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近一些年来,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杂志上看到一些孩子或某些成年人遭遇不幸的
报道,而往往这样的报道出台之后,社会各界的同情心便蜂涌而至,中国人的善良有目
共睹,社会各界伸出的援手往往救不幸者于危难之中,结果总是好的。
我深受感动也时常成为伸出援手中的一位,然而理智告诉我必须关注这样一个问题
:那些没被新闻关注的不幸者呢?
小姑娘杨晓霞的不幸很多人都是通过报纸知道的,她患了一种罕见的疑难绝症,从
外地来到北京求医,没有钱,找不到名医,生命之光就要离她远去。社会上的人们在看
到记者的感人报道之后,出钱出力出方子,在众人的帮助之下,杨晓霞终于渡过难关,
生命重新开始象鲜花般美丽。
但社会的捐助还是源源不断地涌来,杨晓霞全部康复之后,富余的金钱有几十万之
多。
我知道,杨晓是幸福的,但在中国,和杨晓霞处在同样病痛境地的孩子还有很多,
而由于未被媒介知晓,他们也许就在钱的压力下默默地死去。
同在蓝天下,命运如此不同,这公平吗?
情感告诉我们,遇到弱者部会伸出援手,理智告诉我们,通过媒体象幸运抽奖一样
地扶危济困不是个办法。
杨晓最后把几十万元巨款捐给了宋庆龄基金会,很多善良的人松了一口气,否则多
余的钱放在健康的杨晓霞家中,人们总会被自己爱心引出的结果弄得有些心中不安。
必须拥有一种机制,让扶危济困的甘露能均匀地流向更多的土地之中,也许媒体中
的不幸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改变命运,但更多不不知名的不幸者也该得到救助。如果
更多的基金会能具体而又令人放心地承担起这种任务,社会的爱心将会释放得有效和公
平得多。
也许我们将来习惯于把捐款投向一个箱子之中,它可能是少年白血病救助基金,可
能是无家可归儿童救助基金,可能是生活贫困的大学生救助基金等等。我们知道这些基
金会得到很好的监督,他们会具体地把爱心投放到更多不知名的不幸者身上,于是我们
放心地离开,我们会被告知,在某一个角落,那个不幸 重新走进了快乐的生活,我们
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快乐。而理智与情感的交战也会在这个领域偃旗息鼓。
这一天还会远吗?
谁能告诉我,肖想莉现在在哪里?
张金柱活着的时候,人们希望这样的败类应该尽早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而张金柱死
了,却又有人开始发问:张金柱该死吗?
张金柱是谁,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位曾经公安局长的人,在即将又要走上领导
岗位的前夕出事了。
在喝过一顿很可能和自己未来很有关的酒之后,他开车上了路。当然是长期做公安
工作所滋长出的特权意识在延续,他逆行着开车,然后在酒精的作用下撞倒了一对骑单
车的父子,儿子在车轮的碾压下死亡,而父亲却被他的汽车裹带着向前拖了1500米,才
被愤怒的人群拦截住。
张金柱自然也就升不了官,只好走进了班房。
最初他一定知道自己闯了祸,但绝没有想到祸的后果会那么大。
人群中的愤怒很快传到敏感的新闻人耳中。最早披露此事的是当地的《大河报》,
再然后是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这一下子,张金柱的名声走出郑州,走出河南,
走向全国了,张金柱撞死人案件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我至今能清晰地回忆起人们包括
我自己知道这起案件之后的愤怒。
一个活人在自己的轮下,车身上有被拖者求救的血手印,而张金柱依然能开出1500
米,人性已经在这段距离中丧失了,更何况他还是一名公安干警,并且曾经是局长,这
更印证了老百姓对相当一部分公安干警的不信任。一个生命的丧失,灭绝人性的做法,
让人愤怒的执法者的腐败……这一切纠缠在一起,让张金柱在很多人心里被判了死刑。
介但不管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心中对张金柱宣判了死刑,最后对张金柱的审判还是依
据法律由法院来公正进行的。
各种媒体对张金柱一案的关注日益增强,在一段时间里,打开每一份报纸都会很容
易找到关于与此案有关的报道。
最后的宣判出来了,“张金柱被判处死刑!“这样的判决立即让受害者家属感到了
正义的伸张,几乎所有关注此案的善良人也都松了一口气:“张金柱该死!“
在这样的气氛下,有一些另外的细节被忽略了。在宣判结果出来以后,张金柱的两
位律师发表了公开信,认为张金柱虽有罪,但罪不该死,他们之前曾经到北京向八位法
律专家请教,得出的结论一样:张金柱罪不该死。
另外也有人注意到,判决书中有“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样的词句,这
更让很多人担心在对张金柱的审判当中,司法是不是在一种新闻和民众包括另外一些无
形之手的庞大压力之下作出死刑的判决的呢?
对张金柱这个人的憎恨是强烈的,从情感上讲,张金柱最后命丧黄泉是自作自受,
一点都不会让人可怜。但作为一个记者,我们又必须去倾听超出个人情感好恶的理智之
声。
“我是被你们记者杀死的。“这是张金柱的一句名言。
初一听到,很容易产生一种喜悦感,会在这句中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力量,然而这种
倨功的感觉稍纵即逝。记者不过是一群记录事件的人,一旦有所越位,拥有了生杀大权
,那只能说明这个社会还或多或少地有些可悲。即使铁肩担道义,愿望是善良的,也依
然希望结果的出现是依据社会固有的一套程序来取得的。一旦社会的固有程序受到民众
或新闻媒体的随意左右,从表面上看,也许这一件事情顺应了民意,但最后真正得不到
保护的还是民众与新闻媒体自己。
也因此,我至今不知,张金柱是否罪该死刑?我想念,面对张金柱事件从出现到最
后一声枪响,其中的复杂滋味一定会让人左右为难,这个时候理智与情感再次冲突。
面对法律,其实我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理智与情感的冲突,如果一任情感泛滥,图
一时之快,那我们迟早会受罚。也因此,张金柱事件从另一个角度提醒我们,必须时时
让理智占据上风,这样才能避免将来出现更多的张金柱。
以我的观察,张金柱事件也常常让新闻从业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总是,至少我
相信,这件事虽然体现了舆论监督的力量,但大家还是清醒地在事后提醒了自己:记者
不是法官,生活中的超载职权也和足球场上的越位一样,只会破坏一次原本可能有效的
进攻。
再往后,新闻媒体仿佛一夜间成熟了许多,再涉及一些类似事件时,更多的记者并
不是直接把自己的愤怒或其它的感情写在前沿,而是努力克制着自己,让事实去说话。
比如说,1999年,北京人民医院又发生了一起和张金柱事件正好相反的事,眼科医
生高伟峰第二天要做眼角膜移植手术,但头一天晚上,他却发现,原来冰箱里备好的眼
角膜已经不能用了,而第二天的手术如果没有眼角膜,病人将有失明危险,怎么办?一
瞬间,高伟峰平静地作出了选择,到太平间,在一位死者身上私自取下了眼角膜。第二
天的手术非常成功,两位患者重见光明。但是死者家属却在八宝山发现死者的眼球不见
了,一纸诉状将高伟峰告到了法庭。
事情似乎很简单:高伟峰为病人着想,自己在其中也没有利益所得,目的是善良的
,因此如果高伟峰被定了罪,那岂不是对善良的一种打击,以后谁还会做好事啊?
我采访了高伟峰,当我问到:如果今后你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你还会这样做吗?
高伟峰回答:是的,我还会。听得出来,高伟峰也和很多人一样,因自己的善良目的而
面对法律时颇有些悲壮的自豪感。
为他声援的人很多,而死者家属那一连的声音却显得弱了许多。最后的结
果是高伟峰被免于起诉,善良的人们松了一口气。
我一直不知道,面对这个结果的时候,死者家属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我自己的
心情我知道:多少有些失望。
从情感上讲,高伟峰的所作所为非常让人钦佩,但理智下来,我却认为,高伟峰的
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必要惩处,因为目的只要善良就不顾及手段是否恶劣是我们过去几
十年中的思维定势,多少翡苦的后果不都是因为最初的善良愿望吗?因此当我们面对结
果的那一座座废墟,我们都习惯于由于最初动机的善良而原谅了肇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