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光弼大军『逼』近逻些城的西大门,齐林错城。
消息传来,逻些城震动。
刚刚才安稳下来的吐蕃王庭,渐渐又『乱』了起来,虽然局势在赤松德赞的铁腕管制下,不至于失控,但很多吐蕃权贵悄然携家带口逃离了逻些城。
这种事情就是这样,只要有一个人逃,就会有无数人跟风。
每天都有吐蕃大大小小的权贵暗中逃离逻些城,城中气氛非常凄惶不安。赤松德赞一看大事不妙,立即下了封城令,凡逃离王庭者,一概杀无赦。
赤松德赞手下的兵马杀了一批人以儆效尤之后,逃跑的事儿才渐渐消停下来。
但留在逻些城里的吐蕃贵族们,心里却越来越不安。
唐军号称十万大军三路进攻吐蕃,其中的李光弼部竟然已经深入逻些城外围,若是唐军……,很多吐蕃权贵不敢想象,如果吐蕃王庭被唐军占领,哪怕是暂时的占领,也是吐蕃王国的不可承受之重。
赤松德赞虽然有些措手不及,但他并不恐慌。相反,他反倒是觉得有些兴「启航冇混混」奋,认为张瑄这一次是疯狂了,竟然举如此重兵进犯吐蕃。如果安禄山得到消息,肯定会即刻起兵叛唐,到了那个时候,且看张瑄如何收场!
在赤松德赞看来,只要安禄山起兵,张瑄肯定要收兵去平叛,到时,吐蕃便可大举反攻,不仅可以一举收复吐谷浑故地,或者还可以搀和进安禄山的叛『乱』中分一杯羹。
所以,赤松德赞一面派兵迎击大唐三路大军,一面调整部分军马,准备死守逻些城。
他在等待安禄山的叛『乱』。
他的想法不能说是错的口而事实上,一旦听闻张瑄举兵与吐蕃大规模开战,安禄山必反无疑口只是赤松德赞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唐军号称十几万大军三路入侵,其实真正用于作战的只有李光弼的四万人。
张瑄真正防备安禄山的十几万大军丝毫未动。
…………………………………………”
灵州,永宁王府。
张瑄伏案批阅诸多卷宗,突然抬头来望着端坐在下方的张瑄笑了笑道,“张大人,吐蕃那边可有动静传过来?”
“回王爷的话口按照王爷的军令,三路大军在吐蕃境内的行动每日一报,由河州急报灵州。根据军报,目前杨涟正在非川一带活动,不久前刚拿下一座吐蕃戍堡,歼灭吐蕃军两千余人。”
“哥舒翰大都督亲自率军佯攻吐蕃北线,但未与吐蕃军马正面交战,正在山南对峙。”
“李光弼大军绕过扎陵湖,奔袭纳木湖…”,李光弼避开吐蕃迎击军马,绕道西进,『逼』近齐林错城。一路上歼灭吐蕃兵马数千,焚毁吐蕃粮仓戍堡十余座。据悉,吐蕃王赤松德赞正纠集兵马死守逻些城,准备与我军决一死战。”
张巡说着有些担忧地轻轻道,“王爷,以下官之见,李光弼大军孤军深入吐蕃腹地,既然目前战果辉煌,不若见好就收,退守两宁州。免得陷于吐蕃军马重围,导呃”,”
张巡的话还没有说完,张丘‘就笑了笑『插』话道,“张大人勿忧。吐蕃兵力分散,逻些城一线的吐蕃守军不会超过五万人。李光弼纵然不能胜,但全身而退还是没有问题的。”
“赤松德赞想要固守逻些城,与我军决一死战?”张肪嘴角浮起了一抹冷笑来,他沉『吟』片刻,猛然挥手道,“张大人,速传本王军令,命杨涟部徐徐折返西进,日进数十里即可。告诉杨涟,要大张旗鼓,声势越大越好,可以选择在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合适的地点、与吐蕃迎击军马正面作战!许胜不许败!”
张片声音慷慨,霍然起身,目光炯炯。
张巡一怔,旋即明白了张瑄的战略意图。他眸子中亮光一闪,向张瑄躬身拜了下去,“王爷用兵如神,谋略战术环环相扣,鬼神难测,下官钦佩之至。”
杨涟本是一支移动的疑兵,但战场战况瞬息万变,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张瑄一个军令下达,疑兵就变成了大张旗鼓的正面作战力量,对紧『逼』齐林错的李光弼大军形成有力的呼应。
吐蕃人绝对不可能让杨涟所部顺利西进,与李光妈大军两面进攻,对逻些城形成合围。
赤松德赞一定会分开一支重兵前往阻挡杨涟。而杨涟择机与吐蕃军马交战,胜则足以瓦解吐蕃军马的信心和勇气。
当然,也存在战败失利的可能。
可纵然是失败,也无所谓,不会影响这一场战役的整体大局。
杨涟部大不了退回青海,反正这一路进军,也起到了疑兵布阵和牵制吐蕃大量军马的目的,为李光弼与赤松德赞的正面大战,减轻了很大的压力。
张瑄淡然一笑,“张大人过誉了。兵者,诡道也。本王虽然谈不上饱读兵书战策,但也知道兵不厌诈的道理。张大人啊,咱们与吐蕃人斗,不仅要拼军力、战力,还要拼脑子。”
张瑄扬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我的脑子还算好使。问题的关键在于,李光弼、杨涟这两位大将军的脑子更好使。
本王绝对相信,李光弼和杨涟会将吐蕃掀一个天翻地覆!”
“至于安禄山反叛……张大人以为,凭安禄山一个胡儿,率刃万大军就能改朝换代篡国为王了?难如登天!安禄山叛军再强势,闹出来的动静再大,最终也不成气候,顶多是跳梁小、丑而已!”
“但吐蕃不同口若是给吐蕃人喘息和休养生息的机会,吐蕃人很快就变成猛虎和野狼。因此,本王宁可先趁吐蕃这头猛虎病体缠身要它的命,然后再应对安禄山叛『乱』的事儿!”
“若是此战成功,半个吐蕃疆土都将纳入我朝版图”…将来,若是时机成熟,就算是灭了吐蕃,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张大人以为然否?”张瑄声音凛然,却充满着无尽的自信,面上神光湛然。
张巡脸『色』一肃,抱拳道,“王爷雄才伟略,谋虑深远,下官鼠目寸光自愧不如也。”(未完待续)
第361章双喜临门!
张片微笑道,“张大人不必过谦。wWW、张大人署理一镇政务,做事有章有法、张弛有度、井井有条,此等干练之才,我不及也。”
“本王标下,猛将如云,领军作战之人比比皆是,但为政者,却只有张大人一人口本王不及,封常清不及,郭子仪等诸人更是远远不如。陇朔藩镇能有今日之兴旺发达,与张大人的殚精竭虑分不开!”
“一年多来,有劳张大人了!”
张瑄的声音非常温和,也非常真诚。这还是张瑄头一次当面表扬某个下属,张巡是头一个。
张巡心里一热,又涨红了脸汗颜道,“王爷如此过誉,叫下官如何敢当?下官能有今日,全赖王爷提携荐拔,下官敢不为王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巡肃然拜了下去。
张瑄笑着起身扶起张巡,沉『吟』了一下又压低声音道,“陇朔政务及大军出征的后勤保障,都系于张大人一人之身,责任重大。请张大人放心,他日功成,在本王的战功奏表上,张大人必位列前列!”
张瑄这句话就算是对张巡的正式承诺了。
事实上,张巡一直躲在幕后当无名英雄,战场上的荣耀并不属于他。但是,这战胜的荣耀里,却有他留下的汗水。
张瑄这句非正式的承诺,张巡感激涕零心『潮』激『荡』地再次深拜了下去,却是声音哽咽着没有说出什么来。
张巡自打在长安投入张坊门下至今忠诚不二勤勤恳恳虽然他并不计较封赏名利,但一个做官之人,哪一个不想封妻荫子荣耀等身?
张瑄起身默默扶起了张巡,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也没有再说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张巡是一个有才干,讲气节、倾财好施、扶危济困之人,品德高尚,忠勇兼备。
历史上至德二年,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绮率十三万精锐军南下攻打江淮屏障睢阳,张巡和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杀伤敌军十二万,并坚守到至德二年十月,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了江淮,但终究寡不敌众,最后英勇就义。
这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忠诚英雄。
严格说起来在张瑄的心目中,张巡乃是第一心腹,是他最为倚重和信赖的人。
封常清、郭子仪、李光弼等人领军作战没有问题,但料理行政之能,远不如张巡。而在气节和忠诚度上,更是逊『色』三分。
当然,不是说封常清等人不可靠,只是相对而言。
午后时分,天气炎热。灵州城中街道两侧的白杨树上知了不知疲倦地鸣叫着,让人有些心烦意『乱』。
张瑄一身单薄的便袍,带着几个随从准备出府在城中绕一圈。
自打来到灵州就藩之后,张片就养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习惯:只要政务军务不忙,他便会微服出府私访,在城里转一转看一看,体察民情民意。
张瑄一向认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