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德勒因自己的小说而不死。
谢刚:漫长的等待(1)
负责整个午夜文库以来,我一直秉承着一个原则:只做不说。侦探这种文本,做尚好做,说却难说,稍有不慎,则泄露天机,读者再读小说,就像知道了比分后看足球,当然缺了穿肠动魄扣心悬的紧迫感,书便无味了。所以阿城在给雷蒙德·钱德勒写推荐文字时,更多的是介绍了作者,看似讨巧,实在是难为。在这些方面,我倒是很佩服台湾的唐诺和詹宏志先生了,他们在推荐的每本书前面都写一篇导读,绕着一个故事写几千字,写得浅了,无非隔靴搔痒,写得深了则触动玄机,就是再东拉西扯,恐怕也常常会漏出点破绽来。写导读不仅是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我看脸谱和远流出版的侦探小说,都是先把小说读完再回头去看导读的。当然钦佩,有时候却感觉是庆幸。
新星出版的午夜文库,迄今还没有设导读的。不设导读,很多人倒也赞同。
不说还有原因。午夜文库旨在梳理160年侦探小说史,遴选160年侦探小说史上最经典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既要全面还要有代表性。午夜文库大师系列所选的作家要么是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要么是侦探小说某一流派的开创者或者代表人物,每个作家都鼎鼎大名,每个作家都拥有无数的坚定的“粉丝”。对于作家与流派,侦探迷都会有自己的好恶,根据自己的好恶去引导读者,则是对作家的不公平,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说。
但对于雷蒙德·钱德勒,却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话要说。我宁愿自食前言。
2002年,我还在最高法院当差,因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便跑到南大读书。同屋的师兄,是个作家,写过好几部在国内评价尚好的长篇小说,便每每以学院派作家自况。每天躺在床上,紧锁眉头,构思着将来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我则一本本读侦探小说,师兄很愤怒我的“不求上进”,在他眼里侦探小说就是“垃圾”。我并不违忤,侦探小说作为一种类型文学不被国内很多人接受,是有很复杂的原因的,特别是师兄这样标榜肩负着历史使命感的“精英人士”。
有一天,师兄却突然问起我钱德勒来。我当然知道雷蒙德·钱德勒,喜欢侦探小说的人如果没有读过钱德勒,那还不能算入门。钱德勒确实是我很喜欢的侦探作家,他是硬汉派侦探小说的旗手和灵魂。不容我回答,师兄接着迫不及待又说你知道文学家中谁最崇拜钱德勒吗?我知道钱德勒是个有无数拥趸者的作家,他的崇拜者中不乏文学大师。T·S·艾略特、加缪、奥登等。大学者钱锺书也是钱德勒迷,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钱先生就倡导把钱德勒翻译到国内来。在大陆也出过几本钱德勒的小说,译者竟然是董乐山、傅惟慈这样的翻译大师。依然未等我回答,师兄便激动地说是村上春树呀,村上春树说他最崇拜的作家就是钱德勒了。六十年代他读了十几遍《漫长的告别》。师兄是推崇村上春树的,他找了《漫长的告别》来看,一读,立即激动起来,连说太精彩了,太精彩了,“告别就是死亡一点点”“我始终活在虚无的边缘”这样的语言谁能写得出。钱德勒是天才呀,他哪里是侦探小说作家,他是被人遗忘了的文学大师呀。他是让人顶礼膜拜的大师呀。
那一个学期,我们总谈起钱德勒,从他的生平到他的作品,从他生前的喧嚣到他死后的落寞,后来师兄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他专门跑到南加州圣地亚哥市钱德勒的墓地前献了鲜花,他加州的朋友告诉他,著名的导演王家卫在他之前不久也去凭吊了钱德勒)我则期盼着大陆能出版钱德勒的所有作品,尤其是被称为他代表作的《漫长的告别》。
2004年底,我受命筹建新星出版社,2005年提出出版午夜文库的构想,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雷蒙德·钱德勒和他的《漫长的告别》。
但雷蒙德·钱德勒的出版却太不一帆风顺了。
在2005年以前,内陆和台湾都有几家出版社在或多或少地出版钱德勒的作品,据说大部分都没有得到授权,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钱德勒的作品已经濒近结束版权保护期了,再买版权从经济上不合算,另一方面,钱德勒确实把他身后的版权也搞得莫名其妙、扑朔迷离。
谢刚:漫长的等待(2)
钱德勒就像他的作品一样个性十足,他能把烂俗的故事写成精妙绝伦的小说,也能把自己精彩的生活弄得乱七八糟。
钱德勒是个天才。在他前半生,既与侦探沾不上边,也与电影靠不上沿,他充其量只是个爱好诗歌的是不是成功也待商榷的商界人士,当过一个地方石油公司的副老总。他45岁才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勒索者不开枪》,刊登在廉价的《黑面具》杂志上。但他的后半生却太不同凡响了。1939年他51岁出版了他第一部长篇小说《长眠不醒》,大受追捧,随着《再见吾爱》《高窗》《湖底女人》和他的代表作《漫长的告别》的出版,他成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而且是被无数的文学大师所推崇的大师。他与达希尔·汉密特一起成功地推翻了英国古典推理对美国侦探小说的统治,开启了美国本土硬汉派私人侦探小说的强悍传统,是为推理史上有名的“美国革命”。钱德勒被誉为硬汉派侦探小说的灵魂,代表着硬汉派书写哲学的最高水平。他与海明威、福克纳等被认为是美国本土文学的代表,他们共同撑起美国小说最高峰的史诗时代(1920~1950)。钱德勒在电影方面的成就绝不亚于他的文学,他是好莱坞黑色电影的缔造者之一,他与比利·怀尔德合作的《双重赔偿》被认为是黑色电影的教科书。毛尖更把钱德勒称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编剧”。他是好莱坞的宠儿,在40年代,他的四部作品六次被搬上银幕,协助他写剧本的竟然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威廉·福克纳,与他合作的也都是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这样的大牌导演,在当时,在好莱坞,很多演员以能扮演钱德勒剧中人物为荣,尤其是扮演被誉为“有金子般心灵的骑士”“宁可诱奸一名贵夫人绝不糟蹋一名处女的”菲利普·马洛(马洛在1995年以第一名的得票被美国推理家协会推选为一百五十年侦探小说史上最具魅力的侦探,而钱德勒也是以第一名的得票被公推为一百五十年侦探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亨弗莱· 鲍嘉扮演的马洛最被钱德勒认同。
在现实世界里,钱德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根本就是一个无视于现实、无视于世俗的人。他就像一个率真的儿童,肆意地开着拙朴的玩笑。在当时的美国文坛,他与海明威齐名,但他却瞧不上海明威,他在自己小说里给一个笨警察起名叫海明威,说他是一个“老是重复同样的话,直到让大家相信那话很精彩的家伙。”他拒绝一切奖项。即使是获了诺贝尔奖,他也必然会拒绝。原因有二:一是他认为诺贝尔奖颁给了太多二流三流作家,而许多远胜于他们的作家没有获奖。二是他绝不可能穿上晚礼服跑到瑞典去发表演说。他喜欢洛杉矶的理由竟然是他认为那里出产的杯子极具特色。他36岁结婚,婚后才发现他娶的妻子比他不是大8岁而是18岁。他说他与妻子“可以不经任何言语就进入彼此的内心”。詹姆斯·凯恩说“他们(夫妻)是好莱坞最快乐的璧人”。他与比利·怀尔德一起编剧,不吸烟的比利实在受不了他从不离口的烟斗,常常跑到厕所里躲避,他竟怀疑比利生殖器有问题。晚年的他试图尝试自杀,写了半辈子硬汉的他冲自己连开三枪,子弹“笨手笨脚”地仅仅击穿了他正泡着澡的浴缸。
他是一个愤世嫉俗、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人,虽然在文坛上他地位尊崇,追随者推崇者众多,但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说“我始终生活在虚无的边缘”,“我们都是上帝眼中的罪人”。他爱电影,但恨好莱坞,他认为“性是好莱坞的至高发则”。他描述自己是“表面的缺乏自信和内里的傲慢自大的不协调的混合物”。他总幻想着写一部“人人都在作品里无忧无虑地散步〃的小说。他说“一个男人,每年至少要大醉两次,这是个原则。”看似在为自己的酗酒找借口,实际上他是借酒排遣内心的孤独与痛苦。他说“我是个没有家的人…但现在,还是”。
他把自己的事情总能搞得一团糟。他孤零零地死在异地他乡,他的出版经纪人和他的秘书为争夺他的版权打得不可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