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庞严 张正矩 刘遵古 舒元舆 李德裕 李言 王沐 舒元谦 杜悰外生 石雄 贾岛 崔洁
庞严
唐京兆尹庞严为衢州刺史,到郡数月,忽梦二僧入寝门。严不信释氏,梦中呵之。僧曰:〃使君莫怒,余有先知,故来相告耳。严喜闻之,乃问曰:〃余为相乎?〃曰:〃无〃。〃有节制乎?〃曰:〃无〃。〃然则当为何官?〃曰:〃类廉察而无兵权,有土地而不出畿内。过此已往,吾非所知也。曰:〃然寿几何?〃曰:〃惜哉,所乏者寿。向使有寿,则何求不可。〃曰:〃何日当去此?〃曰:〃来年五月二十二日及明年春有除替。先以状请于廉使,愿得使下相待。时廉使(〃愿得〃九字原本无,据明抄本补)元稹素与严善,必就谓得请。行有日矣。其月晦日,因宴,元公复书云:〃请俟交割。〃严发书曰:〃吾固知未可以去。〃具言其梦于座中。竟以五月二十二日发。其后为京兆尹而卒。(出《前定录》)
唐朝京兆尹庞严原来是衢州刺史,到任几个月后的一天,他忽然梦见两个和尚走进寝室的门,庞严不信佛教,在梦里吆喝斥责和尚。和尚说:〃您不要发怒,我有先知先觉的本领,所以前来指点您的前程。〃庞严高兴地问:〃我能当宰相吗?〃和尚回答:〃不能。〃庞严问:〃我能当节度使吗?〃和尚回答:〃不能。〃庞严问:〃那么我能当什么官呢?〃和尚说:〃类似于廉察但没有兵权,有土地但不出京城之内。从这往后,我就不知道了。〃庞严又问:〃我的寿命是多少呢?〃和尚说:〃可惜!你就是没有长寿。假使有长寿,你也就没什么可求的了。〃庞严又问:〃什么时候能离开这里?〃和尚回答说:〃明年五月二十二日,也就是明年春天官员调动的时候。〃庞严先给廉使写过申请,请求廉使帮忙。当时的廉使元稹与庞严的关系很好,所以必然答应庞严的请求,这件事也就指日可待了。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庞严高兴地摆了酒宴。元稹来信说:〃你要等着办交接。〃庞严写信说:〃我已经知道现在走不了。〃并写了他所做的梦。果然他在五月二十二日才被调任新职,后来在当京兆尹的期间死去。
张正矩
秘书监刘禹锡,其子咸允,久在举场无成。禹锡愤惋宦途,又爱咸允甚切,比归阙。以情诉于朝贤。太和四年,故吏部崔群与禹锡深于素分。见禹锡蹭蹬如此,尤欲推挽咸允。其秋,群门生张正谟充京兆府试官,群特为禹锡召正谟,面以咸允托之,觊首选焉。及榜出,咸允名甚居下。群怒之,戒门人曰:〃张正谟来,更不要通。〃正谟兄正矩,前河中参军,应书判拔萃。其时群总科目人,考官糊名考讫,群读正矩判,心窃推许。又谓是故工部尚书正甫之弟,断意便与奏。及敕下,正矩与科目人谢主司。独正矩启叙,前致词曰:〃某杀身无地以报相公深恩。一门之内,兄弟二人,俱受科名拔擢。粉骨脔肉,无以上答。〃方泣下。语未终,群忽悟是正谟之兄弟。勃然曰:〃公是张正谟之兄,尔贤弟大无良,把群贩名,岂有如此事,与贼何异?公之登科命也,非某本意,更谢何为。〃(出《续定命录》)
秘书监刘禹锡的儿子咸允,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也未考中。刘禹锡悲愤惋惜,感到做官的道路太艰难。然而他又太疼爱儿子咸允了,等到上朝的时候,就将自己着急的心情讲给大臣们听。太和四年,已故吏部侍郎崔群与刘禹锡的交情很深,他见刘禹锡如此悲愤着急,非常想推荐帮助咸允。这一年秋天,崔群的学生张正谟来到京兆府担任考官,崔群为了刘禹锡的事特意召见了张正谟,当面将咸允的功名托付给他,希望能将咸允选拔上。等到公布考试录取的名单及名次时,咸允的名次排在很后面。崔群大怒,告诉把门的人说:〃张正谟来了,不要给他通报。〃张正谟的哥哥张正矩以前是河中参军,在考试时名列前茅。这时崔群是主考官,考官将考完封好的考交给主考官,崔群在批阅张正矩的试卷时,十分赞许,又觉得张正矩是已故兵部尚书张正甫的弟弟,所以便决心选拔上报。等到正式批准的公文传下来以后,张正矩和考官前来拜谢主考官崔群。张正矩首先开口,上前致词说:〃我真是无法报答您的大恩,我们一家兄弟两个人,都得到推荐选拔,粉自碎骨也无法报答。〃他痛哭流涕的话还没有说完,崔群忽然想到张正矩乃是张正谟的哥哥,勃然变色说:〃你是张正谟的哥哥吧,你的弟弟没有良心,把持考试,贩卖功名。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呢?和贼有什么两样。你考中成名是你的命运决定的,这并不是我的本意,为什么谢我。〃
刘遵古
故刑部尚书沛国刘遵古,大和四年,节度东蜀军。先是蜀人有富蓄群书。刘既至,尝假其数百篇,然未尽详阅。明年夏,涪江大泛,突入壁垒,溃里中庐舍。历数日,水势始平。而刘之图书器玩,尽为暴水濡污。刘始命列于庭以曝之。后数日,刘于群书中,得周易正义一轴,笔势奇妙,字体稍古,盖非近代之书也。其卷末有题云:〃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读周易,著此正义。从兹易号十二三,岁至一人八千口,当有大水漂溺,因得舒转晒曝。衡阳道士李德初。〃刘阅其题,叹且久,穷其所自,乃蜀人所蓄之书也。于是召宾掾以视之,所谓易号十二三,岁至一人八千口者,一人八千口,盖大和字也。自上元历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建中、兴元、贞元、永贞、元和、长庆、宝历至大和。凡更号十有三矣。与其记果相契。然不知李德初何人耳。抑非假其名以示于后乎。(出《宣室志》)
已故刑部尚书刘遵古在大和四年,节制东蜀军队,有个当地的蜀人收藏了很多图书。刘遵古到这里以后,曾经借过几百本书看,然而没有能够详细阅读。第二年夏天,涪江发大水,江水漫过堤岸,淹没了许多房屋。过了许多天,洪水才退下去,而刘遵古借来的图书和收藏的古玩,全都让洪水浸湿和污染了。刘遵古命令将图书摆在院子里曝晒。几天后,刘遵古在图书里发现一本《周易注释》,字体奇妙古朴,绝不是当代的书。书的末尾有字,内容是:〃上元二年三月十一日,因为阅读《周易》,撰写此《注释》。从此更改名号十二三,年代到一人八千口时,将有洪水泛滥,因而此书得以舒展曝晒。衡阳道士李德初。〃刘遵古阅读题字,感叹了很久。清点查看以后,知道这本书还是蜀人所收藏的。于是召集手下官员,共同来研究所谓的〃更改名号十二三,年代到一人八千口时〃。大家认为〃一人八千口〃是〃大和〃两个字,自上元开始,经过宝应、广德、永泰、大历、建中、兴元、贞元、永贞、元和、长庆、宝历到大和,更改年号十三个,与题字所说的果然相符合。然而不知道李德初是什么人,也许是起的假名来启示后人吧!
舒元舆
李太尉在中书,舒元舆自侍御史,辞归东都迁奉(〃奉〃字原本阙,据明抄本补)。太尉言:〃近有僧自东来,云有一地,葬之必至极位。何妨取此?〃元舆辞以家贫,不办别觅,遂归启护。他日,僧又经过,复谓太尉曰:〃前时地,已有人用之矣。〃询之,乃元舆也。元舆自刑部侍郎平章事。(出《感定录》)
李太尉主持中书省,侍御史舒元舆请假回东都迁坟。李太尉说:〃近来有个和尚从东方来,他说有一块土地,用做坟地必然能做到最高的官职,你不妨就用了。〃舒舆元推辞说自己家贫穷,不想到远处寻找新的坟地。于是回家办理迁坟的事去了。过了一些时期,和尚又经过这里,对李太尉说:〃上一次我说过的坟地,已经有人使用了。〃李太尉经过询问,知道原来是舒元舆用了。后来舒元舆果然当上了刑部侍郎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李德裕
李德裕自润州,年五十四除扬州,五十八再入相,皆及吉甫之年。缙绅荣之。(出《感定录》)
德裕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时,尝闻一僧,善知人祸福。因召之,僧曰:〃公灾未已,当南行万里。〃德裕甚不乐。明日,复召之,僧且曰:〃虑言之未审,请结坛三日。〃又曰:〃公南行之期定矣。〃德裕曰:〃师言以何为验?〃僧即指其地,此下有石函。即命发之,果得焉。然启无所睹。德裕重之。且问南行还乎?〃曰:〃公食羊万口,有五百未满,必当还矣。〃德裕叹曰:〃师实至人,我于元和中,为北部从事,尝梦行至晋山,尽目皆羊。有牧者数十,谓我曰,此侍御食羊也。尝志此梦,不泄于人。今知冥数,固不诬矣。〃后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