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ぱ嗤跄狈吹娜吩渲ぞ荩虼搜狭钫艜m、谢贵和北平都指挥张信一起,内外呼合,逮捕朱棣。张信过去曾被朱棣信用,接到抓捕朱棣旨令后,一时竟不知所措,便把自己的心事偷偷向母亲叙说了。其母闻言大惊,执意劝子抗命不从。张信权衡利害,果遵母命。他换上便服,乘着妇人车,偷偷进入燕王府,将皇帝下旨掩捕朱棣的消息,一一密报于燕王朱棣。
朱棣获悉朝旨,跪谢张信救命之恩,且当机立断,先发制人。首先设计谋杀了前来掩扑朱棣的张昺、谢贵等,之后于建文元年秋七月,毅然起兵抗命造反。
为出师有名,争取舆论,朱棣援引父亲朱元璋《祖训》中所训示的“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理由,直指齐泰、黄子澄为奸逆,须加诛讨。自称举兵为“靖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靖难”始初,惠帝对频频传来的恶讯还并不在意,只是采取了一些常规的防范措施。首先是祭告太庙,削去朱棣属籍,废为庶人,然后是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师讨伐。
耿炳文领命出师,兵众号称30万,实际上只调集13万人马。足智多谋的燕王朱棣对耿炳文的用兵之术了如指掌。在中秋之夜,他乘南军不备,将南军先锋部队全部歼灭。接着又在滹沱河的北岸,大败耿炳文的主力部队。
败绩传入京师,惠帝异常懊恼,便召问齐泰、黄子澄对策。黄子澄回道:“胜败兵家常事,不足深虑。臣以为曹国公李景隆,材堪大用,不如改任他来代替耿炳文。”
惠帝即拜李景隆为大将军,并调集诸路50万兵马,进兵河间,以报南军败绩之仇。
朱棣闻听京师易将,竟命李景隆披挂帅印,喜不自禁地说:“从前汉高祖用兵如神,还只能将兵10万。景隆竖子,寡谋而骄,给他50万众,这正是自取败亡。”
当时,辽东方面的明朝军队受命进攻已被朱棣控制的永平,永平被围,军报告急。朱棣同诸将计议说:“我在这里,李景隆不敢来攻。我若率军去援救永平,他准会乘虚而入来攻打北平。到那时我再回师北平,内外夹击,李景隆就大败无疑了。”但诸将都感到北平守兵太少,不敢冒此危险怕丢了根本之地。朱棣说:“城中之众,以战则不足,以守则有余。我此去不只为救永平,还要引诱李景隆来就擒,一举而两得。”
九月,朱棣依计率燕军赴援永平。临行时再三告诫留守北平的长子朱高炽说:“李景隆杀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他临走时,又故意撤去了芦沟桥上的守兵,以引诱李景隆深入。李景隆不知是计,听说朱棣已率师援救永平,果然于十月匆匆忙忙驱兵直杀北平而来。大军过芦沟桥时,没见一个兵士守卫,便喜不自胜地说:“不守此桥,我看他是无能为力了。”真以为北平唾手可得,遂命大军直遥北平城下。
朱高炽严遵父命,督师固守,连城中的妇女也被动员出来参战。李景隆所统率的南军,却号令不严,指挥不当。兵马虽众,但胆小怕死,不敢向前。惟有都督瞿能,勇敢善战,亲自与两个儿子率领千余精骑,直攻张掖门。眼见就要大功告成,登上城门。但李景隆满怀忌恨,惟恐瞿能父子得了头功,在需要增援时,不仅不发援兵,反而勒令缓攻。燕军藉此喘息机会,连夜泼水于城墙,天寒地冻,第二天城墙上挂遍冰凌,无法登攀,南军就这样失去了攻城的机会。
朱棣在击败永平的辽东军队,又设计攻破另一重镇大宁,收编了大批军队之后,回师北平,与坚守在城内的长子高炽里应外合,发起了对南军的全面反击,李景隆哪里抵挡得住燕军潮水般的攻击,由于害怕,竟独自连夜逃往德州。南军将士见主帅已逃亡,也无心再战,丢下粮草兵械,纷纷溃降。
李景隆兵败北平的消息传到京师后,被黄子澄暗暗匿住。他怕承担误荐之责,竟向惠帝谎奏景隆北平交战获胜,因天寒难以用兵,暂退德州,待明春再战。
惠帝信以为真,喜不自胜,即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李景隆因祸得福,转危为安,对黄子澄自然是感激不尽。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四月,李景隆在惠帝的多次催促下,不得不誓师德州,率兵60万与朱棣于白沟河(今河北省雄县北)展开决战。这场恶战,两军只杀得山摇地动,日暗天昏,结果李景隆又遭惨败。南军被杀死、蹂躏和溺死者达十几万,横尸百里,惨不忍睹。战乱之中,李景隆又潜逃德州,他连御赐的玺书、斧铖也给丢弃了。南军抛弃的器械辎重好似山积。
朱棣乘胜追击,兵围德州。李景隆又弃德州,逃命于济南。朱棣还是尾追不舍。李景隆只得仓猝迎战。十几万南军布阵未定,就被燕军冲垮。
建文四年五月,燕兵过关斩将,向南节节推进。在击败扼守淮河南岸的盛庸军队之后,乘胜渡过淮水,攻下扬州、高邮、通州(今江苏南通)、泰州等江北重地后,屯兵镇江,休养数日,待机进击京城。
惠帝见大势已去,只得派人前去北营前求和,可是这时的朱棣根本不予理睬,挥兵直逼金陵城下。这时李景隆和朱棣的弟弟谷王朱橞正在京城内率兵把守金川门,他们见朱棣已兵临城下,便开门迎降,燕兵即刻冲入金陵。
燕兵入城,惠帝去向何处?其说有二,各有道理,但又难以定论,遂成为明史一大疑案。
一说,当燕王朱棣“靖难军”打入京师,惠帝闻报,命人点起大火,含泪偕同皇后等投火自尽。
二说,认为惠帝并没有“阖宫自焚”,而是化装由地道逃出京城,以后乘舟远去,隐姓埋名,剃度为僧,在江浙一带上岸之后,浪迹天涯数10年,云游于滇、黔、巴、蜀之间。史载朱棣即位后,自1405年始,派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不只为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还带有寻找惠帝踪迹,以防后患的秘密使命。
另有史载,逃出宫廷隐匿名民间的惠帝在正统朝恢复本来面目,得到明英宗认可,入居宫中,寿年而终。死后葬于北京西山。
朱允炆没有庙号,清乾隆元年,追谥为“恭闵惠皇帝”。
第三百三十九章 成祖朱棣
一、少年英杰靖难夺位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正在鄱阳湖前线同陈友谅进行着殊死激战的朱元璋得到报告,他又喜添贵子。这个儿子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也是后来大明王朝的第三个皇帝——朱棣。
朱元璋一生得子26个,其中相貌奇伟,聪明伶俐的朱棣在众兄弟中自小就备受父亲的钟爱。朱元璋常常自豪地对朝臣们夸赞棣儿,说他酷似自己。在小小朱棣刚满10岁的时候,父亲就封他为燕王。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宫廷要为朱棣诸兄弟确定宫城制式,朱元璋特别关照说,除燕王宫殿按元朝皇宫制式外,其他各王府均不得引以为式。由此可见少年的朱棣已经成了父亲朱元璋心中的明珠。
从洪武十一年开始,朱元璋陆续将各亲王派到他们自己的封国去。洪武十三年,20岁的朱棣也进驻了北平封国。当时徐达奉命镇守北平,朱棣有了这样的军事家做老师,因此军事理论与武艺都迅速提高。
徐达不仅是朱棣的师长,也是他的岳父。这月下老人正是皇上朱元璋。徐达的长女娴雅贞静,尤好读书。朱元璋听说后,便将徐达叫到跟前说,咱们是布衣之交了,过去君臣相契的率为婚姻,现在你的令女就同我的四子相配吧。徐达当然求之不得,也就欣然应下了这门亲事。洪武九年,徐氏册为燕王妃。
朱棣在徐达的严格教授下,练得一身好武艺,逐渐显露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后来明王朝胡惟庸、蓝玉案发生后,当年跟随朱元璋开创大明朝的开国元勋宿将几乎全给株连杀光了。这样北部防御蒙古侵扰的任务,朱元璋就只能交给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和四子燕王承担了。时称他们为“塞王”。但是,秦、晋二王都先后死于父亲之前,这样只有燕王朱棣的军事实权最大。朱棣还得到父亲的特许,军队中小事立断,大事方报知朝廷。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他的器重与其权力之大。
当然,朱棣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智勇有大略。在同入侵的蒙古军队交战中,屡建战功。如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元残余势力南侵,朱元璋命令朱棣和晋王带兵北征。晋王胆怯,而勇猛果敢的朱棣置生死于度外,独自率傅友德等大将,挥师深入。进军中正遇大雪,不少将领又主张即刻停止深入。朱棣拒绝说,正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