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被后世王朝继续传承。
无论隋朝最后的结局怎样,相信隋文帝杨坚在世的时候,一定坚信自己已然开创盛世:隋朝初建时,全国有户410万,到隋炀帝在位时,已激增到890万,全国耕地数目在北魏末期是1900万顷,到隋炀帝登基时,更暴涨到5500万顷,这两项成就,不但远超了之前史家津津乐道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即使是后来李世民的“贞观盛世”也难相比,号称“盛唐”的大唐时代,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开元盛世”时,才达到了隋王朝的这一经济盛况。与之相对应的,是隋王朝仓储的丰厚,隋朝的“官仓”储备连年剧增,到了杨坚在位的末期,竟然“府藏皆满,无所容”。在隋炀帝登基初期,全国的官仓储备,足够国家50年支用。甚至到了唐朝开国时,隋朝设立在关陇、洛阳、并州一带的官仓,其储备物资竟然还没有支用完。这段繁荣的时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皇之治”,这是一个威服四夷、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时代。
【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富庶的时代,却在杨坚身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走向了暴乱和毁灭,这又是为什么呢?
世人皆把隋朝的灭亡,归罪于其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的“暴政”,然而观杨坚在位,祸根其实早就种下。
杨坚此人,虽因“篡逆”而遭诟病,但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还有其为帝之后的善名,比如他躬行节俭,与民休息,比如他修订《开皇律》,减轻刑罚,减免赋税轻徭薄赋。观他一生的履历,却或许可用一个“忍”字。在北周做国公、国舅的时候,就善于夹着尾巴做人,隐忍数年后一朝翻身,登基为帝后,一面大肆诛除北周王室,一面打击周边游牧民族,而他发动的每一场战争,都重在“见好就收”。无论是对大举入犯的突厥,还是对阻塞丝绸之路的吐谷浑,都是在初战告捷后即行拉拢,平衡各派势力,保持周边部族的“战略平衡”;对内也是如此,一面精简机构,建立中央集权,一面与民休息,减轻赋税,极力恢复发展经济。但他在位时期,边境边患并未彻底消除,只是暂时的平静,他对均田制的内容进行小修小补,但经济的快速恢复,也带来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他在世时,可以全力维持这个国家政权的内外平衡,但在他身后,如果即位之君是个守成之君,这个过程会继续下去,但如果即位之君好大喜功,盲目上马“大功业”,那打破平衡的后果,就是国家的动乱。很不幸,他苦心选出的接班人杨广,却正是这样一个人。
第二章 突厥王朝的兴衰
俗话说,没有对手的英雄是寂寞的,封建王朝也不例外,但凡是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封建王朝,总有一个适时出现的外敌,来陪衬其“赫赫武功”。比如汉朝的对手是匈奴,明朝的对手先有蒙古,后有女真,纵观隋唐两朝,也有一个强大的对手——突厥。
说突厥,现代人可谓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不管古代的演义小说,还是现代的武侠传奇,都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个强悍的民族,但对于这个民族,现代人又是格外的陌生:它从哪里来,它最终又走向了哪里,它因为什么而强大,又因为什么而衰落。这一系列的问题,是笼罩在突厥帝国头上的神秘面纱。
在突厥王朝壮大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北方先经历了“五胡乱华”,然后是鲜卑族纵横中原,到最后杨坚夺权。这段时期里,北方草原并没有因为诸多少数民族政权的南下而寂寞,相反崛起了诸如柔然等新贵,继续与坐镇中原的王朝周旋,而当柔然在北魏以及北周的打击下走向衰弱时,一个更强大的对手——突厥,却迅速崛起于草原。实事求是地说,虽然在突厥之前,北方草原城头变幻大王旗,涌现“英雄”无数,但只有突厥,具备与当年强盛时期匈奴比肩的资格。因为比起其他诸部族的昙花一现和画地为牢,突厥在极盛之时,却控制了东起东北三省,西至里海流域的广大土地,且历经隋唐两朝百年,与中原王朝时战时和,周旋到底,堪称是中国中原王朝自匈奴西迁以后,面对的最强大对手。
那这个对手又是从哪里来,又是怎样走向强大的呢?
【一】
在中原王朝的历史资料里,突厥最初有两个很不光彩的名字:柔然铁工、柔然锻奴,这两个名字很形象地说明了他们最初的地位——小跟班。
突厥的祖先,现代普遍的说法是出自“五胡乱华”时期的“丁零”“铁勒”两个部族,他们原本游牧于叶塞尼河上游,公元5世纪时,柔然民族崛起于北方,他们被柔然征服后,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只是柔然民族的一个附属部落。柔然民族强大时,其刀剑等武器,多由他们负责冶炼,因此在中原的典籍里,他们也就有了柔然铁工、柔然锻奴等称号。突厥的得名,是因为他们迁徙至阿尔泰山地区后,因阿尔泰山形似战盔“兜鍪”,因此取谐音,被命名为“突厥”。突厥最早袭扰中原王朝的记录,应该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期,当时他们跟随柔然部落,大掠北魏山西大同地区,当时地方官就有奏报称“以狼形战旗柔然部,格外凶悍”。不过在当时的战争中,他们的人口、实力都远不能与强大的柔然部相比,最多只是一支从属部落。
突厥命运的真正转折,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征伐柔然之战。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御驾亲征,接连六战,将一度强大的柔然部落打得全军覆没,累积斩杀俘虏柔然军5万多人,基本解除了柔然对中国北方边境的威胁。游牧民族的部落联盟向来是松散的,强盛之时万众一心,但一旦遭遇惨败,也很容易分崩离析,遭到惨重打击的柔然,逐渐丧失对其从属部落的控制,就在同年年底,阿尔泰山地区的铁勒诸部发动暴动,脱离了柔然的统治。大约有30多万的人口从阿尔泰山东迁,向北魏王朝投降。中国西部草原,一下子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真空”。相对于兄弟部落的选择,突厥部则选择了留守。此后,突厥开始了漫长的反抗柔然压迫的战争。与此同时,出于牵制柔然部落的需要,彼时的中原王朝也相继与突厥建立了联系,首当其冲的就是北周的前身西魏。公元542年,阿史那上门担任突厥酋长时,开始派人到塞上与中原王朝进行贸易,而彼时的西魏王朝也对突厥极力拉拢。公元545年,西魏权臣宇文泰派胡商安诺盘为特使出使突厥,这是中原王朝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与突厥的交往。次年,突厥派使团来到长安,向当时的西魏王朝朝贡,公元551年,西魏王朝将长乐公主下嫁给突厥可汗阿史那上门。突厥,这个新崛起的草原新贵,成了西魏王朝的“驸马爷”。就在同年,阿史那上门出动5万铁骑,大举进攻骚扰中国北方的柔然部族,柔然可汗阿那环在两面夹击下绝望自杀,突厥趁机将柔然部族的人口、牧场大肆收入麾下,实力猛增,阿史那上门自称“伊利可汗”。此后,突厥又远征西域,进入中亚地区,到公元567年,突厥与波斯萨珊帝国合兵,消灭了游牧在咸海的匈奴残部,至此建立了他们东起辽河、西到咸海的庞大帝国——突厥汗国。
在突厥汗国进行全力扩张的初期,与突厥汗国相邻的中原西魏政权,对突厥汗国援助颇多,双方使团往来频繁,赏赐丰厚,而这时期的突厥汗国,对中原政权也格外恭顺,屡次遣使通好。突厥开始“翻脸”,是在他们消灭柔然之后,从公元560年开始,频繁地侵扰北部边境州县,且骚扰程度较柔然更甚。这时期中国北方的北周、北齐两个政权正忙于互相攻杀,无暇北顾,因此对突厥王朝的侵扰,多采用拉拢、赏赐、和亲等手段,但求息事宁人。与此同时,突厥还积极地介入中原内战,比如在北周攻打北齐时,突厥就与北周合兵攻打晋阳,而在公元577年北周平灭北齐后,突厥却又收留了逃亡漠北的北齐宗室高绍义,立他为齐帝。同时期,北周与突厥的往来也日益密切,北周武帝的皇后阿史那氏就是突厥宗室,而突厥沙伯略可汗的夫人则是北周公主。如此密切的关系,使突厥在常年中原内战中大获其利,更惯于在各政权之间“搞平衡”,以谋求最大利益。而在公元581年之后,杨坚代周自立,建立隋王朝,往年的“搞平衡”当然就不复存在。相对于前朝的“和亲”“联姻”“忍让”,杨坚谋求的,是建立一个威服四方的大隋帝国,而彼时的突厥,正是沙伯略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