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这些日子一直在想陈君宾的答案,早已经迫不及待,他们连声道:“愿闻其详!愿闻其详!”
陈君宾示意陈别驾说话。
陈别驾道:“陈大人这些日子日日对我们下属说,蒲、虞两州遭灾,灾民流到邓州,则邓州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换句话说,眼看着灾民忍饥挨饿,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所以灾民到来后,本州先给他们腾出住所,再给以吃食,此为本州赈灾的第一步。”
张、皇甫两人拱手向陈君宾致谢道:“陈大人仁义为怀,我们代灾民感谢邓州的大恩大德。”
陈君宾挥挥手,示意陈别驾接着说:“至于第二步,即是专为蒲、虞两州设计的。陈大人的意思,是想让两州的灾民近日各自返回家园。两位大人到下面巡查的日子里,本州各县已经报来灾民的数字,并造有名册。计有蒲州人口六千七百八十一名,虞州五千三百六十名。另听说邓州周围州县里,也散落有两州人口,就请两位大人详查了。
“这些灾民返乡,必然面临无口粮及种子之虞。陈大人已经想好了,这些口粮及种子由本州提供,可按每州一万人口计算供给。另为解眼前燃眉之急,本州分别赠送给你们两州五千石粮食,克日即可解送至境。至于如何战胜天旱,如何使本州官民行兴农大事,两位大人胸怀韬略,其实不用下官多说。
“最后一步,若贵州秋后果然大熟,请逐年将本州所供之粮返回,此次赠送之粮食不在此列。陈大人说了,若秋后天不与便,收成不好,这些粮食就统统不用还了。”
两位刺史张大着嘴巴,觉得就像是凭空里掉下一张大馅饼来,不禁喜极而狂。他们连声说:“要还,要还。只要渡过了眼前的难关,秋后定加倍偿还。”
陈君宾拱手道:“两位大人,本州所供给粮食,只能解眼前之困。如何振兴本州农桑之事,皆赖两位大人之力,君宾在这里心有余而力不足。唯祈祷贵州群策群力,加上老天爷开恩,以彻底摆脱困厄之局面。”
皇甫刺史道:“本官以前仅闻陈大人之大名,今日方知道陈大人的胸怀。我和张刺史此行非虚,既学知了邓州的兴农举措,又凭空得了厚赐。陈大人,本州百姓定会记下你的恩德,当立功德碑以记之。”
陈君宾道:“皇甫大人错了。我陈君宾做的是大唐之官,对天下百姓应有责任之心。此次蒲、虞两州受灾最重,两位大人又亲自来访,没有二话,邓州必然要提携邻州。不过邓州毕竟能力有限,若再来两家,那也是支应不起的。说起来,我们还是有缘分的。你们早不来晚不来,偏偏现在来了。若让百姓感激恩德,其实最应该感激的是你们两位。你们能够循着流民的脚步寻其行止,这番爱民之心不是每一个官员能做到的。你们是好官呀。”
张刺史说道:“我此次来到邓州收获不浅,回去后定以陈大人为榜样,亲自带领家人躬耕垄亩。我既然这样做,州县官吏人人也不能闲住。陈大人,本官回去后另要上表一章,将你的这番功劳报与朝廷。”
皇甫刺史连连点头:“对,对。虞州也要上表,定将陈大人的功劳说足。”
陈君宾淡淡说道:“嗯,本州此次向蒲、虞两州供粮,我也要呈表报与朝廷。毕竟这么多的粮食出去了,须使朝廷知道去向。两位大人,你们上表中可以略提一提,以资验证。至于种种溢美之词,可以免了。要知邓州此行非为树私恩,毕竟是皇上的恩荫所至。这一点,请两位大人切记。”
两人连连点头,他们知道当今皇上虽开明,然为臣子者若跋扈傲扬,那也是遭忌的,他们保证说上表时自会注意分寸。
此后数日,邓州衙役们组织蒲、虞两州灾民回归家园。灾民们听说回家后有粮吃,有田耕,毕竟热土难离,遂雀跃欢呼,欣喜而行。
针对各地发生的粮荒,李世民决定再从国库中拨出粮食赈济灾民。这时,司农卿面露难色,禀道:“陛下,去岁以来,仓廪只出不入,已近极限。朝廷有制,仓廪储粮需保有常数,以备急需。若倾库放出,万一朝廷有事无粮供给,则是臣之罪。”
此时,已迁为黄门侍郎的王珪在侧,他插话道:“是啊,现在北有颉利、梁师都在那里虎视眈眈,西有吐谷浑及西突厥觊觎中原,司农卿说得对,国家应该保有存粮以备万一。”
李世民沉吟片刻,然后说道:“王卿,你以为隋文帝若何?”
王珪答道:“隋文帝勤劳思政,亦是励精图治之主。”
“不错,隋文帝的确是位贤主。然你仅知其一,不知其二。他欺负孤儿寡母以得天下,深恐群臣内怀不服,因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要自己决断,他自己劳神苦形,结果未必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其意,更加不敢直言,宰相以下,唯知道承顺而已。朕以前说过,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若无臣下匡谏其失,则乖谬即多。其后隋炀帝独断专行以至亡国,应该说也有文帝的责任。我们今日不多说这个话题,还要说储粮一事。”
“文帝时候天下富饶,其储粮最多。”
“朕前日读了一段书,不知道你留意没有?隋开皇十四年大旱,当时各地百姓极度缺粮。是时国家仓库里粮食盈溢,文帝竟然不许赈济,而让百姓自己想办法。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到了他执政末年,其仓库存粮可供应天下人食用六十年。结果呢,隋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终于灭亡。由此来看,隋文帝非贤主也。”
隋文帝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为一代贤主。王珪和司农卿今日第一次从李世民的口中听到如此言论,可谓独到。
李世民接着道:“朕说了这么多话,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凡理国者,务必积德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眼下正是凶年,此时不用存粮,何时再用?至于颉利等人,不足为虑。传朕旨意,可拨仓库存粮一半以赈济灾民。”
司农卿受命而去。
李世民又仰头思索了一阵,对王珪道:“百姓受灾,须使百官知之,以节衣缩食赈济百姓。要使百官有所动作,朕须示范之。如何示范,就需要压缩宫中开支。去岁虽出宫女五千,然太上皇宫及掖庭宫宫人还嫌太多,可择而出之,令其回乡任求伉俪。王卿,你可向杜正伦和岑文本传达朕之旨意,让他们两人主持此事。”
此后数日,岑文本和杜正伦立于掖庭宫西门,手持宫女名册,择多余者出之,并随发路费令其归家。宫女们长期幽闭深宫,闻听要放自己出去并且可以自主嫁人,其欢喜之色跃于脸上,一个个接过钱物雇驴回家,前后共出宫三千余人。
百官见皇帝尚且如此,一个个不敢怠慢,纷纷向户部捐出钱物赈济灾民。捐钱物最多者当推裴寂,他宦中所积甚多,许是想在李世民面前表现一番。果然,李世民闻讯后,意甚嘉许。
不料裴寂还是犯下事情来。原来去冬以来,京城里来了一个名叫法雅的和尚。他一直在五台山设坛讲经,有相当的名气。此次来京后居于通化坊净影寺内,日日开坛讲经,将一部《金刚经》讲得天花乱坠,惹得京城内的善男信女簇拥于此。法雅此次入京讲经很快出了名,京城中的达官贵人自然竞相邀请其人宅讲经。裴寂现在虽名为司空,然终日无事情可做,他将法雅邀入宅中,竟然盘桓五天之久。
法雅若一心讲经,本来什么事情都没有。偏偏他口无遮拦,讲话漫无边际,竟然与时事相连。他一日当众讲道:“时下灾异连年,为佛嗔其弊。欲使天下平安,须多立寺院讲经以修其罪愆。”
这话传入了李世民的耳中,让他登时大怒。他立刻召来戴胄,命将法雅投入狱中,大骂道:“这个该死的妖和尚,竟然敢在朕眼皮底下妖言惑众,其罪当诛。戴卿,你好好查一查,这个妖僧的背后还有什么人?他从五台山来此,凭空里怎么能说出这样无端的话?”
戴胄下去一查,立即查出法雅在裴寂家中呆的时间最长。李世民铁定以为裴寂心怀怨望,才借妖僧之口散布流言雷霆震怒,立刻下诏免去裴寂的一切官职和一半实封,令其返乡。裴寂接诏后左思右想,觉得自己已经年老难受下乡之罪,遂厚着脸皮求见李世民,请求道:“罪臣年老,望皇上念着老臣有佐治之功,乞留京城养老。”
李世民看着裴寂那可怜兮兮的面孔,心中更是生厌,忍了多年的火气一下子迸发出来:“朕原来念着你佐太上皇取得天下的功劳,不问你逊职平庸,仍然与你的恩泽为群臣第一!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