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一种进步。但是教育思想的滞后又使得家长们面对孩子们的反叛与不屑感到束手无策或力不从心,而且越是那些执着地力图改变孩子的家长挫折感、失败感越强。因为在这些家长的潜意识中,自己总是对的,孩子总是错的;自己处处都是在为孩子着想,孩子却完全不懂父母的心。有的妈妈就很明确地说:“我紧唠叨着他还不听呢,如果不说,这孩子不定成什么样呢!”而孩子却一点都不领情。
  今年考上高中的一个男孩前几天给我打电话,我嘱咐他:“上高中了,长大了,不要再让妈妈操心了,学习一定要自觉……”我话音未落,他抢着插了一句:“其实我妈她全是瞎操心,我根本不想听。”在孩子看来家长是在做无用功。刚开学上初一的思想品德课,说到成长的烦恼,没料到每个班都有多于三分之二的同学表示现在就有烦恼,而烦恼的内容基本上都集中在“家长唠叨”和“上中学不让看电视和玩电脑了”两个方面。可怕的是这才刚上初一,刚满12岁的孩子,就已经在拒绝家长的教育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烦,家长怒,弄不好就两败俱伤。
  虽然说起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看孩子和家长接受信息量与速度的不对等,孩子超前、家长滞后是一重要因素。我在前面说过,青春不是特权,是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但青春期的心理反应却在今天的孩子身上表现得十分强烈,这与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信息“快递”不无关系。美国世贸大楼被炸几分钟,中国人通过互联网就得到了消息;俄罗斯人质事件还未结束,北京媒体已经在连篇累牍地追踪报道;美国街舞被孩子们津津乐道;日本动画片让孩子们百看不厌;韩国漫画更是让孩子们爱不释手;想了解性知识偷偷摸摸访问黄色网站;要体验异性交往到聊天室去寻找伙伴等等。这一切刺激的是孩子们的神经,影响的是孩子们的思维,改变的是孩子们的行为。尽管他们的超前让大人们看不惯、想不通、接受不了,但它们毕竟是一种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潮流,堵不住、压不服,惟有疏导才是上上策。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3)


疏——疏通,导——引导,使其思路顺畅,方向正确,明辨是非,排除干扰,增强自身免疫力,才好平安度过青春期。作为疏导者主要成员的家长,第一,责无旁贷,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第二,你必须比孩子“高明”——不仅能够及时接受各种新信息,还要具备筛选、辨别、分析的能力。换句话说,你得有与孩子沟通、交流、导向的资本,别让孩子看不起你。1998年47岁的我为了能和喜欢足球的学生有共同语言,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我刻意培养自己对足球的兴趣。北京国安队在工人体育场的主场比赛我必亲临现场,学习足球知识,感觉赛场气氛,在和学生聊球、侃球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家长若真的愿意为孩子排忧解难,助孩子成长一臂之力,好了,家长们试着接受一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吧。不过我要再一次声明的是:我不是专家,教育研究刚刚起步,既不深也不透,但我提炼出来的观点绝对来源于实践,就算是给家长们一点点借鉴吧。
  
一 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1)
家长与孩子的区别有性别上的、年龄上的、知识上的、阅历上的、能力上的、经济收入上的……惟独没有人格上的。受封建社会君臣父子观念的影响,中国的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成人与孩子从来就与“平等”两个字不搭界。所以尽管“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的观点早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专家们为给孩子们争得“平等权”没少呼吁和呐喊,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是家长们对于“平等”理解有误,无限提高孩子的地位,维护孩子的权威,对孩子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在家里孩子的话就是“圣旨”,孩子的要求就是命令,家长必须执行。有人也许会说“这是极个别现象”,但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种表面上的“平等”,实质上的娇宠,在相当一部分家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曾经有一次家访,正赶上一家三口在吃晚饭。吃到一半时已经上初一的孩子顺手拿起一个苹果就啃,我说了一句:“饭没吃完怎么又吃上水果了?你爸妈也不说你呀?”这个女儿立即冲着她父亲说:“你问他敢说我吗?我借他一个胆他也不敢,说话比我声音高了都不行!”只见这位父亲温文尔雅地一笑了之。
  我见过许许多多这样的场面:孩子在学校门口等家长来接,家长因故来迟了,孩子大发雷霆,家长百般赔罪;在商场高档鞋柜台前,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你自己挑吧,喜欢哪双咱就买哪双。”公共汽车上,有了一个座位往往是十几岁的孩子坐下,40岁左右的妈妈站着;还有诸如孩子经常在家里乱发脾气,父母在孩子面前唯唯喏喏,孩子要钱说要100元不给50元等等,我见得真是太多了。
  这种现象看起来给了孩子极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空间,彻底丢弃了传统的家长专制,但实际上却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溺爱、娇惯,演变成了孩子对父母、甚至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专制,这是不正常的,也是很可悲的。
  另一方面是家长们在潜意识中拒绝接受与孩子的平等,放不下家长的架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子不教父之过”,“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传统观念多多少少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使得家长们有意无意地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管理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形成了命令多、协商少,指责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指挥多、指导少,怀疑多、信任少,打击多、肯定少的教育方式。一个中学生说上中学后父母用的最多的词就是“不许”和“应该”,还有“轮不上你来教育我”之类的话,时间长了他就不爱搭理父母了。这是典型的有中国特色的教子之道,能怪孩子不接受吗?
  那么什么是人格呢?《辞海》上解释为“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则更细的列出三种涵义,一是“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二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三是“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所谓“人格上的平等”之“人格”,就是指后者而言。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虽属未成年人,还有他们所不能履行的义务,但是他们有独立思考的权利、发表见解的权利、与父母平等对话的权利、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玩的权利、休息的权利……家长们如果真的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话,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平等”还给孩子们:
    第一 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这可不是我的个人意见,而是许多许多孩子的呼声。咱们中国的家长们太喜欢包办代替,操心受累之余还总爱不无委屈地说一句:“我什么都替他想到了,能做的我都做了,我容易吗?”可是对于您的这一“替”,孩子们不但不领情,反而加剧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尤其是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更愿意固守自己的意志而拒绝家长的好心安排。家长说是为他好,他说家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家长说学这个今后有前途,他说我不喜欢没兴趣,这种顶牛的例子很多,而且真的不一定都是孩子不对。就我个人来说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儿子9岁时,我一定要儿子学一样乐器,而且根据我的喜好选择了手风琴。我还自以为很理智地对孩子讲:“我并不是要你学出什么水平,一个男孩子会拉手风琴,今后上中学、上大学演个节目,给人伴个奏多方便啊!”于是托同学在北京买琴(当时还在山西大同),800多元在在上世纪80年代可是家庭中一笔不小的开支,然后又托人找了一位幼儿园老师,每周两次每次50元,我背着琴送他去学。其实孩子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他不喜欢,但我一厢情愿地强制他非学不可。半年过后,孩子没兴趣,我也没了热情,快20年了,我们家的手风琴再没有人摸过,快成古董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 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2)
我想有过我这样经历的家长绝不仅我一个人。当时孩子还小,没有反抗能力,到了初中、高中时就经常是儿子嘲弄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