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方面,帝国政斧官员们甚至不惜冒着被监察厅起诉的风险,也想尽办法用各种名目挪用款项,全力支持农业科学家们研究,只要能够完成王辰浩交代的任务就行。
但凡人做什么事情,就怕没兴趣,没压力。只要有了兴趣,有了压力,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起来。
此时的中华帝国,在王辰浩的大力倡导下,帝国政斧不断的从国外收刮科学家以及科学家的科研成果。由于这个时期,各国对于科学家们的管理不是很重视,允许科学家们满世界的跑。因此,这一切都给了帝国政斧满世界挖人的创造了条件。
自王辰浩当草头王那天起,便开始收刮全世界的科学家,或高薪聘请,或威逼利诱,或抓人绑票,总之世界上但凡有些小名望,但是又不被列强们注意和重视的科学家们,基本上都被收刮到了中国。
中'***'民九成以上的科技成就,基本上都要靠着这些从全球各地弄来的数万科学家们的帮助才得以实现的。同时,十多年来,帝国政斧自己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跟着这些外国科学家们学习,已经打造出了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技队伍。当然,当中除了特斯拉等超级牛人无法被取代之外,其他的科学家即使离开中国,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大了。
正是王辰浩花费巨资,在中国教育普遍落后的情况下,苦心培养出的一大批本土华人科学家,奠定了中国当前的科技领先地位。用王辰浩的话说,洋鬼子始终信不过,还得是自己人才行!
本土华人科学家对于王辰浩的话那是奉若神明,只要王辰浩想到的东西,他们便会废寝忘食的全力攻关研发。
几百位动植物科学家,将全世界所有的现有水稻品种统统拿来试验,进行杂交培养。
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他们不缺的是技术,最缺少的是理论和思想。这个时期,国际植物学普遍信奉水稻的无姓杂交理论。而王辰浩却告诉科学家们,未来的杂交水稻是有姓杂交。
这些科学家们因为相信王辰浩的远见思想,因此跳出了无姓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姓杂交试验。
按照王辰浩的想法,当年袁隆平在国家穷的一塌糊涂时,都能利用现有的简陋设备和技术,靠着一人之力,鼓捣出来了杂交水稻。如今,帝国政斧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设备技术远胜于袁隆平时期。唯一的欠缺是,实验室的几百号科学家未必能有袁隆平当初的运气,碰到那个鹤立鸡群的杂交水稻。
幸运女神总是在王辰浩最想她的时候降临。几百名科学家将全世界所有的水稻品种全部进行了杂交试验,高达10000个品种,进行了几十万次试验,对于后世的袁隆平一个科学家来说固然是个无法完成的庞大工程,但是在帝国数百个科学家、专家面前,却是很容易的事情。
最后,毕业于北洋大学农业科学院,现任帝国农业大学讲师的李友灿率先找到了杂交水稻的真正原理,并培育出了第一代杂交水稻。
有了第一代杂交水稻的本体后,以后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数百科学家齐心协力朝着这个方向继续研究试验下去,终于在1910年2月,北洋生物研究室最终完成了杂交水稻的研制工作,并成功的种植出了亩产四百公斤的水稻。再次印证了王辰浩的伟大构想,所有科学家们都对王辰浩报以最高的崇敬之情,有甚者直接称王辰浩为天神转世。
从光华十一年开始,杂交水稻开始在直隶农业生产基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按照帝国农业部估计,一旦杂交水稻大规模种植成功,中华帝国将会从现有的粮食年产1。1亿吨,增加到4亿吨。平均每人一吨粮食,将超过一流强国美国和英国的人均粮食水平,成为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和人均第一粮食大国。
不过想要达到4亿吨的粮食规模,还需要时间。由于帝国政斧刚刚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种植和推广,基数还太少。想要真正的普及全国,还需要两年时间。
北洋生物实验室不光研究水稻,像高产的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也同样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不断的更新品种,不断的提高产量。
正是这种大环境下,中华帝国的粮食产量在1913年达到了1。5亿吨,而随着杂交水稻的进一步推广,明年后年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华帝国不但自己有着丰富的粮食储备,更是可以大规模对外出口。
尤其在世界大战爆发之际,粮食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往往决定着战争的天平。中华帝国可以靠着出口粮食来赚钱,靠控制粮食来左右各个交战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都是一大助力。赚钱方面,粮食丰富的中华帝国的商人们将粮食变成酒精和美酒,这些都是欧洲交战国限制供应的奢侈品,中华帝国凭借着国际红十字会救援队这个渠道,大规模走私这种商品,利润更是比直接卖粮食高了几十倍,大量的黄金、白银被输送至中华帝国(国家之间的贸易只能以黄金、白银来结算,不收纸币)。
中国农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工业继续稳步快速增长。
到了1913年底,中华帝国的铁路网和公路网基本上完善。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的完成,标志着中华帝国各省都完成了通铁路、公路的目标。这样一来,各省的资源都可以通过铁路来运输。不但完善了中'***'事交通运输网,而且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因为商业和工业都要考虑交通的方便与否,都喜欢在交通方便的地区发展。同时,全国各族人民都可以通过铁路进行交易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而且最重要的是巩固了中国的国防,以前从燕京出兵,抵达边疆如藏省、疆省、北疆等地需要半年之久,如今仅仅只要五六天功夫,强化了中华帝国中央政斧对地方政斧的控制。
陆上交通形成了一张大网的同时,空中交通也蓬勃兴起。各省都建立了飞机场,平时作为民用,加快经济发展。战时则转为军用,使得帝'***'队可以短时间内投放兵力。
正如美国高速发展的那样,当中国完成了铁路交通网之后,中国的巨大经济潜能便被激发了出来。商业只能是在人口众多的地区才会繁华,而中国的庞大人口,便给了商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国无商不富,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就要看其商业的繁华程度大小了。尤其是中国人的习惯,就喜欢人多凑热闹,这样的习惯简直就是最佳的商业氛围。
随着铁路的贯通和机场的修建,铁路和空中运输成为了中国商业蓬勃发展的大动脉,进而刺激铁路沿线地区的商贸发展。
国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进而刺激轻重工业的一齐发展。
随着特斯拉在直隶建成世界最大的高压输电网之后,来自黄河小浪底水电站的电力可以超长距离传输,覆盖直隶和北方各省,传统的煤炭蒸汽动力已经逐渐开始被水电代替。
早在19世纪,伴随着电磁学理论的进展,工程技术专家敏锐地意识到电力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纷纷投身于电力开发、传输和利用方面的研究。
1834年,第一台实用电动机诞生,电动机进入了实用化阶段。与此同时,发电机也处在研制阶段。早期人们使用的多数都是直流电,尤其是爱迪生的影响下,人们对于交流电不敢使用。
同时,那时候一台发电机基本上只能供一家或几家照明用,后来,发电机的功率越来越大,供电范围越来越广,企业家们便建起了发电站,于是产生了远距离输电的技术问题。
在1882年时,法国的一位电气技师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远距离直流输电实验线路。1890~1891年,从法国劳芬到德国法兰克福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条三相交流输电线路。随着交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交流输电为电力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而特斯拉在电力研究方面无疑是权威级人物,从第二次中俄战争时期开始,特斯拉就请求王辰浩给他开辟一处试验高压传送的场地。王辰浩知道特斯拉在交流电的能力,也想着尽快的让中国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走到列强们的前头去。因此,王辰浩批准立项电力革命。
电气化革命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因此王辰浩给特斯拉十年时间,在此期间,他的要求工业部和财政部将全力配合。
特斯拉这个人从来不喜欢蛮干,要做的事情,其实在他的脑袋里已经运行过了。因此,王辰浩一直怀疑这家伙是不是未来的外星人,只不过脑袋被门夹了,以至于失去了记忆。当然,有了51区的存在,王辰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