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
⌒ ∨
(﹏)。。 (﹏)
╰╯
《人间草木》
作者:汪曾祺
永远的汪曾祺
——评《人间草木》
当代文坛上;能同时在小说和散文两块田地里经营;且自成一家的并不多;汪曾祺先生算是其中的一个。汪曾祺先生是公认的文体家;不仅能写一手优秀的小说;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散文。汪氏散文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他的散文没有空泛的好为人师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题材;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爱好;弥漫着文人的情调。如果说读汪氏小说我们感受到的是诗意;读汪氏散文我们享受的则是闲情逸致。
汪曾祺先生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亦农亦医的世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旧学功底。父亲是个乐天派;属于那个时代少有的玩家;不仅工于绘画;且热爱运动;善治印;会摆弄各种乐器;多才多艺;闲来还乐于做孩子王;领着一帮孩子疯玩作乐。《多年父子成兄弟》记载的这段往事令许多人为之神往。开明的家庭气氛;宽松的生活环境;对他后来创作、为人影响很深;自然也在其风格上留下了印痕;他的小说和散文风格都可以从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索引。作为沈从文嫡传弟子;汪氏文风也明显地烙着沈氏的印记;但仔细品来却又别具特色。沈氏散文;充溢着边地纯朴自然之气;野性浪漫中蕴含着对人生的关切;缥缈中带着一丝苦涩;汪氏的散文却是闲适冲淡中包孕着一种文化;恬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中国文人一般分两类;一类兼济天下;一类独善其身。汪曾祺先生大约可算后一种人。汪曾祺先生是个性情中人;他的趣味是中国传统的文人趣味;更多的时候;他走的是陶渊明的路子;一心志在泉林。但他毕竟是现代文人;很难真正出世的;所以我们透过那些洒脱的文字仍时时感受到他的济世之心。在汪氏笔下;一草一木总关情;像《人间草木》、《葡萄月令》、《昆明的雨》、《夏天》、《冬天》等等;无不洋溢着生之趣味;显示出作者的文人雅趣和逸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水则意溢于水;山山水水在他笔下都是有情物;常常“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美食向来是中国文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汪氏素有美食家之称;每到一处;不食会议餐;而是专走小街偏巷;品尝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每每陶醉其间;自得其乐。人皆爱美食;而懂美食;食出心得;却难。汪氏深知个中三昧;那些寻常小食一经汪氏的点晴之笔;无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汪氏笔下;食不再是寻常的果腹;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当数书中一组回忆作者故乡美食的文字;如《故乡食物》、《故乡的元宵》等等;这些儿时食物;一经作者生花妙笔点染;不仅骤成妙品;还令人顿起游子之思。
汪氏对传统文化的偏爱以及在文章中传达的浓浓的文化氛围;也是令读者心仪的地方。收入这本书中的《严子陵钓台》、《国子监》、《胡同文化》、《宋朝人的吃喝》、《岁朝清供》等篇什;让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特有魅力和神韵。时光交错;我们仿佛置身那逝去的时光。
作为小说家;写人是他的拿手戏。在本书中;汪曾祺同样向我们展示了他小说家的才情与睿智;无论是追忆父祖家人的《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多年父子成兄弟》;还是怀念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赵树理等昔日师友的文字;无不具有小说的意境和神韵;状物描人情文并茂;栩栩如生。
汪氏散文晚年已臻化境;其文字技巧用炉火纯青来形容毫不为过。这本《人间草木》;集中了汪曾祺先生一生创作的各类散文菁华;斯人已逝;但这些文字却是不朽的;自会发出永久的清香。 (汪修荣 )
花园
茱萸小集二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虽然它的动人处不是,至少不仅在于这点。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永远眯着眼假寐(我想它做个哲学家,似乎身子太小了)。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在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于是我们,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里叫。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的纠在一起。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甚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草被压倒了。有时我的头动一动,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来。我静静的注视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有时,不在意,怜惜它的苦心,就算了。这种性格呀!那些草有时会吓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当我看天上的云。
我的鞋底是滑的,草磨得它发了光。
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沾上身子,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我觉得虎耳草有一种腥味。
紫苏的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
那棵大垂柳上常常有天牛,有时一个、两个的时候更多。它们总像有一桩事情要做,六只脚不停的运动,有时停下来,那动着的便是两根有节的触须了。我们以为天牛触须有一节它就有一岁。捉天牛用手,不是如何困难工作,即使它在树枝上转来转去,你等一个合适地点动手。常把脖子弄累了,但是失望的时候很少。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个有教养惜身份的绅士,行动从容不迫,虽有翅膀可从不想到飞;即是飞,也不远。一捉住,它便吱吱扭扭的叫,表示不同意,然而行为依然是温文尔雅的。黑地白斑的天牛最多,也有极瑰丽颜色的。有一种还似乎带点玫瑰香味。天牛的玩法是用线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起……不说也好。
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有的蝉不会叫,我们称之为哑巴。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但哑巴也有一种玩法。用两个马齿苋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刚刚合适的,仿佛马齿苋的瓣子天生就为了这种用处才长成那么个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