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日愈稀有的美元求之若渴,自由化的贸易与国际付款方式根本不可能立即实现。而美国一家之力,也无法强人所难,将自己对欧洲一厢情愿的理想强加与人。也就是全面实行单一的欧洲援助计划,依美国的模式,包括其美式政治及繁荣的自由企业经济制度,将欧洲各国塑造为一个单一的欧洲共同体。这个以美国为师的理想根本行不通,首先,英国就还把自己视作世界级的大国,法国则日夜梦想跻身强国之列,并且一心一意,务必把德国压得抬不起头来,最好陷于永久分裂。这两国对美国的构想当然咬牙切齿。可是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若要完全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构想,欧洲在军事上必须结盟,才能共同对付苏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是其结果。但是一个真正有效的欧洲复兴,一个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公约组织,少不了强大的德国经济,而强大的德国经济,必须靠重整军备的德国才能强化。如此一来,法国唯一的退路便是想法子跟德国纠缠不清,两家搞成一家,世仇死敌才能从此断绝冲突。于是法国便提出自己一套版本来搞欧洲联合,也就是“欧洲煤钢联营”(european coal and steel munity,1950),进一步扩展为“欧洲经济共同体”或一般所称的“欧洲共同市场”(european economic munity,monmarket,1957),最后简化为“欧共体”,1993年起,则改名为“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历来的总部均设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可是其核心却建立于法德两国的合作。欧洲组织,其实是针对美方构想另起炉灶的欧洲统一方案,然而冷战时期结束,原先为欧洲组织及法德合作所依赖的基础便也随之消失。1990年两德统一,欧洲势力顿然失衡,但德国统一之后经济困难重重,却也是事先不曾预料的。种种演变,欧洲统一的前途愈发难卜。
但是回首前尘,美国虽然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完全实行对欧洲政治经济制度设计的细节,不过它的国力毕竟强大,不容各国在国际政治上不与它同步。欧洲联合对苏是美方的主意,欧洲军事联盟也是它的构想。于是德国获准重新武装了,欧洲渴望中立的念头也被打消了,西欧各国在国际上的动作,都在美国的统一号令之下。只有过那么一次,它们打算自作主张独立行事,也就是1956年的苏伊士战争,英法两国准备联手对埃及,可是此战最后也在美方压力之下流产。压在美国气焰之下的盟友或保护国,最了不起的伎俩也只有消极抵制,既离不开美方主导的军事同盟,又同时拒绝充分合作(法国戴高乐正是此中高手)。
但是随着冷战年月一天天地过去,华盛顿的势力,虽然在欧洲军事合作和政治动向上始终扮演着太上皇的角色,可是美方对欧洲经济的控制却一日弱于一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心,如今渐渐由美国移往西欧和日本,而美国人则觉得,两者都是自己一手拯救并予重建的受惠者(见第九章)。原本在1947年物稀为贵的美元,多年下来却像激流急湍般迅速流出美国。再加上美国自己,外则在全球各地用兵(主要的例子当推1965年后美军在越南的行动),内则雄心勃勃,大肆推行各项社会福利措施。如此内外开支浩繁,却偏好用赤字预算方式贴补,于是美元向外逆流之势愈发不可收拾,尤以1960年的情况最为恶劣,于是美国用以推动并保证战后世界经济的基石美元,日衰一日。在理论上,美元是由美国诺克斯堡(fort knox)金库积存的大量金条保证——诺克斯堡贮藏的金量几乎占全球四分之三——但是实际上,美元根本就只是成堆成打泛滥成灾的纸币及书面上的账目——不过美元的稳定性既然来自可以与一定黄金兑换的保证,于是行事谨慎的欧洲人,由作风超级谨慎、对金条特别死心眼的法国佬带队,在国际汇兑上便要求以可靠的金锭,兑换极有贬值可能用纸张做的美元。如此一来,黄金便如决堤般涌离诺克斯堡。需求既高,金价自然大涨。其实在整个60年代的绝大多数时期,美元及国际偿付体系的稳定性,都不能再靠美国本身的准备金为保障,却完全多亏欧洲各国中央银行的捧场——在美方压力之下——不要求以黄金兑换手中的美元,并参加“黄金总库”(gold pool)的运作,稳定市面上的黄金价格。可是这种权宜之计好景不长,1968年“黄金总库”干涸见底宣告解体。就事实而言,美元作为标准兑换货币的地位从此告终,并于1971年8月被正式放弃。国际偿付体系的稳定随之而去,美国或任何一个单独国家的经济力量,再也不能单方面控制全局。
冷战终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也所剩无几,连带之下,甚至连它实行军事霸权的费用,也再不能单靠自己的腰包独力支付。1991年波斯湾战争爆发,对付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基本上依然以美国为主,可是这一回,掏腰包的却是其他支持华盛顿行动的国家——不管它们是主动慷慨解囊还是勉强被动捐献。这一仗打下来,参战的大国竟然还赚了几文,倒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怪事。所幸对众人而言——除了倒媚的伊拉克人民之外——战事不出几天就结束了。
%%。
第八章 冷战年代 4
小=_说。网
4
60年代初期的某一段时间里,冷战似乎向恢复理智的方向走了几步。1947年以还直至朝鲜战争高潮的数个危险年头中,世界总算有惊无险,不曾发生任何爆炸性的事件。即使是斯大林之死(1953年),虽然也在苏联集团引发了一阵大地震,最终毕竟安然度过。西欧各国发现,自己不但不必在社会危机之中挣扎,反而开始进入一个始料未及、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时代。下一章将对这段时期作更进一步的讨论。老派的外交人士,专门有个行话用来形容紧张关系的减轻,也就是“缓和”(detente)。现在“缓和”一词变成家喻户晓的名词了。
缓和现象首先出现于50年代的最后几年,当时正是赫鲁晓夫(n.s.khrushchev)在斯大林死后的一片混乱中夺权成功登上苏联宝座的时候(1958-1964年)。赫鲁晓夫外表看来一介莽夫,其实骨子里能干得很,很令人钦佩。他相信改革,主张和平共处,将斯大林一手建立的集中营清理一空,并在接下来几年里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领衔主角。他恐怕也是唯一由农村男儿出身,跃登世界大国领袖之人。在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之间——肯尼迪是美国这个世纪最被称誉的总统(1961…1963年)——一个喜欢虚张声势专以大声恫吓冲动行事为能事,另一个则善于故作姿态喜欢玩弄手段。两人中间有过一段相当紧张对立的时期,“缓和”首先要面对的便是这道难题。于是两个超级大国,由两名超级危险玩家负责掌舵;而这个时候,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充满着危机感,觉得自己在经济上节节败退,输给了50年代突飞猛进的共产经济。如今看来实在很难想象,但是在当时人的眼里,你瞧,苏联在卫星、太空人上的惊人成就,岂不证明它在科技上已经胜过美国(其实很短暂)?再看,共产主义岂不出乎众人意料,竟在佛罗里达数十公里方圆内的古巴大获全胜(见第十五章)?
反过来从苏联的角度看,它也同样焦虑不已。首先,华盛顿当局的言辞暧昧,不过其中充满了挑衅的意味绝对错不了。其次,苏联本身又与中国在基本路线上决裂,如今中国小老弟一口一声,指责老大哥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不强硬。面对这项罪名,原本主和的赫鲁晓夫也只有板起面孔,被迫采取比较不与西方妥协的态度。与此同时,各殖民地的解放进程,以及第三世界的革命行动,突然纷纷加速(见第七、十二及十五章),形势似乎对苏联大为有利。于是美国提心吊胆,同时却又信心十足;苏联信心十足,同时却又提心吊胆。双方为了柏林、为了刚果、为了古巴,威胁恫吓,僵持得不可开交。
表面看起来惊险诡谲,有如深渊薄冰,事实上若为这段时间算一笔总账,却可以得出一个相当稳定的国际局势。两强之间,还保持了一种尽量不去吓倒对方和世人的默契,而白宫与克里姆林宫之间设立的电话热线,便是此默契的最佳象征(1963年)。柏林墙的设立(1961年),则确定了东西双方在欧洲最后一条不确定的界线。对于开在自家门前的共产小店古巴,美国也默不作声地接受了。古巴革命及殖民地解放的火花,分别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点起了星星之火,可是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