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夫不停马车,扬起鞭子赶人,回头对王平安道:“侄少爷,这种时候,你可千万不能发善心,你要是一给他们钱,所有人就会一起拥上来,到那时咱们想走也走不了了!”鞭子甩得啪啪做响,也不管会不会撞到人,急赶马车便走。
王平安以前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现代没遇到过,在唐朝这是第一次,急切之间,他没有想出什么应对之法。只不过一愣神的功夫,马车便从人群中闯出了十几丈!
忽然,有个孩童哭叫起来,这孩童刚刚靠得近了些,被马车刮倒了,趴在地上嚎啕大哭!可车夫充耳不闻,仍旧赶着马车,想要冲开人群!
王平安听到孩童的哭声,一下子回过神来,他怒喝一声:“把车停下!”
车夫却叫道:“不能停,一停就走不了了!侄少爷,这时停车可不明智,你不能做滥好人啊!”此时,难民越围越多,他情急之下,竟然口不择言,以他的身份,和王平安说这种话,岂不是欠抽!
啪的一声大响,这车夫被从后面抽了个大耳刮子!
王平安大怒,喝道:“如果撞了人后就要逃逸,这才算是明智人的话,那我宁可当个滥好人,你给我把车停下!”他脾气向来温和,可再怎么温和,也不代表他不会发火!
车夫无奈,只好停下马车,回头道:“小的也是为了侄少爷着想,不过是些逃难的罢了,命贱如草……”
“我用不着你为我着想,你就不想想,如果这孩子是你家的,你会如何!”王平安跳下马车,向那孩子跑去!
车夫顿时无言,他也是有孩子的人。别人有苦有难,终究是别人的事,权当是看热闹,可如果事情是发生在自己的家人身上,易地而处,将心比心,那是谁也受不了的,就算是想想,也会害怕!
王平安快步回跑,见有人要将孩童扶起来,忙大叫一声:“不要动他,让他躺着!”飞步到了跟前,将孩童放在地上,迅速做了遍检查,这才放下心来,还好只是擦伤,并无大妨!
一个妇人扑了过来,抱着孩童放声大哭!
王平安站起身,看向周围无数的难民,心想:“糟了,徐州要有大难!”
-------
附:平安感谢书友燁煌,书友我是小小蛇,书友100428193633812,书友铃铛的琳,感谢你们连续热情的慷慨打赏,平安非常感谢你们,平安还要感谢书友wxyzhd,书友莫颜年,书友Fizben,书友魔在人间,书友100523162027928,感谢你们的热情打赏,另感谢书友烟绯落用小号chunky23支持,两个号一起打赏,平安非常感谢,感谢大家的支持,多谢多谢!
补脑安神药膳
百合玉竹粥
配方:百合、玉竹各20克,粳米100克。
制作:1。把百合洗净,撕成瓣状;玉竹切成4厘米长的段;粳米淘洗干净。
2。把百合、玉竹、粳米、水放入锅内。
3。把锅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煮45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一次,当早餐食用。
功效:滋阴润燥,生津止渴。
宜忌:内寒痰嗽,中寒便滑者忌食。
第九十章 徐州城外
在场的逃难百姓纷纷劝那对痛哭的母子,叫他们不要哭了,天灾降临,人力岂能回天,哭又有什么用,难道哭就能解决问题,要是哭就能让肚子不饿了,那么城外将会是哭声一片!
王平安低头去看那对痛哭的母子,心下不忍,却并不劝阻,道:“哭吧,把心里的委屈这一次都哭出来,哭出来就好,否则憋在心里,反而会生病!”
百姓看向王平安,他们都是新来的,并不认识他,只认为他是个有钱家的公子哥,不通世事,看到别人哭,你不劝止也就罢了,怎么反而让人家哭的,这不是不近人情嘛!
王平安冲着百姓道:“你们现在生活困苦,心中有气,如果不能及时发泄出来,又衣食无着的,那么只要被一点风寒所扰,就会生上大病,在现在这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小病也同样会要了你们的性命啊!”
这种事情在古代医疗设施不足的情况下,每朝每代都有发生,可绝非夸张之词。象感冒这种小病,如果在平常,吃点药就能好,甚至不吃药挺挺也能过去。可要是放在眼前,放在现在的徐州城外,哪怕只是场感冒,也会要了无数人的性命!
可在场百姓们却不懂这些事,他们没读过医书,不明白其中道理,见王平安竟然说出这种“混帐话”来,无不气愤,刚才又见他的马车刮倒这孩子,纷纷指责,甚至有的人就想上来推搡,和王平安理论!
王平安忽地叫道:“我叫你们哭出来,是为了你们好!你们想想,你们受灾逃难到此,虽非徐州治下的百姓,可既然到了徐州,当地官员就有义务赈灾,最起码得给你们碗粥喝吧?你们要是就这么憋着,谁也不出声,官府做事岂有不拖拉之理?所以你们要大声哭,让城里的官老爷们都听见,他们怕了,才会加紧动作,拿出粮食来赈济你们,你们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想不明白呢!”
说别的,说不通,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就算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在这种情况下,把将要发生的事说出来,光靠嘴皮子,而不拿出实惠来,你也照样说不通!可你要是把这么做的实惠说出来,那马上就说得通了,在场人全都能明白!
百姓立时都明白了,恍然大悟!对呀,这点我们咋就没想到呢!
顿时之间,不少百姓立即就哭出来了,他们本来就困苦不堪,现在知道了解决方法,岂有不大哭特哭之理!
车夫脸色苍白的挤了过来,拉过王平安,低声道:“侄少爷,你这不是给老爷添麻烦嘛!这些难民本来没事,咱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理他们,过几天他们见在徐州待着没有希望,便就走了。现在你这一说,他们又一哭,咱们想不赈灾也不行了,他们不肯走了呀!”
王平安气道:“你这是什么混帐话,难道官府没有义务赈济灾民吗?如果我姑夫回来,我把这话告诉他,你猜他会怎么修理你?”
车夫脸色一绿,心想:“就算是刺史大人回来,怕修理的人也不是我,而是你吧!”他苦着脸道:“侄少爷还是别告诉老爷了。你说的事,道理上是讲得通的,可小人说的话,也是大实话啊,你以后就明白了!”
车夫说的,在当时的唐初,或者说整个封建社会,还真算得上是一句大实话。对于赈灾这种事情,里面的道道儿,还真是七扭八歪,不是官僚体系中的人,一般来讲很难了解。
在唐初,虽比前隋要政治清明,但有些事情,却还是按着老规矩办。地方官员们,除少数个例外,很少有人会去主动赈灾的,这里说的不是受灾的当地,而是指周边地区。
除非是不得己,不到最后关头,地方官很少会提前发放粮食。这个原因很简单,如果给逃难来的百姓发放了粮食,那么就会吸引更多的难民来此,当地官府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而同时这些百姓也会在这个地方停留过长时间,甚至在大灾过后,也会推迟一段时间才走,影响家乡的农活!
对于如何赈灾,那是非常有讲究的。
在大灾初起时,百姓逃难,到了一处,这里的地方官是绝对不会发放粮食的,这和当官的心狠不心狠,贪污不贪污是没有关系的,而是因为这时百姓身上多多少少能带些粮食,吃自己的就可以了,不用发放!
等过了一段时间,百姓身上的粮食吃完,这时候就要发粮了,如果再不发粮,百姓离开这里,那就会产生流民,而流民一产生,流寇就会立即产生,那后果就严重了。但这时候发的粮食也不能多,因为一多,就会吸引更多的难民来,当地承受不了,所以粥要稀些,让百姓不离开就可以了,这样压力由各个地方承担,就不会产生什么大乱子,百姓也不会因为赶路,而死在途中。
再等过一段时间,百姓无论从身体还是从精神上,都坚持不住了,这时候就不能再放稀粥,而要放稠粥了,因为如果再放稀粥,那就会有大批百姓死去。所放稠粥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叫“插筷子不倒”,就是说粥煮出来后,插根筷子进去,这筷子不能打横!
又过一段时间,差不多灾期也就过去了,这时候又要放稀粥了,因为如果再放稠粥,那么就会有一些百姓不肯走,拖延回乡的时间,从而耽误了农活,今年没收成,明年岂不又要出来讨饭吗。所以粥要逐步变稀,迫使百姓离开。
对于如何赈灾,统治者们已经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处理方法了,只要按着这种方法做,那就不会有意外发生!
可话又说回来了,同一张考卷,不同的人来解答,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当官的都想拖延放粮的最后期限,想把压力转移到别的地方上去,如此一来时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