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嘉微微一笑,上前劝道,“沮兄不要动气,主公不是说进就争天下的吗?如果你觉得觉得主公要争夺天下,那又当如何呢?”
沮授慷慨陈词道:“将军以弱冠之年登朝,屡战屡胜,则播名海内;值权臣弄权废立之际,则正好彰显主公的忠义奋发;济河而北,则冀州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也被主公消灭,挥师东进,则青州可定;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如果如此施政,大人要成就大功业,不是难事。”
寇邵心里暗喜不已,终于让沮授自己把自己的心里话给说出来了,从中也试探出沮授是愿意跟着自己走的。接下来就是田丰了,“元皓,不知道你对沮授的话,可有异议?”寇邵问道。
田丰略作沉思,说道:“异议倒是没有,但是沮别驾说道了青、幽二州,可是却似乎忘记了对河北很重要的并州。”
沮授略显歉意的说道:“不错,元皓说的是。”
田丰接过沮授的话茬说道:“冀州山河形势,足为英雄凭资。天下纷乱之际,极易卷入争雄逐鹿的行列。另外,冀州又是塞外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一个主要方向。古来,冀州的战事要么是与中原争夺天下,要么是抵御塞外戎狄。”说罢田丰走到地图前,手指幽州说道:“幽州关山险峻,川泽流通,据天下之脊,控之防。巨势强形,号称天府。沿桑干河正东方向有居庸关,南侧则有飞狐口、紫荆关、常山关。居庸关一带山势较险,且地近蓟县,历代经营有素,防卫较重,不易突破;而紫荆关、常山关一带山势较缓,且隘口较多,易于突破,塞外胡人从这里入侵造成的威胁更显得严峻。但是,与蓟县隔大形山相望的便是平城(山西大同)。平城北部山地低口为塞北胡人的进入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胡人一旦进入这个区域,只要沿桑干河及其支流河谷低地向东,即进入冀北、幽州,抵达上谷、渔阳一带,主公一旦得到了幽州,这是不可不防的一件大事。”
北魏拓跋珪伐后燕,自塞外入大同,然后,除自率主力由井陉东下太行外,另遣一部由东道出军都(居庸关),袭后燕幽州。五代初,河东大将周德威自山西伐幽州刘守光,兵出飞狐口。北宋攻辽幽州,自山西进军之一部曾试图循周德威旧路,出大同出飞狐以趋幽州。蒙古攻金,先攻其西京大同府,然后以“劲卒捣居庸,北拊其背;大军出紫荆,南扼其吭”,围攻金中都。瓦刺也先侵明,也自大同涌入,在土木堡击破明军主力,俘明英宗朱祁镇,然后挟明帝自紫荆关入,围攻北京。
“元皓说的有道理~幽州冀州北方的防御屏障。”沮授接着补充道:“冀州的常山国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原动摇,北出则幽州震慑。若夫历清河、下平原、逾白马、南下中原,就如同高屋建瓴、在平原上跑马一样简单。另外,河间国也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河间国北拱幽蓟,南临青济,水陆冲要。自古幽燕有事,没有不先取得河间的。此二处可为冀州的中腰。”沮授也走到地图前,手指并州太原道:“与冀州常山、河间对应的是并州的太原。太原是整个并州的重心,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井陉将太原与常山地区连通起来。控制井陉对于大形山(太行山)两侧的任何一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哪一方,只要顺利穿越井陉,便可进入对方腹地。相对而言,井陉对于冀州的重要性有过于对于并州的重要性。并州地势高峻,冀州地处平原,自常山逆井陉仰攻太原较难,而自并州穿越井陉东下常山却较易。”
历史上北宋先后与辽、金对峙,真定、河间、中山号为河北三镇。金人南下,要求割让三镇之地。李纲说:“三镇,国之屏障,割之何以立国!”陈东则沉痛呼吁:“曾不知无三关、四镇(太原、河间、真定、中山),是弃河北也!弃河北,朝廷能复都大梁乎!”北宋在失燕云险要之地后,在河北依托三镇,北守三关,西连太原而阻雁门,尚可勉强维持其国防线;舍弃三镇,则北骑疾驱,可以直抵黄河而临汴梁。
战国时秦攻赵都邯郸,王翦便率秦军由井陉东下。楚汉战争时,韩信入山西后,灭魏、平代,然后由井陉东出,破赵、降燕,略定河北。北魏拓跋珪伐后燕,以一军出居庸关以攻幽燕,自率主力由晋阳(太原)东出井陉,击降常山。“安史之乱”时,唐将郭子仪、李光弼多次向井陉东出,打击叛军后路。朱温与李克用相争,井陉是双方进出的一个重要通道。
郭嘉微微一笑,也来到地图前,手指上党郡说道:“可如今主公的治所在邺城,也就是在冀州的南部,与之相对的是并州的上党郡。”郭嘉模仿他们二人的口气说道:“邺城山川雄险,原隰平旷,据河北之襟喉,为天下之腰膂。西面的上党郡更是对邺城意义重大。”
郭嘉说的一点都不错,与河北南部隔太行山而相对应的是并州上党郡(山西长治)。当河北政权的重心位于河北南部时,长治盆地的控制对河北的意义尤为重大。长治盆地地势高峻,犹如一个堡垒,俯临河北、河南。其上有长治、壶关等重要据点。从长治东下太行入河北之路主要是浊漳水等河流穿切的河谷低地,重要关隘有滏口。滏口为太行八陉中的第四陉,山岭高深,为太行山南端险隘。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3年),白起攻断太行道,切断了韩上党地区与韩国都之间的联系,上党太守降赵,从而引发了秦赵之间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后,白起分兵略定太原、上党,尽占山西全境,为日后东下太行两路夹击赵都邯郸创造了有利条件。
寇邵一看,自己的几个得力谋士都尽心尽力的为自己出谋划策,心里自然十分高兴。“诸位果然不负足智之名。那么,以诸位的高见,如今本侯是先进取并州,还是北上幽州亦或者是东进青州呢?”
“这~~~”诸人一时语塞,因为此刻寇邵还是朝廷的冀州牧,不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不能想打哪里就打哪里。如果此时出兵攻略州郡,那就形同造反,寇邵需要一个名分,一个可以摆脱朝廷控制的名分。很快,这个机会就出现了,把这个机会送到寇邵手中的人,便是董卓。
(本书正在参加““穿越历史游戏三国”——三国主题原创网络小说创作大赛”
希望大家支持我,QQ几乎人人都有吧,记得点击上面的“推荐本书”,谢谢各位支持我的大大们)
第十章 董卓废立天下怨 魏延愿
且说缺少了人为干涉的历史就沿着它本来的轨迹运行。
董卓派李肃带着大量珠宝和赤菟宝马收买了吕布,吕布连夜杀死了义父执金吾丁原,率部下投靠了董卓。董卓由此完全控制了京畿的军事力量,于是以久不下雨为名,罢免了卓司空刘弘,自己取而代之。
可能是出于对袁氏势力庞大的忌惮,也可能是想拉拢袁绍为自己效力,董卓把自己打算废立皇帝的事情与袁绍进行了商议。如此重要的事情居然找袁绍征求意见,说明了董卓是想把袁绍当自己人看待的。可惜,四世三公的袁绍从骨子里看不起这个来自西凉边鄙之地的军痞和政治暴发户,在一番针尖对麦芒的激烈言语冲突后,袁绍离开了雒阳。
说是离开,其实就是跑路。这时,董卓要铲除袁绍可谓易如反掌,但是董卓考虑到自己新入主朝廷,又因为袁绍的名气,家族背景大,便不敢加害袁绍。反倒听从了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人的话,拜袁绍为渤海太守。不久,董卓又召开百官大会,再次商议废立皇帝的事,尚书卢植反对,险些被董卓所杀,因为众人求情,有因为卢植名望高,于是卢植被罢官,卢植随后逃回上谷老家隐居。
随后,董卓再次率领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太傅袁隗亲自解下了少帝的玺绶,将陈留王刘协扶上宝座,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太后鲠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董卓迁太后于永安宫。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丙子,董卓鸩杀何太后,公卿以下不布服,会葬,素衣而已。卓又发何苗棺,出其尸,支解节断,弃于道边,杀苗母舞阳君,弃尸于苑枳落中。
之后,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也为了给自己披上忠臣的外衣,董卓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