州增援,当然仍然不放弃让卫立煌派兵解围,让参谋总长顾祝同亲自到沈阳督战,执行蒋介石的命令。顾祝同在沈阳期间,曾一再召集东北将领开会,要卫出兵沿沈锦路前进解锦州之围。卫立煌再次反对,对于老蒋的指示卫立煌一次次驳回,并与顾祝同发生多次争吵。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提出:乘东北野战军主力攻击锦州时,将沈阳主力一气撤至营口地区。卫立煌认为如不能照他的意见办,也可以实行这一方案。而顾祝同未得蒋介石同意也绝不敢同意撤至营口,两人僵持不下,顾祝同见要卫立煌出兵辽西仍无希望,只好回南京向蒋介石复命。对于东北的局面,蒋介石万分无奈。

10月2日,出离愤怒的蒋介石飞抵沈阳,召集军事会议,决定从华北和山东海运葫芦岛7个师,加上葫芦岛第五十四军4个师,共计4个军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华北第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以沈阳地区的5个军、11个师和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准备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蒋介石在晚上召集的军事首脑会议上,做了最后一次晚餐似的讲话:“我这次来沈阳是救你们出去,你们过去要找共匪主力找不到,现在东北共匪主力已经集中在辽西走廊,正是你们为党国立功的机会。我相信你们能够发挥过去作战的精神,和关内国民党部队一起作战,一定可以成功的。关于空军的协助、后勤的补给,周总司令、郭总司令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万一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