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上疏中,用极为谦卑的语气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资治通鉴》卷二三三)
随后,合骨咄禄可汗又驱逐了吐蕃使节,宣布与其断交。
为了表示自己亲附唐朝的诚意,并且希望两国关系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合骨咄禄可汗还征得德宗的同意,把国名由“回纥”改成了“回鹘”。
后来的数年间,虽然吐蕃并未停止对唐朝的入侵,但有了回鹘的掣肘,其攻击势头已迅速减缓。同时,南诏也在唐朝的不断策反下,逐渐与吐蕃貌合神离,“归唐之志益坚”,最终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五月遣使上表,正式归唐。
此后的吐蕃,在北方与回鹘不断交战,死伤惨重,在南面又受到南诏和唐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威胁和牵制,其军事力量大为削弱。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正月,南诏国王异牟寻亲率大军攻入吐蕃,大破吐蕃军于神川(今云南丽江县境),并乘胜进军,连拔十六城,俘虏吐蕃亲王五人、军队十余万人。
吐蕃从此一蹶不振,国力日衰,自顾尚且不暇,更无余力大规模入侵唐朝了。后来的吐蕃即便偶尔在边境上还有些小动作,但均被西川节度使韦皋一一击退,再也无法对唐朝构成实质上的威胁。
事实证明,从李泌提出围堵吐蕃的战略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吐蕃就无可挽回地走向衰弱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李泌本人却没有来得及看到这个成功的结果。
早在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三月,历仕玄、肃、代、德四朝,并为肃、德两朝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李泌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八岁。
综观李泌的一生,堪称中国几千年政坛上罕见的传奇人物。
七岁时,李泌便以早慧的才华受到唐玄宗的召见和赏识,并与当时宰相张九龄结成忘年之交;二十出头,李泌奉诏进入翰林院,侍奉东宫,与太子李亨交厚,旋即遭杨国忠排挤,归隐山中;肃宗灵武时期,李泌出山全力辅佐,成为朝野瞩目的“布衣宰相”,在肃宗朝廷克复两京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却遭到权宦李辅国排挤,索性功成身退,归隐衡山;代宗即位后,潜心修道的李泌再次被召入朝,就任翰林学士,并被代宗强迫娶妻食肉,未久又遭权相元载排挤,第三次离朝;数年后元载被诛,李泌回朝,但没过多久,又不被当时宰相常衮所容,再一次被贬谪出朝;建中四年,李泌应德宗之召第五次入朝,但一直到贞元三年,这个六十六岁的四朝元老才最终答应德宗,出任大唐帝国的宰相。
李泌一生,四落四起,仕途多蹇,但始终不慕荣利,恬然自处,得亦不喜,失亦不忧。他最后担任宰相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八个月,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为德宗朝廷作出了一系列贡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贞元年间帝国总体形势的和平与稳定,足以称得上是有唐一朝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也是功绩最着的宰相之一!然而,李泌在后世享有的声誉,跟他的历史功绩却完全不成正比。时至今日,很多人说起唐朝名相,一般就是“房谋杜断”,再来就是“姚崇宋璟”,顶多外加一个狄仁杰,至于李泌嘛,对不起,不认识。
这又是为什么呢?
翻检史籍,我们找到了这样的答案——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泌有谋略而好谈神仙诡诞,故为世所轻。”《旧唐书·李泌传》的说法与之大同小异:“泌颇有谠直之风,而谈神仙诡道……故为代所轻,虽诡道求容,不为时君所重。”《新唐书·李泌传》虽然也承认“两京复,泌谋居多”,并称李泌“出入中禁,事四君,数为权幸所疾,常以智免”,但同时还是强调,“(李泌)常持黄老鬼神说,故为人所讥切”。
说白了,李泌之所以不受当时的士大夫尊重,在后世又得不到公正的评价,并不是因为他才识不够、品德不好、能力不强、智慧不高、贡献不大,而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宗教信仰跟儒家正统的意识形态太不合拍,在立身处世方面显得太过另类了!
答案其实就这么简单。
在中国几千年的官场上,一个人要想混得好、吃得开,最重要的东西往往不是才识、品德、能力、智慧和贡献,而是看你能不能跟同僚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说难听点,就是看你能不能跟弟兄们(当然也包括上级领导)一个锅里吃肉、一个茅坑里拉屎!
如果你胆敢跟李泌一样,人家喜欢吃肉可你偏偏茹素,人家臭气相投就你孤芳自赏,那你就是“自绝于人民”了。不管你工作再卖力,成绩再突出,也没人说你的好。不但不说你好,还要在生前排挤你,在死后埋汰你!谁叫你老是自命清高、独来独往呢?谁叫你不和群众打成一片呢?
所以,李泌活的时候仕途多蹇,死了以后千年寂寞,实在也是情理中事。
正所谓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恐怕还是如此。
不过,话说回来,后世给不给李泌公正的评价,李泌肯定是不会稀罕的。理由很简单——一个把荣华富贵视若浮云、对功名利禄弃如敝屣的人,要什么死后的名声呢?
还是杜甫说得好:“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古罗马的哲人皇帝马可·奥勒留也说过:“每个人生存的时间都是短暂的,最长久的死后名声也是短暂的,甚至这名声也只是被可怜的一代代后人所持续,这些人也将很快死去,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更不必说早已死去的人了。”
总之,一个人来到世上,凭良心做人,凭良知做事,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就放手,有所为亦有所不为,最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就够了。
是的,这就够了,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血腥的盛唐VII》
第七卷 大结局:盛唐结局是地狱
第一章 混沌贞元
【贤明宰相与糊涂天子】
李泌的离世是德宗的损失,更是帝国的莫大损失。
不过,德宗是幸运的。因为上天除了李泌之外,还给他准备了另一位贤明的宰相。
他就是陆贽。
早在建中四年(公元783年),也就是德宗流亡奉天期间,陆贽就以一个普通翰林学士的身份担起了一个宰相的职责。当时,朝廷的许多大政方针都出自陆贽的筹划,德宗也对他言听计从,《罪己诏》的颁布即是其中典型一例。
所以,当时的陆贽普遍被人誉为“内相”。
但是,诸藩之乱平定后,德宗却有意无意地疏远了陆贽。
因为陆贽为人率直,言辞总是过于激切,经常让德宗很不爽。每次陆贽进言,德宗都会感到宝贵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此外,一帮嫉贤妒能的朝臣也时常在天子耳边嘤嘤嗡嗡,编排陆贽的不是。因此,即便陆贽德才兼备、人望颇高,却始终与宰相之位无缘。
李泌去世后,户部侍郎窦参、太常卿董晋继任宰相。窦参为人刚愎自用,凡事独断专行,而董晋却是个唯唯诺诺的老好人,朝政大权自然都落到了窦参一个人手里。窦参不仅专权,而且还纵容一帮亲信贪污纳贿。德宗屡屡警告,可他却置若罔闻。德宗忍无可忍,只好在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四月将其罢黜。
窦参一贬,朝堂上就只剩下董晋这个形同虚设的宰相了。要想让帝国朝政尽快回到正轨,清除窦参留下的恶劣影响,就必须物色一个刚正贤明、德高望重的人来当首席宰相。
直到此刻,德宗才想起了与他共过患难的陆贽。
这一年四月,被冷落了十年之久的陆贽终于登上了早该属于他的宰相之位。
埋藏在心中多年的政治理想和报国热情终于有了付诸实践的机会,陆贽自然是全力以赴。就在拜相当月,陆贽便奏请德宗改革中央政府的官员选拔制度,也就是把原来由宰相一手包揽的人事权下放到各个政府机构,由各台省的长官自行推荐人才担任下属官员;但是在任命状上,要注明推荐人的职务和姓名,以便将来考察被推荐人的政绩,从而对推荐人进行相应的奖惩。
陆贽之所以推行这项人事改革,目的就是要避免因宰相权力过度集中而导致任人唯亲、专擅朝政、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而让熟悉本部政务的台省长官公开推荐下属官员并承担相应责任,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做到行政公开化,消除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的可能性,尽最大努力做到唯才是举和量才录用。
陆贽这么做,显然极大地削弱了本来属于宰相的权力。
而此时此刻,削弱宰相权力就是在削弱他自己的权力。
仅此一点,我们就不难看出陆贽的坦荡襟怀和无私品格,更不难看出他作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