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如果这是宋史 (完结)-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皆聚幽州,未宜深入。若贸然进军,一旦有失,则前功尽弃矣。”

柴荣听得忍无可忍,奋然而起——“乘胜长驱,正如破竹之势,怎可中辍?!”

就在当天,柴荣即令先锋都指挥史刘重进率军先发,就在瓦桥关以北,与契丹先锋相遇,一场激战,斩其数百游骑,进而攻占距离幽州仅120公里的固安(今属河北)。到第二天,柴荣亲自来到了最前线,他到固安的安阳水(即今永定河)视察军情。然后命令立即架桥,以备全军迅速通过。不等耶律述律前来,他就要主动去向契丹兵团挑战。

请记住这一天,公元959年5月3日,柴荣从前线返回瓦桥关,准备下一天的征战……这一天是柴荣命运的分水岭。就像古希腊国王亚历山大东征波斯得胜,会宴将士;也像是神话传说中无敌的勇士阿喀硫斯最后一次冲击特洛亚城门,他们都到了命数终止的那一天。

传说柴荣当天心神激越,纵马驰上一片高坡,他要“驻马高阜,以观六师”。是的,他看到了他雄壮的军队在他面前源源不断地开赴战场,也看到了当地的父老牵牛举酒来欢迎他。他顺口问道:“此地何名?”

“回陛下,故老相传,谓之病龙台。”

柴荣愕然,既而黯然下坡,当天夜里就突然发病,就此卧床不起。

当然,这是传说,出自《五代史补》。但细查史书,此时柴荣即位已经五年了,五年之中他五次亲征,鞍马劳顿,事必亲躬,有迹象表明,就在此次出征以前,他就已经有病。因为有大臣上书劝他——“待圣体稍安之后再行北伐,亦不为晚。”

但柴荣毫不理会,终于在和契丹国王决战的前夕,他突然倒下了。但就是这样,他仍然不肯罢休。史有记载,5月4日,有义武节度使孙行友攻破易州(今属河北),擒获契丹刺史李在钦,献于柴荣帐下,柴荣为表示决无退军之意,令押赴军前斩首;

5月5日,柴荣下诏以瓦桥关为雄州,以益津关为霸州,征发数千民夫来修筑霸州的城墙。既以得之,决不放弃;

5月6日,柴荣命大将李重进统兵出土门(今河北获鹿西南)攻击北汉,进一步削平契丹的援军,一切仍然为了与契丹兵团决战做准备。

但是到了7日,柴荣终于支持不住了,他的身体背叛了他,让他知道他终究还是一个凡人……群臣苦苦劝说,他无可奈何只能回京养病。临行前,他命令韩令坤为霸州都部署,陈思让为雄州都部署,各率本部驻守二州。

一定要守住!等我回来……我还要回来,这是我们进攻契丹,收复燕云的基地……

5月8日,柴荣从雄州起程南归,于30日回到了都城开封。自离京北征到此时返回,总计才有60天,但柴荣身体的健康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多年的积劳,平时的大喜大怒,让他的身体彻底崩溃,再也无法康复。而到了6月2日,命运再次给了柴荣剧烈的打击,他的女儿突然死了,柴荣悲恸难当,他不懂,上苍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他了无生趣,柴荣真的再也支撑不下去了,在公元959年6月19日晚,他死了,带着无尽的遗憾,带着未完的理想,在年仅39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间……

朋友们请注意!

发布时间:20071031 12:18

大家好,我有些累了,今天请假一天,明天继续。

我想用这一天的时间好好休息一下,也好把对柴荣的悲伤收拾起来,从明天起,一个新的朝代就在孕育发展中了。它是那样的复杂,面对它,我总会想起英国文豪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所说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智慧的时代,也是一个普通愚蠢的时代;他象征着光明,也象征着黑暗;它像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更像是个绝望的冬天……

要怎样说它呢?没有任何的形容词能完整准确地概括它,我只能把它相对公正地展示在大家的面前。

让大家自己去看吧。

一座万花筒,在每一个人的眼里,都有自己的发现……

朋友们,明天或许才是真正的开始!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79)

发布时间:20071101 17:17

谁是那个木匠?

柴荣死了,留下了庞大的帝国,还有他年幼的孤儿寡妇,以及无数个急须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他虽然死了,可是其他的所有人却还都活着。

这好像是没有道理,此生彼死再正常不过了,根本可以忽略掉。但就是这样,它成了后周皇室的梦魇。

要怎么办?没有人可以取代柴荣,更何况是只有七岁的皇太子柴宗训。而且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以我们中国传统的计岁方式,这位已经被确认为后周帝国合法继承人的孩子的真实年龄(生953年,至此959年),其实只有五——六岁!而那些骄兵悍将连当初已经34岁的柴荣都不服……

于是柴荣活得劳累,死也无法安宁,他得拖着将将垂死,筋疲力尽的病体,给他年幼的儿子做出种种安排。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重点:

第一,册立皇后。

他的皇后本是大将符彦卿的女儿,可惜死于显德三年(956年),比他还要先走了一步。他非常怀念,一直没有再立皇后。但是现在不行了,孩子太小,没有母亲怎么行?他思来想去,最后册立了皇后的妹妹,也就是符彦卿的另一个女儿为后周皇后。

想来她会对自己亲姐姐的儿子们痛爱一些吧……同时也会得到符彦卿的全力保护吧!

第二,确立幼子的皇嗣地位。

在得病之前,柴荣为示公允,从不提给自己儿子加封的事。但现在封柴宗训为梁王,领左卫上将军;封柴宗让为燕公,领左骁卫上将军;立柴宗训为国储。哪怕自己死了,帝国也至少有两个继承人(两个……可叹柴荣在这里还留了)。

第三,柴荣要托孤了。文臣方面,他选择了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他们都是深受柴荣恩宠的大臣,尤其是魏仁浦,此人没有科班资历,不是进士出身,是柴荣一手提拔起来的(可是后来证明,此人完全辜负了柴荣)。在武将方面,柴荣的做法就让人看不懂了。

无功无过,他居然罢免了后周军衔第一的张永德的官职。免去其殿前都点检之职,并且外放,让他去做澶州节度使。这等于是把张永德彻底排斥出了权力内核。

这太反常了,要知道,这时皇帝病危,正是张永德这样常年统兵,深具威望的皇亲国戚出力的时候,柴荣为什么要自断臂膀?而且翻阅新旧《五代史》,完全找不到张永德在这段时间内做过什么错事的记载。那么到底是为了什么?

很简单,稍微懂点宋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块长约三尺,藏在一个皮囊中的木条在作怪。它就出现在柴荣北征幽燕的途中——“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

木条很平常,皮囊更常见,只因为木条上的这一行字——“点检作天子。”非常不巧,后周殿前都指挥使司大内都点检正是张永德。而且更不巧的是,这发生在柴荣一生事业的最顶峰,也同时面临着最大挑战的时候。

关键的时候有人拆台,柴荣为了保持全军的士气,当时把这块木条随便扔在了一边,不予理会。但是他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他一直在暗中追查,这件事到底是谁做的。

那个做木条的木匠到底是谁?

高天流云写历史——如果这是宋史(80)

发布时间:20071101 17:20

谁鹤谁蚌

站在不远处得意微笑的人应该是李重进。无论怎么分析,他的嫌疑都最大。

因为按照犯罪动机的原理分析,要想找出是谁犯的罪,那么就要看罪行过后谁会受益。而张永德的倒台,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职位上,都会让李重进大为享受。这不仅仅涉及到了两人私下里的恩怨,更牵扯到了殿前都指挥使司与侍卫马步军指挥使司的权力争夺。

这实在没有办法,因为这是后周的先先帝郭威一手造成的。

严格地说,在郭威之前,世上根本没有殿前司,只有侍卫亲军司,五代时完全由它来掌握全国的禁军。郭威当初之所以能黄旗加身、澶州称帝,完全是在侍卫亲军司的支持之下才做到的。可是郭威事后越想越后怕,才创置了殿前都指挥使司,把禁军军权一分为二,各自互不统领,直接向皇帝负责,来相互牵制。

那么由谁来具体的领导这两司呢?

再没有比张永德和李重进更合适的人选了。想想看,两人一个是郭威的女婿,一个是郭威的外甥,两人能力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