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易识阶-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形而上的水平,即由“器”上升至“道”。
  五行的排序在历史上共有八种。我们现在常说的金木水火土的排序,是依照战国晚期的阴阳家邹衍之说而来(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取排序相同);同时,邹衍也是历史记载中最早用阴阳、五行为说者(详见《汉书?艺文志》)。史上第一次申明五行之间生克关系的著作是《国语?郑语》,其言:“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从而表明了五行已糅合在一起,发生了内在的生克关系。值得探讨与求证的是,五行的定义与使用在《易经》中却没有任何体现——《易经》只言阴阳不言五行。而五行、五音、五味、五臭等的具体分类最早见于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中。
  五行中,“五”是数词,“行”是动词。行是作用、过程及其变化。《说文解字》释“行,人之步趋也”,也就是迈步行走的意思,进而可引申为行动、运行、运动。类似的说明有很多,如“天地动静,五行迁复”(《素问?五运行大论》);北宋邵伯温云:“金木水火土,致用也,以其致用,故谓之五行,行乎天地之间者也”;明代大儒来知德亦说,阴阳“二气交感,生成万物者,流行也”……因此,行而不止、循环往复为五行。由此可见,气运是不断变化的。
  五行是流行,是五种静态元素在不停作用。
  易学的中流在五行,五行接本末。五行在脏腑,本末在四肢(人身有生机之处,唯有五脏六腑)。因为五行在中流,不会逆流而上,只会往下走,故五行只通根本,不通源头。
  源清流浊,吃下的是好的,顺流而下后排出来的都是脏的。
  真正清楚理解了阴阳五行的大义,就能够做到源远流长。
  
和而不同
“和”为古字,见于金文和简文。在古汉语中,“和”作为动词,表示协调不同的人和事并使之均衡。如《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帮”(这里强调的是“万帮”,而不是融为“一帮”,“一帮”为“同”)。古“和”字还有“顺其道而行之”,不过分,得其中道的意思。在“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广韵》)和 “刚柔得道谓之和,反和为乖”(《新书?道术》)中,“和”都是和谐适度的意思。基于“和”的本义,庄子把“太和万物”作为他的最高理想。
  有“和”就有“不同”。据《左传》和《国语》记载,齐国的大臣晏婴,有一次拜见齐侯时,齐侯对他说:“唯据与我和”。“据”指的是齐侯侍臣,姓梁,名丘据。晏婴说:“梁丘据不过是求‘同’而已,哪里谈得上‘和’呢”?齐侯问:“‘和’与‘同’难道还有什么不一样吗”?晏婴说:“像梁丘据那样的人,你说对,他也说对,你说不对,他也说不对,有什么用呢?”他认为“不同”是事物组成和发展的最根本条件。这引出晏婴的一大篇议论。此后,“和而不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
  后来,孔子也吸收了晏婴的思想,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总结起来说,“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和”的作用就是要探讨诸多“不同”之间如何共处。这一思想也鲜明地体现在“五行学说”里。
  
玄学
社会学科有隐学和显学之分,易学本身是隐学。隐学的主体就是玄学,妙法凝玄!隋代佛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说:玄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
  在北大校史馆,有一面由红、白、黄、蓝、黑五种颜色构成的旧校旗。蔡元培曾对这五种颜色作过解释,即红色代表“现象的科学”、蓝色代表“发生的科学”、黄色代表“系统的科学”、白色代表哲学、黑色代表玄学。蔡元培认为:“人类的求知欲望绝不能以综合哲学和实证哲学为满足,必要侵入玄学的范围。”
  “玄”的概念源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为奥妙莫测之意。
  魏晋时期,有所谓三玄之学。“三玄”一词始见于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勉学篇》:“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兹风指玄学清谈之风。梁代清谈复盛,《老子》、《庄子》、《周易》之学从而得以再兴。
  称《老子》、《庄子》、《周易》为“三玄”,是因它们含有非常深奥的学问。魏晋时的玄学家无一不从事三玄之学的研究。
  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给“玄”下了这样的定义:玄是有无两者的浑同。要了解“道”,就必须通过“有”和“无”来了解。有无相生,大道巍巍。哲学界有这样的定义:最高的存在是虚无。而谭嗣同在他的七律《题江标修书图》中也说“众生绝顶聪明处,只在虚无缥缈间”。
  
易学大师的聪明故事(1)
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这其实也给后来的读书人做出了榜样,或者说,是为来的易学做的一个活广告:读书必读易经,才有大聪明,有大志向。
  于是,就产生了很多易经大家的聪明故事。
  就先说孔门的子贡吧。孔子既没,子贡为其选定其墓地。先前曾有人给子贡推荐一处,子贡看后,说此地只适合葬帝王,不适合葬我的老师。后来,子贡在山东曲阜选得一地,称:葬此地,老师的后人贵而不富,一代强一代弱。这样才够安全。而先前他人所推荐的地方,后来果然葬入了帝王——汉高祖刘邦。
  附带记上一笔《易经》在先秦时期的传承关系:孔子→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桥疵→馯臂→周丑→孙虞。司马迁和班固二人的说法略有差异,但基本可信。荀子的《易》学,源于楚人子弓;后来,他久居于楚,其学又传于楚人陆贾、穆生等。
  然或说到三国时的虞翻,秉性刚毅,精通周易,曾经对孙权说:本郡人陈豪梦见我与一个道士相遇,道士排出周易的六爻,取出来其中的三个让我吞下去。我当时要求把六爻全吞了,道士不同意,说:易道在天,三爻足矣。虞翻根据此梦,认为自己是受命于天,理应精通周易。他写的《易注》,在当时引起了朝野的轰动。蜀国将领关羽打了败仗,孙权就让虞翻去占卦卜吉凶。他起了一卦是节卦,变卦是离卦。虞翻断言:不出两日,关羽必掉头!两天之后,果然应验。研究象数易学,虞翻的翻卦法是必学的。
  南朝宋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中记载“郑玄拜师”一文:郑玄师从马融,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等郑玄学成辞归之时,马融便有“礼乐皆东之叹”,也就是说儒家的学问都传到东面去了,“恐玄善名而心忌之”,害怕郑玄的名声超过他而心生妒嫉。郑玄也怀疑马融派人追赶他,于是就坐在桥下,在水面之上,靠着桥柱,脚穿木屐,马融果然按照旋转式盘的兆象派人追赶他。没找到郑玄,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于是郑玄得以幸免于难。
  晋代的大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亦是一位奇才。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显著的地位。其集《尔雅》学之大成,著有《尔雅注》、《尔雅音》、《穆天子传注》、《周易注》、《山海经注》等传世之作。《仙游诗》是其文学代表作,后来启发了我国古代的两大文豪一个是李白,一个是陶渊明。据《世说新语》“委罪于木”记载:丞相王导让郭璞卜卦,卦成之后,郭璞脸色非常难看,说‘公有震厄’有雷击之灾。王导问他是否有避灾的方法,郭璞‘命驾西山数里,得一柏树,截断如公长,至床上常寝处,灾可消矣。’后来王导就听了他的话,照作无误。‘数日中,果震柏粉碎,子弟皆称庆。’大将军王敦(王导堂兄)却说‘君乃复委罪于树木’你的灾倒是消了,却把罪推给了树木。
  后来,郭璞四十九岁时为王敦所杀。
  《晋书?郭璞传》: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占己之吉凶,璞曰:“大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