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何况还有腐败。九江的堤防在没出事之前还被当做固若金汤的样板工程而被媒介
宣扬,表扬的话音未落,九江大堤却率先决口,原来“固若金汤“的大堤是一个“王八
蛋“工程。这豆腐渣一样的大堤里埋藏着怎样的腐败和渎职呢?而这还仅是九江一地,
长江堤防中,还有多少这样的蚁穴呢?因此当我们都同意98洪水是天灾的同时,是不是
也能在心里悄悄地告诉自己,这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祸因素。
面对98抗洪,还有一种经验值得总结,由于各种媒体得到授权全面介入抗洪报道中
,全中国人的心才凝聚到一起,成为战胜洪水的决定因素,无论怎样的灾情,人们应当
有知情权,这样救助才会及时,胜利才会来得早一些。在1999年,其实长江的洪水也不
小,但由于媒体忙于法轮功的宣传,水情的报道多少有些被忽略,这似乎有些危险,因
为水火从来无情,让人们更早的知道水情,也许会有更多一些人的生命被保全。但愿以
后新闻媒体在灾情报道方面能有更多的自主权,以便好心的中国人能及早的伸出援手。
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在这场洪水的面前暴露无疑。上游的滥砍乱伐,中游的围湖造田
,行洪区成了人们的家园,这一切都使得98洪水加重了太多,而这一切的出现都不是一
日之功,是在人们只顾眼前利益的前提下一步一步累积起来的,最后给自己带来了灾难
。
洪水结束之后,我一直向很多的被采访者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我们难道还要相
信人定胜天吗?“
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1998年11月5日,当时的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张全景来到水利部,在充分肯定了钮茂生
部长的工作成绩之后,宣布,为河北省的领导班子,钮茂生调任河北省省长,而原国家
电力公司副总经理汪恕诚调任水利部部长。
汪恕诚是个老水利,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这个履历让我们知道,他和胡锦
涛是同学。毫无疑问,在中国的领导层中又多了一个水利出身的干部,尤其是在洪水过
后,一个老水利出任水利部长的位置,更让人感觉到,水利工作已经纳入到更科学的轨
道。
在汪恕诚部长上任不久,我采访了他。汪部长是在特殊情况下上任的,却表现得非
常轻松和直率,这一点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也问了他关于“人定胜天“的问题,汪部长的回答让我踏实一些。
他说:“和大自然的斗争,应该这样来认识,努力地去掌握客观规律,掌握以后运
用这种规律为人类服务,但一定要顺应历史的发展,顺应客观规律的发展;违背了这种客
观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98一场洪水,虽然最后是人的胜利,但它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沿用了几十年的
“人定胜天“口号可以在中国自然消亡了。在大自然面前,任何以人的主观意志去违背
自然法则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
之后,我又问了汪部长一个问题:“在你和钮茂生部长交接的时候,有没有沟通一
点什么?“
汪部长说:“有,我对钮部长说:‘我听到这个消息,想起你在党校的一次讲话,
当时我是学员。你在讲话中讲水利工作是如履薄冰,胆颤心惊。我现在到了你这个位置
,我也要过这样的日子啦!‘“
在我们采访汪部长的时候,大江南北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而汪部长刚刚
从那儿视察回来,我就问他:“看到的情况比你想像的好还是……“
汪部长坦率地回答:“从群众发动的人数,从出工的人数,从机械的台数,应该是
轰轰烈烈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还是发现一些问题……作为我的位置,可能问题
发现更好。“
洪水把很多问题暴露出来,想必几年部长生涯当中,汪恕诚不仅要面对年年的洪水
警报,还要把很多暴露出来的问题一一解决,否则还会有用人去胜天的场面。
中国人常讲:“好了伤疤忘了痛“,但98洪水这道伤疤实在太大,疼痛应该让人难
忘。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暴露出荆江大堤修补款项被截留三分之一的消息,我们总
是无法乐观,因为总是有些人伤疤未好也可以迅速忘记疼痛。
在98大抗洪之中,有一句经典呼吁:“我们能不能多买些药少买点棺材。“这是一
句形象的比喻。如果在灾难未到之前,我们把很多工作做好,犹如平时多买些药,让孱
弱的身体慢慢地强壮起来,这总比灾难面前,我们多买棺材强得多。
是多买药还是多买棺材,这是一笔谁都算得过来的账,也是一九九八的南北大抗洪
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警告!
〓〓〓第十四节·面对贫困:新世纪我们会司空见惯吗〓〓〓
写下这个题目,并不是因为我们过去一直富裕,而今贫困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不
得不惊讶而新奇地面对。
恰恰相反,是因为我们过去普遍贫穷,由于都穷便没有了参照物,大家都穷得心安
理得,面不面对贫困都无足轻重,反正每日的生活就是和贫困作斗争。
但是今天不同了,改革二十年象一个巨大的搅拌机,轰隆隆地一转,等大家从搅拌
机里走出来的时候才发现:眼前的一切都变了,昨天相依为命的邻里,而今一个仿佛在
天堂而另一个仿佛在地狱,过去一样贫穷时还可以相对哀声叹气,今天由于财富和生活
质量的巨大差距竟连相对说上句话都困难……
一方面是城市中高楼大厦林立,高级轿车穿梭往来,《精品》、《时尚》等报刊引
领着高尚人士的生活格调,几万元一桌的晚宴天天有人光顾,超过万元一平米的别墅与
公寓卖得很好……改革开放二十年,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生活的确富了起来。
但另一方面呢?
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下面,被生活抛离出来的人们衣着寒酸地伸手向富人们渴望施舍
。午夜时分,地铁门口,大马路的地下过道里面,睡在报纸上的人们夜夜可以见到;一
家三口,父母双双下岗,老人要抚养,孩子要上学,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家庭越来越多。
贫富差距在改革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飞速拉大,而正是在这种差距中,贫困成了全新
的问题,从某种角度说,相比较之下的贫困是改革的后果,是改革的代价,但更是继续
改革道路上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让我们一起来面对贫困。
贫困就在我们身边,但面对时,竟又觉得有些陌生
1996年春天,为了创办《新闻调查》这个栏目,我们在北京开始了《宏志班》这个
片子的拍摄,没想到这次采访使我深深地介入到城市贫困人群的生活之中。
北京的广渠门中学,为了让那些贫困家庭中的孩子有高中可上,特地设立了一个叫
“宏志班“的班级,考上这个班的孩子,在高中三年的时间里,将减免一切费用,还有
适当的补助。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个福音。而这个班面对全市招生,专招那些
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而学习又很优秀的孩子。
宏志班的老师向我们介绍:招生那天,报名地点人山人海,然而这一个班毕竟才五
十几个名额,因此有相当多的家长是失望而归的。不过这种火爆的场面其实是在悄悄提
醒我们:这个我们一直以为富裕而繁荣的城市中,贫困人口的大量存在却一直被我们忽
略了。
要想把《宏志班》这期节目做好,我们当然得走进这批孩子的家中,于是以下一幕
幕场景开始出现。
在北京城的东南角,有一个还算漂亮的小区,当我们在一个宏志班学生的带领下走
进这个小区时,我们还以为走错了地方:怎么住的楼比我们想象的高级?
然而进了他家,我们就知道了这家人的生活真相。几乎没有一点装修的痕迹,水泥
地就那么直率地面对着我们,家具很简单而且少得可怜,式样都是二三十年前的,由于
没有钱交暖气费和煤气费,因此房子正中是一个烧煤的炉子,烟囱极不协调地从窗户中
伸出去。
这家的主人是当年的知青,由于受伤致残加上回城晚了几年,现在只好以拣破烂收
废品为生。他们住的这套房子还是由于祖上留下的老房拆迁后分到的。
接着我们又去了一家,这家的贫困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居住条件上。
孩子的父母都是知青,回城后一无所有,只好在亲属住的房子边上接了一个不到6平
米的小房子。
在这个小房子里是不能集体行动的,因为房子摆完一个双人床后,剩下的地方已经
不多,而在这不多的地方里,又必须给孩子摆一个箱子,装东西的同时又能当桌子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