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强烈的儒警味道。
在《9.18大案》中,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罪犯抓到之后,武和平和他面对面如同
围棋一局终了胜负已定之后的复盘。没有高声调,一切都是心平气和的讨论,这样一个
场面让我知道,武和平是一个喜欢斗智的人,斗力对于他来说显得过于简单因而不够刺
激。
由于这个案件的轰动,武和平成了我的采访对象,在他过去生活中不太为人注意的
故事开始显现出来,让我明白了今日的武和平从哪里走过来。
当年武和平非常想进有围墙的真正大学,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这个机会他并不拥
有,于是有一天,年轻的武和平在郑州大学的围墙外哭了半个小时。我在想这半个小时
或许对于武和平来说是人生重要的半个小时。
有过这样的眼泪,书本的重要性在他的心目中自然是至高无上的,于是从1975年起
,他每天5点起床,啃各种书本,直到成了作协委员,拥有了各种文凭。
但学问并不是帮助武和平与众不同的唯一原因。在武和平的生命历程中有一个戏剧
性的场面是别人很难经历的。
有一个和武和平一起长大的兄弟,本是很好的一个人,但由于意气用事,走上了犯
罪道路,最后在执行枪决的现场,武和平作为公安系统的人在喊口号。这真实而有些残
酷的场面,一定在武和平心里留下了一种剧烈的震荡。
一个姓武的人偏偏喜文,一个和罪犯打交道的人偏偏叫和平,从古老的开封走出却
被人认为是极具现代感的警察,这一系列的反差很协调地出现在武和平身上。以至于到
了今天,武和平已经是公安部宣传局局长,但在我心中,他依然是一个文化人,否则他
怎么会坚决把儿子送到开封书法家那里去学很少有人能写好的魏碑呢?
在庞大的一个标题“生命故事“下,只写了八个人的故事,不知您看过以后会怎么
想?
生命与人,是我思考最多却是最不敢触碰的命题。在我采访过的四百多人当中,让
人激动与深思的故事有很多,但对于我这个刚过三十不久的人来说,自己的生命还需要
发掘。我总是固执地相信,这篇“生命的故事“只是一个开头,那过去一些年中我阅读
过的生命故事和未来将观看到的人生舞台上的演出,一定会以一种更精彩的方式在将来
一个安静的书桌上等待着我的笔。
我也在等待着那之后我们的再次相遇。
〓〓〓第二十一节·阅读体验: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一〓〓〓
对幸福的理解,每人各不相同,陆陆续续的采访中,问过很多人关于幸福的理解,
也听过不同的人给我描绘过所谓幸福的那种画面,时间长了,也难免问一下自己,回答
之前,眼前先有一幅画面出现。
大约是头一天刚刚完成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效果还算不错,而短期内也不会有什
么工作需要自己介入,有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这段时间最好是在初秋,日子
总是晴的,却依然有些风,最好微凉,然后在打开门窗的家中,让背景音乐若有若无的
响着,手中终于拿起一直想看而没有时间看的书,书页有时是自己翻的,有时是被风翻
的,看一会儿,投入进去,又看一儿,走走神,困了就打个盹,醒来再回忆:我看到哪
儿了?
这就是我认为的幸福,其实实现起来并不难,但可惜的是:即使不难实现也难得实
现,更何况一直找不到那种悠闲的读书心情。
人过三十,再谈到阅读,早已过了功利的阶段,翻书,不再是为了拥有一种谈资,
或是填补头脑中的哪项空白,除去工作中的翻阅资料,生活中的阅读已经变成一种纯粹
的快乐。也因此便需要一种很好的心情,更需要拥有一段能让自己放松的时间,但痛苦
的是:偏偏这两点我难得拥有。
也因此才有了我幻想中的幸福画面,虽然简单却相距遥远。
放松的阅读已经成了一种奢侈,对于现代人来说,这该算做一场悲剧。
几年之前,读过一篇散文,是武汉女作家方方写的,由于她工作实在太忙,有很多
想听的音乐没时间听,很多想看的书没有时间看,直到有一天,她住了院,谁想到,音
乐也听到了,书也看上了,于是,开始喜欢上住院的生活。看完这篇散文,我有种不寒
而栗的感觉,医院如果都成了现代人精神的避难所和补养地,那我们平日的生活实在有
该反思的地方。
但必须承认,方方的感叹又是我们很多人共有的,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一个真实的
细节。《新闻调查》的王利芬是公认的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女强人,忙是她的生活特征,
但是有一天,她走进电梯,却突然被电梯里放的音乐深深的打动。这位音乐素养较高的
女士,悲哀地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听过音乐了。
医院里看书,电梯里听音乐,然后感慨万千,再然后是继续原来的脚步。相信出了
院的方方继续忙,而迈出电梯的王利芬还会有许多不听音乐的时光。现代这两个字,已
经让我们的脚步不再受自己控制。
在我的很多同事家里,大都有一个装满书的书架,然而正如我的同事张洁幽默地说
到:“每一本书就象三宫六院里的嫔妃,而我象皇帝,不知哪一天我会高兴地去宠幸哪
一位。“但悲哀的是,我们这些皇帝,每天奔波之后,回到家中,明知书架上的嫔妃很
好,只可惜,回到家倒头就睡,早就没了和嫔妃亲热一番的热情。
很多年前,听过台湾歌者李宗盛幽幽地唱过一首“忙与盲“的歌。“许多的电话在
响/许多的门与抽屉/开了又关 关了又开 如此地慌张/我来来往往 我匆匆忙忙/
从一个方向到另方向/忙忙忙 忙忙忙/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
/盲盲盲 盲盲盲/盲得已经没有主张/盲得已经失去方向/忙忙忙 盲盲盲/忙得分
不清欢喜和忧伤/忙得没有时间痛哭一场。“
当时听这首歌只觉得很有趣也还算好听,今天再听,才知道李宗盛多年前唱着他自
己也唱给我们当预言。今天预言已成真,忙果真和盲紧密相联。如果搞电视的人,连捧
起一本书的时间都由于忙而没有,那盲一定会在不远的前方悄悄地等着我们。
而我不只一次听过电视同行和我诉苦:几年的时间我连看本书的时间都没有。每听
这样的话,我都会自己紧张好久,暗想:我会不会也这样。
当然也知道,这种忙着忙着就盲了的节奏不是电视人专属。在校园里读书的孩子都
偷偷溜出校园参与这份忙,身在忙中的人又怎能清静下来呢?于是我才明白,那些装饰
书店里为什么会有空壳书卖,而且还有很多人买。
由自己的幸福谈起,没想到几笔过后就演变成了诉苦与担忧,一章本来关于阅读的
文字竟悄悄变成对现代病的抨击。不过也好,忧字在先,之后就该是乐。言归正传,还
是回到阅读体验中去吧!
阅读过程中的三次蜕变
十岁之前,除了小学课本,我没有和阅读有关的记忆,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以教书
为职业,但说自己出生在书香之家,这的确有些夸张。家中的书那时虽然很多,但真正
可读的极少,那是时代造成的。我怎么也不会在童年时捧起毛泽东选集来体验阅读的快
乐吧!但十岁过后,这一切都变了。
可以说我的阅读热情是被我们母亲调动起来的。1978年过后,文学热开始席卷全国
,我生活的那个边疆小城也同样。每天母亲下班,在她的包里,总会找到可阅读的杂志
和重新露面的小说。那时的我们不象今天的孩子那样幸福,有属于自己的这个年龄阅读
的书籍,我们那个时候可是大人读什么书我们就读什么。哥哥上大学走了,我和母亲就
以读书为已任,什么伤痕文学,什么解禁的文学名著,年少的我拿来就看,慢慢就上了
瘾。
到后来,仅仅依靠母亲回来的书,我已经有些吃不饱,而在当时的海拉尔市,只有
两个图书馆,我就利用母亲的借书证,开始每天在两个图书馆间奔波,书越读越杂,每
天都在读书中充实着。
这段日子里,书为我这个边疆的孩子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原来以为,世界就像家
乡的小城一样大,而走进书中,才知家乡之小,于是幻想与好奇就开始萌生,越幻想越
好奇,读书的渴望也就越强烈,少年时的读书生活,是极度的饥渴造成的,每一本书都
帮助我消灭头脑中的一点空白。于是像很多不听话的学生一样,上课的时候,假装听课
,却在书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