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史记-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谓无故乎?”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④,上乘倍战者⑤,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王曰:“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⑥,此大利也。”



①偏裻(dū,督)之衣:以后背中缝为界,左右两色合成的衣服。裻,衣服的后背缝。 ②筮史:负责占卜的史官。 敢:筮史之名。 ③财:通“裁”。裁决。 ④这一句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秦国靠牛田的水道运粮来蚕食韩国。“牛田”解为地名。另一种解释是:秦国用牛耕田,从水道粮去蚕食韩国。此解认为,据《集解》,句中无“之”字,《战国策?赵策一》此句正无“之”字。 ⑤上乘:上等战车。 倍战:奋力作战。 ⑥币:礼物。此处用为动词。



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赵胜受地,告冯亭曰:“敝国使者臣胜,敝国君使胜致命,以万户都三封太守①。千户都三封县令,皆世世为侯,吏民皆益爵三级,吏民能相安,皆赐之六金。”冯亭垂涕不见使者,曰:“吾不处三不义也:为主守地,不能死固②,不义一矣;入之秦,不听主令,不二矣;卖主地而食之,不义三矣。”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③。



七(年)〔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皆坑之④。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王还,不听秦,秦围邯鄣。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赵以灵丘封楚相春申君。



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还,楚来救,及魏公子无忌亦来救⑤,秦围邯郸乃解。



①万户都三:万户人口的城邑三座。 ②死固:拼死固守。 ③清梁玉绳《史记志疑》认为,此句之上应有“六年”二字。 ④坑:坑杀,活理。据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长平之战中,赵括被秦军射死,之后赵军投降被坑杀。详见该传。 ⑤魏公子无忌:即信陵君,其救赵事详见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



十年,燕攻昌壮,五月拔之。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太子死。而秦攻西周,拔之。徒父祺出①。十一年,城元氏,县上原。武阳君郑安平死,收其地。十二年,邯郸烧②。十四年,平原君赵胜死。



十五年,以尉文封相国廉颇为信平君。燕王令丞相栗腹约③,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归,报燕王曰:“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閒而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也④,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王曰:“吾以众代寡,二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燕王大怒。群臣皆以为可。燕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将而攻代,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卿秦、乐閒。



①出:指出兵国境之外。《正义》“赵见秦拔西周,故令徙父祺将兵出境也。” ②:积存草料的地方。 ③约(uān,欢):交好。,通“欢”。 ④四战:四面受敌。



十六年,廉颇围燕。以乐乘为武襄君。十七年,假相大将武襄君攻燕①,围国。十八年,延陵钧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十九年,赵与燕易土②。以龙兑、汾门、临乐与燕;燕以葛、武阳、平舒与赵。



二十年,秦王政初立。秦拔我晋阳。



二十一年,孝成王卒。廉颇将,攻繁阳,取之。使乐乘代之,廉颇攻乐乘,乐乘走,廉颇亡入魏。子偃立,是为悼襄王。



①假相:代理相国。 ②易土:交换领土。



悼襄王元年,大备魏①。欲通平邑、中牟之道,不成。



二年,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秦召春平君,因而留之。泄钧为之谓文信侯曰②:“春平君者,赵王甚爱之而郎中妒之,故相与谋曰:‘春平君入秦,秦必留之。’故相与谋而内之秦也。今君留之,是绝赵而郎中之计中也。君不知遣春平君而留平都③。春平君者言行信于王,王必厚割赵而赎平都。”文信侯曰:“善。”因遣之。城韩皋。



三年,宠煖将,攻燕,禽兵将剧辛④。四年,庞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移攻齐,取饶安。五年,傅抵将,居平邑;庆舍将东阳河外师,守河梁。六年,封长安君以饶。魏与赵邺。



九年,赵攻燕,取貍阳城。兵未罢,秦攻邺,拔之。悼襄王卒,子幽缪王迁立。



①大备魏:举行隆重的礼仪与魏国修好。 ②文信侯:即秦相吕不韦。 ③平都:《战国策?赵策四》作“平都侯”。 ④禽:同“擒”。



幽缪王迁元年,城柏人。二年,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



三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封牧为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



五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台屋墙垣太半坏,地坼东西百三十步①。六年,大饥,民讹言曰②。:“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③。”



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李牧诛,司马尚免④,赵怱及齐将颜聚代之。赵怱军破,颜聚亡去。以王迁降。



八年十月,邯郸为秦。



①坼(cè;,彻):裂开。 ②讹言:谣言。这里所说的“谣言”,指古代民间流传的评议时事的民谣。 ③毛:指地上的草或田中的禾苗。 ④李牧诛,司马尚免:秦国用反间计,赵王迁听信谗言,致使李牧被杀,司马尚被免职。见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传》。



太史公曰: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①,嬖于悼襄王②。悼襄王废適嘉而立迁③。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屈不缪哉!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①倡:歌女。 ②嬖:宠爱。 ③適:通“嫡”。



标题 


。。



魏世家第十四

(/小|说|网)

支菊生 译注



【说明】本篇记述战国时期魏国的世系及其兴衰。文中多简短记事,但在魏文侯、魏惠王和安釐(ī,西)王三代记事颇详。因为魏之兴在文侯之世,魏之衰从惠王开始,而安釐王的失策加速了魏的灭亡。由于作者紧紧抓住了魏国历史转折的关键,所以全文篇幅虽长,但纲目清晰,有条不紊,平而不淡,时有波澜。



魏文侯是战国初期颇有声望的国君。他礼敬贤人,以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为师;重用贤士,文臣有李克、西门豹,武将有军事家吴起。文侯支持李克实行政治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作者没有具体记述文侯的政绩,但引述了秦国人对魏文侯的看法:“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借敌国的看法来评价人物,这种评价更有客观性,胜过作者的主观评价。对李克的改革也没有具体记述,而是记载了他的两段谈话,中心是选相的五条标准。这两段谈话已充分显示了这位政治家品格与才干。通过记言来表现人物是司马迁写人的主要手法之一。



魏惠王,又称梁惠王,文中主要通过记事表现其为人。他在位三十六年,前十八年靠文侯打下的基础,与诸侯交战互有胜负;后十八年则连连败绩。一次是伐赵,被齐国派田忌、孙膑用计大败于桂陵;再一次是伐韩,又被田忌、孙膑大败于马陵;另一次是被商鞅率秦军打败,尽失河西之地。这几次大败使魏国兵力耗尽,国力空虚。惠王到晚年似乎有所觉悟,想广招贤士以挽回败局,但为时已晚。孟子的一席话给惠王作了总结:“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尖锐地指出魏惠王的失败是只顾争利,不施仁义的结果。引用名人的话来评价人物,比作者直接评价更具有权威性。



对安釐王的记述篇幅较长,将近全文的三分之一。主要内容不在记事,而是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安釐王的严重失策。首先是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