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幼时,在家乡常从大人口中听到一句名谣:“大理有名三塔寺,剑川有名石宝山。”从而使我对三塔寺和石宝山油然而生一种朦胧的向往。三塔寺我去过几次,对石宝山却没有机会一瞥,这次机会来了。于是,10月12日,我们不怕山高路远,乘坐着云南客车厂新出的“老爷”旅行车爬上了石宝山。
我们初入海云居,吃过寺里僧尼招待的一顿可口的素面之后,我们直驱空中楼阁宝相寺。之后,我们就朝东步行,经狮子关,进入石宝山的腹地石钟山。
在石钟寺,我们对每个石窟都逐一作了观赏。当留连于一雕像面前,不由引发出一种少有的历史的激情。因为石窟是一本内涵极为丰富的书。不论你从历史的、民俗的、还是艺术的高度作考察,都够你研究一辈子。
与我们同行的剑川县文化局的同志指着那片草坡说,每年8月份,白族人民都要来这里对歌,那里的石宝山成了歌的海洋。我们虽然没有看到石宝山的歌会,但从那山风中飘来的窟雕群的清香中,闻到了白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气息,似乎置身于《五朵金花》赛歌的场面中。
石宝山,早在1961年就成为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可,石宝山没有逃过“文化大革命”的洗动劫,很多雕像要么摘了头,要么砍了手,要么挖了心,连那些手持柳叶的观音,也变成了破腹观音。人们一提起当年的情景,无不咬牙切齿。
是啊,人世间,邪恶与善良,愚昧和智慧,破坏和建设,总是如此交织着,然而,智慧、善良、建设肯定是历史的主流。我站在石钟寺背后的石钟上,披巾岸帻,引发了一缕情思。
当我双脚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峰峦重叠、春山如黛、飞花点翠、绿水潺潺的景致就灌满了整个视野。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小鸟,扑扇着五彩斑斓的羽翼在你头顶飞来飞去,那清脆的鸣叫和着溪水的叮叮咚咚的声响,交响成了一首悠扬的丝竹古曲,在山林间绵绵的回荡,宛若那个在云头站立的女子轻轻的吟唱……
是的,那个在云头站立的年轻女子,那个南诏国美丽的公主……我记得,那一年春天,公主在绕山灵盛会结识了玉局峰的年轻猎人,但南诏王已将公主嫁给大将军,择定吉日成亲。公主得到喜鹊帮助,把消息告知猎人。猎人在苍山神的帮助下,月夜飞入王宫,把公主带到玉局峰,于岩洞内成亲。海东罗筌寺罗荃法师告知南诏王,他用神灯照见猎人和公主住在玉局峰,并派乌鸦去通报公主,要她快快回宫,不然,他即以大雪封锁苍山,把她和猎人双双冻死。公主说她死也要跟猎人在一起,罗荃法师即用大雪封锁了苍山。为渡严寒,猎人迎着暴风雪,飞入罗荃寺盗出冬暖夏凉的七宝袈裟。当猎人飞回至洱海上空时,罗荃法师追赶上来,口念咒语,用蒲团把猎人打入海底,化为一只石骡子。公主得知消息,忧愤而死,化为一朵白云,忽起忽落,好象在向洱海深处探望。此时,洱海上空也有白云飘浮,两朵云互相呼应,狂风大作,掀起巨浪,吹开海水,现出石骡,风才止息……
我拾级而上,忘记了擦拭额头流淌的汗水,完全沉浸在这个曾让我魂萦梦绕、心驰神往了好几年的凄美传说中。
啊,本是个万里无云的日子,玉局峰顶突然出现一朵亮如银,白似棉的云彩,圣洁柔美,仿佛一位白衣仙子,居高临下,向洱海眺望着,眺望着……莫非这就是那个站在山巅遥望洱海的痴情女子?就是那个望穿洱海化作白云的公主吗?我仿佛听到一个无助的声音,从苍山的心魄深处传来一声声凄婉的呼唤,这呼唤是那么旷古久远,这呼唤是那么令人凄然伤感。我不由跟随她的身影向前追去!
不一会儿,白云逐渐变黑,仿佛一个愤怒的女王,箭一般地向洱海飞驰。洱海上空,是另一朵更加狂野的乌云,它翻滚着浓团,迅速而执拗地吞噬着整个世界。翻腾的乌云,像一匹脱缰的烈马,在洱海上空奔驰,跳跃:她好象在对着茫茫洱海呼唤哭喊,这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洱海被掀起滔天的巨浪,狂风一阵强似一阵,洱海水被大风吹开了,海底的石螺出现了,美丽的公主看见了深情的猎人……
这时,风停了,雨住了,白云再次回归初时的温柔,无限眷恋地向山顶飘去、飘去……
望夫云啊,望夫云,你望断天涯路,望穿洱海水,让爱化作相思雨,让爱流成相思河。白云有几朵?洱海有多深?你听,洱海的浪涛声在一直不停的诉说着一对恋人的千年遗恨,你看,那朵独立峰巅的彩云,在云卷云舒中诉说着忠贞不渝的爱情。山脚下的小草也都在静静的守候着这千年的期盼。巍然耸立的山峦也都在按耐着千年的等待。这亘古的誓言,这千年的约定,这肝肠寸断的呼唤,都化作一片红云,凝聚成行行眼泪融入洱海水。时光可以飞逝而去,但那承载着南诏古国的悠悠历史,依然在演绎着一个凄美的故事,世世代代回荡着一个遥远的美轮美奂的声音。
大理啊,大理,你永远是一部写不完、读不尽的书。
博南古道
一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大理的交通还主要沿用丝路古道和马帮运输。据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统计,大理州原有的古道中的主要道路被公路代替,但仍有3000多公里古道,还有20多万匹次马骡在古道中来回驮运。
从大理西行进入永昌道,丝路过漾濞县城的云龙桥,深入博南山区,到达水平县。东汉明帝水平十二年(公元69年),朝廷在今永平设置博南县。《后汉书》载:同年,“始通博南山,度澜沧水,行者苦之”。博南山海拔2704米,山高林密,箐深路陡,是古道上难通过、工程修筑浩大的路段之一。当时就有民谣曰:“汉德广,开不宾,通博南,过澜沧,为他人。”因博南山,这段古道也被称之“博南道”。
永平杉阳在博南山中,是个古老宁静的小镇,一个昔日丝路的重要驿站和物资集散地,如今古老的青石板路上依然行进着三五匹、十几匹骡马组成的马帮。
古镇至今还残存着一些古老的瓦屋,不少门楼上还悬挂着明清时期的牌匠槛联,残破中透出一种往日的辉煌。镇中人家平和纯朴,家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种满了花,象一座座小花园,与城市中的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到处显现出一种特有的悠闲。
小镇西面,古道慢慢爬上山坡,民居错落、高居其上的有座寺庙—-永国寺,从那里可以放眼全镇,灰色的屋顶,黄色的菜花,青绿的山峦。再往上走,就是过衔楼,一座古代的关卡,残存的拱门上写着“觉路遥远”、“雄关耸峙”八个字,路人商贾都爱在此歇歇脚。穿过过街楼,一路下坡,过风鸣桥,再爬上一座高山,沿着陡峭的之字形古道,一直走下数百米深的谷底,一条奔腾的大江—澜沧江拦住了去路,那就是大理州与保山市的交界——著名天险“兰津渡”。
10月9日,我们采访西南丝绸之路作家、艺术家采访团踏上博南古道这块土地。
山高谷深,到处可以看到一条条弯弯的古道,石级上有马匹踏出的深深蹄印,那是千百年马帮留下的痕迹。
马帮,曾是中国西南山区最主要的运输形式,马帮是对按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以及他们所管理的骡马运输队伍的统称。云贵的历史交通,只能采用人扛和马驮,因此它的起源很悠久。马帮长途跋涉中,常常利用古代的驿道和驿站休息、补充饲料,驿道是古代落后交通时代的“高速公路”。依照古法,相隔相当现在的30公里为一驿,这恰恰是按骡马一天行走的距离设定的。过去由昆明到缅甸的巴莫,共计1173公里,马帮要走33天,中国都有驿站相连。
马帮.有头领、有规矩,包括纪律、禁忌、分配制度等等。最高首领叫“马锅头”、下有“二锅头”、“三锅头”等,每个赶马人负责3-5匹骡马。大理一带的马帮有官帮和民帮之分,有长年人数较多的专业马帮,也有临时性的小型“拼伙帮”;有拥有二三十匹骡马的小马帮,也有拥有一百多匹以至更多骡马的大马帮。商家雇请马帮运货物,运价由双方议定,各个路线没有统一的标准,其中粮价是影响运价的最主要因素。
受雇官帮、商帮和各种拼帮的赶马人,生活贫苦、地位低下,被称为“脚力”、“马脚子”。云南有句俗话,“行船走马三分命”,过去,恶劣的自然环境、数不清的官卡和兵匪出没,常常使马帮道上险象环生。因此马帮内部,有着传统的群体意识,讲信义、重诺言,讲团结、重行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