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亲派与骑墙派咱就不说了,咱就说说这功臣派与旧臣派。功臣派的人从龙有功,难免恃功自傲,他们的心思都在攫取权力上,如何能明白三叔你现在想做什么?就算他们明白,也没有能力帮三叔去实现抱负,这样的人能算作你的人吗?”
“陶儿说的是!”
“旧臣派大多是守旧之人,而三叔你却是要除旧布新,这本身就格格不入。加之,旧臣派整日陷入与功臣派的争斗当中,哪有心思帮三叔整顿朝纲?功臣派与旧臣派都不能与三叔你一个心思,你一个人自然会觉得孤掌难鸣处处掣肘了?”
李隆基叹了口气道:“那你说该如何是好?”
“皇亲派,三叔不用担心,我与大伯已经在帮你安顿了。骑墙派也不用去理会,三叔只须将功臣派与旧臣派解决了便可。功臣们以后可以给他们较高礼遇,但不能让他们参与朝廷的决策。旧臣们,让他们慢慢离开朝廷决策中心。三叔你要尽快把能坚决执行你的意图的人放在宰相的位置上,只有理顺关系,你的想法才能最终实现。”
李隆基听了思忖片刻,又问道:“陶儿,你说的简单,可功臣与老臣们都不愿意妥协,我总不能强行把他们赶出朝廷吧?”
“此事不能操之过急,三叔。你先找一个人,这个人必须与三叔你的关系非同一般,要能够理解你的想法,而且会无条件执行你的想法。并且这个人要与功臣与老臣都能说上话,三叔可以过这个人,将这些功臣与老臣慢慢边缘化,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李隆基愣住了。好一会才道:“陶儿,你说的这个人不会是你自己吧。我看只有你才符合你刚说的那些条件。”
“当然不会是我,不仅是我不会入朝,我还希望三叔以后尽可能不要让皇族之人参与朝政,这样朝廷才会更稳定!”
李隆基听罢,不禁感慨万千:“陶儿,你真是字字珠玑呀。”
李陶笑道:“对皇族之人,三叔可以采用皇亲俱乐部这种形式,花钱把他们养起来就行了。”
“这我知道,不过我把话说在前面。这些皇族之人可不包括你,你还得要给我多分分忧。”
“三叔,你可得要一视同仁呀!”
“这事就这么定了,不用再说了!” 李隆基迫不急待地问道:“你赶紧告诉我,你刚才说的人究竟是谁?”
“其实,三叔你的心里早已经有人选了,还用问我吗?”
李隆基点点头道:“是的。我想过,姚崇最合适了。”
李陶笑着对李成器道:“大伯,怎么样,你输了吧?”
“你都快成神仙了,好了,我认输了!”李成器无奈道。
李隆基奇怪地问道:“大哥。这怎么回事?”
“陶儿和我打赌,说你心目中已经有首宰的人选了,这个人非姚崇莫属。”李成器与不隐瞒道。
“陶儿,你是如何得知的?”
李陶笑道:“三叔自有办法对付旧臣,主要担心的是功臣。功臣们是靠杀人才脱颖而出的,他们身上的血腥气太重,容易让人产生畏惧之感。不利于团结更多的官员。要想让朝政走上正轨,必须做到上下同心。这些功臣同生死,共患难,彼此之间关系过于亲密,难免结党营私。另外,大多数功臣都是靠奇谋密计,骤然在政治舞台上崛起的。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强,但是治国理政的能力弱。他们是功臣,但不是能臣,让功臣当宰相不符合现在的形势了。”
说到这里,李陶顿了顿:“可姚崇就不一样了,他当过宰相,也当过刺史,经验比功臣可丰富。当年,则天皇帝时,酷吏当道,姚崇审时度势,以全家百口作保,解开了武则天的心结,从此结束了酷吏政治。单凭这一功劳,已经足以让世人刮目相看。三叔当太子时,和太平公主争斗,也是姚崇提出让太平公主离开长安的。姚崇没有参加政变,没那么重的血腥气,容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以他是宰相的最佳人选。”
大唐的中央政权继承了隋朝的三省制,即以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为权力核心。尚书省是最重要的部门,典领百官,掌理天下军政事务,有些类似于今日的国务院。尚书省的长官本是正二品的尚书令,但因为太宗皇帝当年曾任过此职,所以理当避讳,于是,尚书省的长官便由两位副职担任,即从二品的左仆射与右仆射。他们的副手是正四品上的左丞与正四品下的右丞。
尚书省中最直接掌握处理政务权力的官员是六部尚书与侍郎,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设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吏部、兵部与户部尚书常常是宰相的重要人选。
中书省不直接处理庶务,长官中书令设二人,正二品。副职是中书侍郎,正三品。他们的工作是辅佐皇上掌理军国大事。
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也是二人,正二品。副职是门下侍郎,正三品。他们的工作是掌理出纳帝命,复核政令,在发现问题时与中书省会商上奏。
大唐建元之初,宰相只有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五人。后来,由于宰相事务繁重,而且往往需要一些有独特专长的人来为皇上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建议,宰相的人选就不再仅以官品高下为准绳了,而是以处理政务的需要为目的。于是,尚书省的六部尚书、侍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侍郎,甚至秘书监、卫尉卿等职位上的官员也会被任命为宰相,标志就是在他们的官衔上加上“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果没有加上这种参政的衔名,即使是三省的长官也不能算是宰相。
四百一十四章 骊山阅兵
目前,玄宗朝**有五名宰相,分别是中书令张说,尚书省长官左仆射刘幽求 ,门下省长官、正二品的侍中魏知古,尚书省右仆射钟绍京,同中书门下三品、兵部尚书郭元振。
“可是,现在的那些宰相们都不同意姚崇回朝!”李隆基闷闷不乐道:“就连其他那些人也是一样,前些日子我让姜绞帮我推荐一个能干的人当河东总管,昨天姜皎来找我,推荐了一个人。”
“莫不是他推荐了姚崇?”李陶问道。
“正是,他告诉我,姚崇文武全才,担任河东总管最合适了。我一听就生气了一听就火了,厉声问他为何在我面前耍小聪明,是谁指使他这么说的?姜绞一看我生气了,赶忙承认是张说指使的。”
李陶淡淡道:“这都是意料当中的事情,三叔你也不值得生气。姚崇是最早跟着你的,也算是大功臣了,他若回来了,岂不是将别人都比下去了?故而功臣派肯定不希望他回来。同样,姚崇无论是威望还是能力,都比那些旧臣要强得多,张说他们肯定也不希望姚崇回来。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一个问题,三叔你的决定是正确的。”
“要不,我越过宰相直接让姚崇回来?”李隆基恨恨道。
“不可,三叔,你若这么做了,就算姚崇来了,也会给他添大麻烦的,这对今后的大计不利,最好还是按正常程序操作。”
“那你说该怎么办?”李隆基问道。
李陶突然问了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三叔,我听说前不久大唐军队在冷陉吃了大败战?”
李隆基一听脸色便沉了下来:“简直是奇耻大辱……”
幽州大都督薛讷与燕州刺史李进有隙,睿宗遂将薛讷调回长安,薛讷一到长安便被李陶要到羽林军做了大将军。薛讷走后,孙佺做了幽州大都督。孙佺到了幽州后,急于收复被前契丹攻占的营州,即率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发步兵两万,骑兵八千,分为三路进攻奚与契丹。将军乌可利谏阻:道险而天热。孤军远袭,前往必败。孙佺不纳,令楷洛率骑兵四千为前锋,自率主力继后,向北开进。进至冷陉地区,与奚族酋长李大酺所率八千骑兵相遇,楷洛部初战失利。孙佺怯懦。不敢救援,引兵欲退。奚军乘机反击。唐军大败。唐军撤退时,将士恐惧,部伍不整。大酺乘势挥军追击,唐军溃败。孙佺与周以悌被俘,献于东突厥被斩。仅李楷洛、乌可利脱险而归。
“三叔,大唐军备已大不如从前了,你应该在骊山进行一场军演,既可以看看大唐军队实际的战斗力,又可以鼓舞士气!”
李隆基点点头:“陶儿。你说的是!”
“三叔,按照我大唐的惯例,如果天子出巡,方圆三百里以内的地方官都要前来拜见。若是我没记错的话,姚崇担任的是同州刺史,好像就在三百里之内。”
李隆基心中一动:“陶儿,你的意思是……”
“任用首宰是大事。三叔还是先见见姚崇再做决定。这样见面比较自然,不引人注意。若是三叔觉得不合适,那此事就作罢。若三叔觉得合适,朝廷的那些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