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识他们。
那个夏天她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所有我喜爱的书”以及一些她不喜欢的书。
7月的一个周末,她一口气读完了托马斯?莫尔③写的拜伦传记和安东尼?霍普①的《多利对话》,她喜欢罗姆尼②的传记,但不喜欢夏洛特?勃朗蒂③的《谢利》,爱伦?坡④的诗歌标上了喜欢的记号,但没有提到她读过短篇小说;没有见到吉卜林⑤,斯蒂文森⑥,亨利?詹姆斯⑦和h。g。威尔斯的名字。她又写了一些诗歌,大提琴也开始拉伯尔曼⑧的交响变奏曲。
为她练习大提琴伴奏的是新西兰同胞露西?赫里克,埃达的书中提到过②指伊莉莎白写的《伊莉莎白吕根岛历险记》。——译注①摩根?福斯特(1879~1970)英国小说家,著名小说《印度之行》的作者。——译注②西德尼?沃特罗,布卢姆斯伯里成员之一。——译注③托马斯?莫尔(1779~1852),爱尔兰诗人,拜伦的朋友。——译注①安东尼?霍普(1863~1933),英国作家。——译注②罗姆尼(1734~1802),英国肖像画家。——译注③夏洛特?勃朗蒂(1816~1855),英国女作家,《简爱》是其代表作之一。——译注④爱伦?坡(1809~1849),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其作品多怪诞、神秘。——译注⑤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译注⑥斯蒂文森(1850~1894),英国著名的冒险故事及散文作家,《金银岛》《新天方夜谭》为其代表作。
——译注
⑦亨刊?詹姆斯(1843~1916),出生于美国,后定居于英国。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文艺评论家,代表作有《淑女画像》《波斯顿人》等。——译注⑧伯尔曼(1862~1897),法国作曲家,大提琴交响变奏曲为其主要作品之一。——译注她;她写道:露西和凯什琳去参加音乐会,“打着松软的黑色领带,头戴宽大的绒帽,摆出一副懒散的走路架势,她们看上去像年轻的波希米亚⑨音乐家”。要施展抱负,究竟是以音乐还是写作为开端,两者之间必须作一选择;谈到拉大提琴,露西说“她的手指太短了”。
而眼下,汤姆从法兰克福寄来了自己的作品,凯什琳应该有所回赠。事实上,1904年维拉和凯什琳?比切姆小姐是以歌曲作者的面目出现在刊物上的,她们写的两首歌曲《夜》和《爱的恳求》由一位柏林音乐出版商发表。
也许是奉了新西兰钢琴公司董事长的命令,几个月后在惠灵顿的一次港口董事餐会上曾由别人当着他的面唱过这两首歌,这不过是客厅里唱唱的歌谣,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后期作品中那些热情洋溢的年轻姑娘们唱的相思曲。
刊登在学院杂志上的另两个故事出自她童年的回忆,笔调近似于《序曲》,但是1905年12月接着又发表了她最后一篇作品,随笔《谈谈帕特》,此随笔就像帕特本人一样,写得生动活泼,可以说是第一篇出自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笔下的作品。现在已经比较清楚了,描写新西兰才是她最拿手的。
1906年,一位新朋友,一个比她大两岁的聪明冷静的年轻女士借给凯什琳一本书,从此改变了所有的一切。沃特?李普曼比较谨慎,没有把《陶连?格雷的画像》①介绍给他的学生。但是维尔?巴特里克…贝克——凯什琳称她“咪咪”——偷偷地借给她首次刊载此小说的《利平考特》杂志,凯什琳一开始就读到了此书未经删改的原文。《雷丁监狱叙事诗》②在凯什琳心中引起了共鸣,两个女孩子常坐在凉亭里热烈地讨论王尔德、托尔斯泰和梅特林克③。
《陶连?格雷的画像》一下子把她卷入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当然现在看来它似乎并不特别出格;其中的警句使她迷惑不解,这也影响到后来她自己写下的一些“读书笔记”。读到“保持本色只是装腔作势,而且是我所知道的最令人讨厌的装腔作势”,她完全赞同,再读到“充分表现一个人的本性,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的目的”,她也抄了下来。脑袋里装满王尔德和颓废派,她等待着父母亲从惠灵顿来。现在开始了一个“欧洲”阶段插曲,其中能不时听到普契尼①和米尔热②,还有天才知道的一些什么人。
特罗维尔兄弟已从法兰克福转入布鲁塞尔音乐学院。1906年复活节期间,贝尔姨妈(她现在既是陪伴又兼做伍德小姐在哈利街的帮手)把外甥女们带到巴黎和布鲁塞尔,因此凯什琳再次与特罗维尔兄弟会面,还遇见了他们的一位似乎名叫鲁道夫的同学。汤姆正在创作风格大胆的三重奏,像将要成名的天才人物一样,他和加纳特戴着巨大的黑帽子,抽着最长的香烟。那时正当春季,但是他们手中的幸福之杯很快就被粗暴地夺走了,因为哈罗德和安妮?比切姆正好乘船来到,要接他们完成学业的女儿们回去。女孩们回到了伦敦,同父母暂时在曼彻斯特大街昂贵的旅馆里相聚,凯什琳从那儿写信给西尔维亚?佩恩(1906年4月24日),除了报告一些新消息外,并没⑨波希米亚,捷克斯洛伐克一地区,后常用来指生活豪放不羁的艺术家。——译注①《陶连?格雷的画像》,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译注②《雷丁监狱叙事诗》,奥斯卡?王尔德的长诗。——译注③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和剧作家,191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译注①普契尼(1852~1924),著名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译注②米尔热(1822~1861),法国作家,其小说《波希米亚人生活场景》被普契尼改编为歌剧《艺术家生涯》。
——译注
说什么反抗性的话,目前她还是一个绝对的比切姆。
从上星期五以来,我们就一直和父母亲呆在这儿,过得非常愉快,我从没有这样笑过,他们俩仍是老样子,我们10月份去新西兰。
离开你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亲非常不赞成我成为职业提琴手,或把大提琴当作一回正事,所以我希望从事音乐工作是绝对不可能了。。同“不可能”较量是毫无用处的,所以将来我要把所有的时间放在写作上。她说自己很向往那理想的“海边小屋”里的平静安宁的生活,那小屋是父亲为她们在戴斯海湾建造的,然而我们的这个“变色龙”又接着说,现在吸引她的是“模仿”。
我喜欢这种旅馆生活,有一种不必负责任的感觉,这是它的诱人之处,你不愿意试一下各种生活吗?一种生活过于狭隘,但写作可以让你得到满足,一个人可以模仿那么多的人。
回到伍德小姐寄宿公寓后,凯什琳因为同姐姐们争吵,搬出了原来的房间,同另一个新西兰人爱琳?帕丽莎合祝这时从布鲁塞尔传来了鲁道夫自杀的消息,他用手枪自杀,这种情形属于奥斯卡?王尔德的世界,涉及无人敢于提到其名称的那种爱情①。凯什琳大为震惊,这种事会导致自杀吗?特罗维尔兄弟此时已离开布鲁塞尔,来到伦敦,在西区举行了那必不可少的音乐会,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演奏生涯。也许同时出现了过多令人激动不安的事情,爱琳就近观察,感到这种不安也影响到了凯同汤姆那种若有若无的爱情:凯同他会面后,精神极其沮丧地回到伍德小姐公寓,她哭着倒在床上,睡着后也发出抽泣声。她开始去找算命的人,去参加降神会,“想发现将来会怎样”。
看起来这次恋爱只是病状而不是病因,精神上的紧张不安也许主要来源于回“家”,离开伦敦、巴黎和布鲁塞尔的一切诱惑,回到桑顿那难以忍受的平静中去。父母亲谈到惠灵顿,威胁到她的个人世界。凯开始对维尔抱怨父亲,不负责任地谈到要在伦敦租一个寓所,“凑合着度日”。在1906年,对一个体面的年轻女士来说,这是不可能的,但是维尔的姐姐半开玩笑半当真,建议她们合用一个寓所,凯丝也把此话当了真。
这段插曲写入了凯什琳刚刚开始的“小说”片断。5月里,在写了那封有关模仿的信后仅三个星期,她打开了一本厚厚的黑色笔记本,开始写现在叫作《朱丽叶》的长篇大论,其中充塞着当时种种事情的记载。故事大意似乎是这样的:朱丽叶,14岁,遇见了大提琴手戴维?梅因,显然是在惠灵顿,她爱上了他,然后去伦敦呆了三年,在那儿与一个名叫珠儿的女孩子合住一间房子。
时间到了,该回到惠灵顿和它“体面的生活”中去,那是一种永无止境的社会功能,人们用谈论服装来消磨时间。她反抗父亲,决定留下不走,接受了珠儿的建议,在伦敦合住一处寓所,这时也有对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