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哪儿去了,铁柜叔,这些都是我该做的。让兰花婶在这躺半个时辰,待会儿我将金针取出来,再给她开几服药,你就可以带兰花婶回去了。”
李半夏嘱咐完毕,到药庐的后院倒杯水喝,赵郎中正提着一个食篮进来。
“李妹子,你嫂子今早做了一些猪肝汤,让我给你带来,你趁热喝了吧~~”
“猪肝汤?”
“还不是你,上回大哥家杀猪,叫你去吃饭你又不去,你嫂子天天念叨着,这不今早做了汤,非得让我给你带些来。”
“嫂子真是太客气了,这怎么好意思。”赵大嫂就是客气,什么事都想着她,不管是家里做了糍粑,还是杀了猪,甚至煮了糯米饭,都会叫赵大哥给她捎些来。前些日子赵大哥家杀了一个大肥猪,让她过去吃饭,李半夏因为急着回去给刘东山换药,便没有前往。赵大嫂见了她,可是说了她好几回了,今早还特意让赵大哥给她送汤来,这个赵大哥和赵大嫂啊,人就是热情得没话说!
“都给你准备了,就喝了吧,好歹是你嫂子的一番心意,别辜负了。我走之前你嫂子可是跟我打过招呼了,让我看着你把猪肝汤喝完了,得喝得一滴不剩,否则她就跟你急呢。”
李半夏笑笑,只点头,这个话是出自赵大嫂之口,她还真信。尤其是在叫人吃东西那方面,那可是使劲地让你往肚里撑,李半夏有一次到赵大哥吃饭,平时最高只有两碗饭量的她,硬是被赵大嫂“逼着”吃了三碗饭,还喝了一大碗汤。喝完汤后,还让李半夏来了一碗甜酒,撑得李半夏走路都不稳当了。
这也是李半夏之后都不太敢到赵郎中家吃饭的原因,只不过这个原因,李半夏是怎么都不会对赵郎中和赵大嫂说罢了。
李半夏人也爽快,人家一片好心好意,她要是扭捏那可就没意思了。端起那碗汤,咕嘟咕嘟就是几口,果真喝得是一滴不剩。
赵郎中看李半夏的举动,也笑眯了眼,他们夫妻就是喜欢李半夏这种该爽快就爽快的那种爽快劲儿!
这厢正喝着汤,川乌跑进来了。
原来是有几个外地人,冒着寒冷赶到这个地方来,专门找李半夏帮他们治病。
赵郎中听到川乌的话后,也是笑弯了嘴,和李半夏打趣道:“李妹子,现如今你这小神医之名可是众人皆知了,以后大哥药庐的生意可就指望你了。”
李半夏听出赵郎中的打趣之意,也笑着道:“那大哥,别的先不说,这药庐你可得抓紧扩建,病人来了可不能让人家等在外面,你说是不是?”
“妹子说得有理,我今着晚上回去就跟你嫂子商量扩建药庐的事。”赵郎中一本正经地点点头,弄得李半夏和川乌是哈哈大笑。
放下茶杯,李半夏给外面几个人看病去了。
这几个人,是江阳的临县秋阳的人,其实他们的病并不严重,处理起来也并不棘手。像是这样的病,药庐的一些坐堂大夫应该都能治疗,实在不用这么大老远地赶到这里来。
但李半夏也了解,每一个病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最好的治疗,都希望将自己交给他们所认为最能够相信的人。即便自己的病并不严重,也不妨碍他们这样做。
能得他们如此信任,李半夏心中开心之余,更多的是一股责任感和压力。这些病人,不畏路途遥远过来请她医治,如此信任如她,她唯有更加精心看病,让这些人早日脱离病痛。
不管别人信任她的医术也好,不信任也罢,一个大夫做的最基本的便是要尽到一个做大夫的本份。她现在做的这些,不过如此罢了——
而身为一个大夫,不管有没有名气,有多大的名气,她只求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有多少病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每一个病人能圆满而归——
…………
336 “娘”这一个字
若说最近大杨村有什么大事,那不外乎两件。
一个便是刘家闺女与赵家结亲的事儿,还有一件便是东山媳妇儿归来,东山腿断了居然还能重新走路的事儿。
人家都说刘家今年是祖坟上冒青烟,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前些日子还总走背运来着,现在守得云开,明亮了!
这会儿大家觉着是好事了,即便当初还有许多人为银杏叹惋来着。不仅是大家对这种事儿总是容易淡忘,也不仅仅是因为大家认为姑娘家嫁给有钱人家就是几辈子积来的福气,而是因为别人眼瞧着赵家会发生的事并没有发生。
一般来说,这赵晨宗是出了名的纨绔子,就算是成亲了,那也老实不了三天。还有这赵家,一个个如狼似虎的,在庙上大家可都是亲眼瞧见的,银杏嫁过去了准得遭罪受。
可谁知过去一两个月了,赵家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传过来,也没有看见银杏哭着从娘家跑回来。
时间这么一过,别说大家都觉着奇怪,就连马氏都暗暗担心,不晓得银杏在赵家过得怎么样了。
可这担心毕竟是担心,人家赵家那边也不是想过去就能随便过去的。人家都没打个招呼的,就自个儿跑过去多不好意思。
当初结赵家这个亲家,就是无奈之举,马氏压根也没打算要和他们赵家沾什么亲带什么故,唯一的就是要他们对银杏好一些就成了。都说人家有钱人家看不起他们小门小户的,他们也没必要上门讨那个没趣。
这不,马氏在河里洗衣服的时候听到人家说银杏的事儿,当着她的面别人没有明说,在这左试探一句右试探一句的,变着法儿地打听银杏与姑爷的事儿。马氏别提有多烦了,除了觉得这些妇人嘴多,还是自个儿也担心银杏的境况。
其实,就算人家赵家有什么事。外人也不见得就知道。就算是知道的那些,也未必就是事实。
马氏把这事闷在心里两天了,惦念着银杏下次啥时候回家里一趟,好好跟她说说这阵子在赵家过得怎么样了。上一次她回娘家的时候,她让她多让着姑爷一点儿,也不晓得这孩子把话听进去没有。
她也曾把这事跟银杏她爹商量了商量,她爹一直不过问这些个事儿。对这些个事儿可没她们这些妇道人家那么多顾虑,只说闺女都嫁人了,他们就算是想管也管不着。又有亲家公一再保证,亲家公是个正派人。他说话是作得数的。
马氏晓得跟刘申姜这一个大老爷们说这些也说不清楚,只好自个儿憋在心里。径自发愁去。
本来这事可以跟半夏那孩子说说,那孩子贴心,脑子又还挺好使,把这事跟她说她说不定还能让她给帮忙想个法子。只是这孩子最近几天忙得跟个陀螺似的,白天都不在家,好像是说最近来了几个外地人要她帮忙看病。又还有铁柜媳妇儿的事儿。每天回来得都很晚,累得跟啥似的,她也不好再跟孩子说这些。
喂了猪,又到草棚里去把半夏带回来的马儿给喂了,这马呀在刘家这么些日子,大概是伙食不太好,都瘦了。
马氏对这马够金贵的,在村里马可是稀罕物,尤其还是这样一匹有灵性长得又神骏异常的马。而且她叫马黄莲。自个儿就姓马,与这马不也怪有缘分的?这话在别人听来可能觉着好笑。可马氏就经常这样与李半夏说,你还真不能说她说得没有道理。
当归今着上午回来的时候,带了几位玩伴一块儿回来。这些玩伴,都是他在学堂里的好朋友。
临到这学期结束的时候,夫子给他们布置了作业,让他们集体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由他们几人一起默写出【清运黄府篇】。【清运黄府篇】一共有六篇,分别由六位学生一起完成,这些学生现在要商量的就是各自负责哪一篇。谁对哪一篇熟悉,谁承担最有难度的一篇,谁又有那个幸运默写最容易的一篇,都是需要商量的事情。
这天有空,孩子们集体来到当归家,就是为了商量这个事儿。【清运黄府篇】极难,夫子在授学的时候,孩子们即便听得再认真,也是懵懵懂懂,对许多句子一知半解。而这次默写清运黄府篇,不只要全部默写全文,还要完成一部分的注音和释义。
这位夫子,教学可和以前的那些摇头晃脑只会熟读背诵诗文的夫子不同,他要学生们不仅是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些孩子们面对这么难懂的诗文,别说背了,就是光念舌头都打结了。
刘当归刚开始还有些别扭,后来也就常常捧着课本去请教李半夏。话仍然不是很多,随便支吾几句,也够李半夏明了他的意思了。暗道这小子性格还真是倔,李半夏还是十分有耐心地为他不懂的问题一一解惑。
李半夏来到古代后,毛笔字虽然写得不怎么样,在认字上可是下了不少的工夫。再加上前世文言文的功底,对这些文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