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他的军队距离建康比王濬近得多,他付出了惨重伤亡击败了东吴主力军孙震部,因此私心大起,很想保存实力,在当地止步不前并且纵兵抢掠,发了不少战争财,没想到被王濬抓住机会抢先进入了建康城。事后大呼上当的王浑,就对王濬妒火中烧。在王濬初入建康城的时候,王浑竟然想发动兵变,吞并王濬部,不过他混却不傻,见识了王濬强大的军事力量后,只好硬生生地把这口气憋了回去。偏偏王濬也给两人的关系“火上浇油”,按照司马炎战前的布置,王濬是要受王浑节制的,王濬却不买账。

王濬东进初期,王浑曾经以“领导”的名义,让王濬来自己的军中议事,王濬以风大,船不容易停泊为由拒绝从命。以王濬硬派的性格,王浑这种混人自然是指挥不了的。如此一来,私怨加妒忌,让王浑开始上蹿下跳了。他先是诬告王濬纵兵抢掠,祸害地方(其实大部分“罪状”都是王浑经常干的),王濬也不是一个能吃亏的人,立刻写了奏章驳斥。在晋武帝面前,两人当场对质,王濬不但能打更能骂,一串连珠炮弹把王浑骂得体无完肤。晋武帝深知王濬大功,赶快和了稀泥,加封王濬为辅国大将军,他还专门为王濬设了一个新官职——步兵校尉。这就相当于是西晋王朝的“陆军总长”,可谓荣宠到了极点。虽然如此,王濬并不满足,因为一直诬告他的王浑也封官了,先前一直是南征反对派的贾充,在战争中的表现惨不忍睹,事后竟然也因为平南大功被封赏。如果是别人,也就不会计较,换成王濬,想让他不计较是不可能的。

灭吴后的王濬,经常在各种宴会上口出怨言,抱怨司马炎赏罚不公。如果碰上刘邦、朱元璋这类的帝王,王濬恐怕要搭上性命了,但司马炎为人宽厚,并没有和王濬计较太多。王濬的亲信范通很有远见,多次劝说王濬要谦虚待人,不要恃宠自傲,起初王濬不以为然,范通一句“公以为自比韩信,如何”,总算让王濬一下子醒悟了。这之后的王浑,一直没有停止对王濬的中伤,王濬大多是小心提防,不再睚眦必报。

王濬的遭遇,在当时也得到了许多世家大族的同情,比如博士秦秀、太子洗马傅康等人,都曾上奏抱怨司马炎赏罚不公。外加王濬这时候已经醒悟到“兔死狗烹”的道理,开始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的官职也节节攀升,平吴后没几年,就已经成为西晋的“抚军大将军”,可谓是西晋军中的第一人。不过这时候的王濬,已经不再有青年时期的勃勃进取之心,反而重拾“二世祖”本色,晚年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经营家族产业以及游宴玩乐上,还经常参与当时世家大族之间的“斗富”。公元285年,80岁的王濬与世长辞。500多年后,唐朝诗人刘禹锡,在其名作《西塞山怀古》中歌颂了王濬的功劳,其中“金陵王气黯然收”一句,从此成为历代中原王朝统一南方的最佳形容词。


第二章 为刘备做嫁裳的刘表

中国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几乎包含了这一时代所有的知名人物。哪怕是一个出场时间不长的小角色,也会在读者中有不小的知名度,更不要说那些纵横捭阖的大人物了。“知名度”高,名声却不一样,说到智慧,后人往往会想到诸葛亮;说到奸诈,后人往往说起曹操;说到厚道,后人就会首提鲁肃。虽然这些“名声”深入人心,但对照真实的历史,往往出入甚大。有这样一个枭雄,真实的历史上,他纵横捭阖,强盛一时,到了小说里,出镜率甚低不说,形象也大打折扣,活活给他的同族兄弟做了绿叶——刘表。

其实,刘表还是有点名气的,不过这样的名气,却是拜他那个不争气的儿子所赐。他那个葬送了江山的儿子,让曹操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之子若豚犬耳”的评语。儿子给孙权当了绿叶,而他自己,是给刘备做了嫁衣裳。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个“豚犬”的父亲刘表,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一】

刘表字景升,山东高平人,他是西汉景帝的后人,比起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他可以说“根正苗红”,他家的经济条件也好得很,至少不用像刘备那样去卖草鞋。身为正统世家大族,刘表从年轻时候开始,就是一个政治运动里的“高光”人物。他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学问师承方面也不简单,师父是东汉时期大儒王畅。王畅是东汉后期儒学的重要人物,积极倡导中庸之道,对后世影响深远。刘表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师从王畅,这一番求学经历,让他成为彼时东汉知识界的才俊,也改变了他以后的命运。

虽然学的是中庸,但年轻时候的刘表,一点也不“中庸”,相反却是个棱角分明的“愤青”。刘表的青年时代,正是汉桓帝、汉灵帝等“昏君”在位的时期,这一时期东汉政治最大的毒瘤,就是愈演愈烈的宦官专权。年轻的刘表,对宦官非常痛恨,他在东汉的最高学府——太学求学时,曾经带领太学生们发动请愿,要求把持政权的宦官们“下课”,还多方奔走,声援那些遭宦官迫害的士大夫们。尤其是在宦官们准备发动清洗、迫害士大夫的时候,派人到太学清查谁曾与朝中士大夫往来密切,别人都不敢说话,刘表第一个挺身而出,在“名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这些早年的经历,让他声名鹊起。在当时,他是著名的“八俊”之一,除他之外,还有张隐、薛郁、王方、宣靖、公绪恭、刘迪、田林7人。这8个人,是当时东汉知识界公认的既有学识,又敢于铁肩担道义的青年才俊,“入围”的条件极高,既要出身名门,又要有惊天动地的壮举,能位列其中,足见此时刘表声名显赫。

出名是要付出代价的,没做几天“八俊”,清算就来了。公元166年,一直被士大夫揭发的宦官赵津、侯览等人,秘密整理了大量黑材料,诬陷士大夫们图谋不轨。偏听偏信的汉桓帝,随即逮捕了李雍等士大夫,并将这些人称为“党人”,在全国撒网搜捕其同伙,这就是东汉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这场对士大夫们的迫害,前后绵延数十年,遭逮捕的知识分子有上千人。在士大夫中的重要人物落网后,宦官们随即罗织罪名,公布了涉嫌谋反的“党人”名单,刘表的名字赫然在列,堂堂皇族,这下摇身一变成了“钦犯”。好在当时刘表人缘比较好,不但在士大夫中有威望,就连朝中的宦官里也有他的朋友,外加他是皇族,躲了一段时间后,最后被赦免。虽然捡回了一条命,但也过了几年担惊受怕的日子。

这场震撼东汉帝国的大案,影响了刘表的处世观念:激愤救不了国,轰轰烈烈反抗,结果却是灭亡,那么这样的反抗又有什么意义?如果说之前的刘表,只是学过中庸,那么从此以后,他开始理解“中庸”,到他后来纵横捭阖的时候,也一直在奉行中庸之道。

“党锢之祸”后,刘表东躲西藏,侥幸在这场大清洗中幸存了下来。他重见天日,是汉灵帝在位解除党禁之后。这已经是公元2世纪的晚期,刘表的青春时代早已过去,常年的浮沉,让他棱角不再,更加老于世故。“党锢之祸”解除后,刘表先在中央任闲职,他很会打理关系,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和他相处得不错。到了公元190年,刘表终于得到了他一生里最重要的一次任命:出任荆州牧。这时候的东汉帝国,已经不复当年的“中央集权”,国家正处于四分五裂的前夜。刘表就任的荆州,在当时是一个战乱不断的地方。之前的黄巾起义,荆州是主战场之一,在战乱中遭严重破坏。董卓之乱之前的两个荆州牧,一个被当地乱民打跑了,一个被南方前来骚扰的部落给杀了。东汉政府此时的局面也很麻烦,权臣董卓从河西进入京城,掌控了朝廷的大权,皇帝成了他的傀儡。不甘心董卓专权的北方诸侯们,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发动了讨伐董卓的战争,位于洛阳南面的荆州,也就成了董卓要稳定的后方。刘表之前的一个荆州牧是王睿,在孙坚征讨董卓的时候,因为拒绝和孙坚合作,竟然被孙坚逼得自杀,此时的荆州,也因此陷入乱局了。为了稳定荆州,董卓想到了刘表。

这时候的刘表,已经在东汉朝廷里“中庸”了好多年。“党锢之祸”结束后,他先做了大将军何进的幕僚,何进因为和宦官不和,企图邀请边将进京诛杀宦官,却被宦官们抢先一步杀害。接着董卓进京,把持大权。刘表侥幸在这场大乱里保住了性命,这期间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