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中华帝国展示了最原始的夏级潜艇,但见识到夏级潜艇后,欧美各国的军事家们纷纷表示,海军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了,海战将从以往的水面海战将扩展至水下。
英国海军部官员在参观夏级潜艇后,被中华帝国官员忽悠的对夏级潜艇的强大战斗力所震惊,于是英国海军部提出引进潜艇技术。对此,中华帝国海军部表示需要至少采购五艘以上才可以输出夏级潜艇技术。
英国海军部于是向中华帝国海军直沽造船厂订购五艘夏级潜艇,单价十万英镑,图纸免费赠送,夏级潜艇授权英国本土的生产转让费五十万英镑。这样,英国花了一百万英镑得到了中华帝国海军的夏级潜生产许可授权。
与此同时,美国向中华帝国海军直沽造船厂也订购了五艘夏级潜艇,单价六十万美元,折合12万英镑,授权美国本土建造转让费250万美元。
法国和德国也计划从中国引进夏级潜艇,但被要求至少订购十艘才可以谈技术转让。于是法国和德国分别也向中华帝国海军直沽造船厂订造十艘夏级潜艇,单价十五万英镑,技术转让和生产许可授权费六十万英镑。
由于中华帝国宣称潜艇成本低,作战效能高,是弱国海军御国门的重要海上作战力量。中华帝'***'方吹嘘夏级潜艇击沉俄国万吨级战列舰,一艘夏级潜艇换一艘万吨级战舰十分划算,拥有极高的姓价比,对于财力紧张的国家是不二选择。
在中华帝国的宣扬下,奥匈帝国、意大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希腊、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阿根廷、智利、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等国家海军陆续向中华帝国海军直沽造船厂订造夏级潜艇,订单多是三艘起订,最多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次姓采购了二十艘。
而曰本和俄国也希望获得中华帝国的夏级潜艇,中华帝国为了缓和跟俄国的关系,同意向俄国出口夏级潜艇三十艘,缓和俄国因为海军力量真空而面临土耳其帝国海军的威胁。
但是对于曰本,中华帝国明确予以决绝,并且在出口管制上严格控制,同时要求其他国家禁止向中华帝国认为的潜在敌国出口中华帝国的技术。
摄于中华帝国的强大军力,欧美各国不希望因为曰本而影响跟中华帝国的关系,所以都拒绝向曰本泄露中国的潜艇技术。不过,美国并没有严格遵守,出于自身利益,美国偷偷将一部分夏级潜艇设计图纸和技术转给曰本,于是曰本海军也开始研究潜艇。
(未完待续)
第305章 新的危机
光华三年三月,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召开御前会议,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目标。
内阁总理大臣张枫提交第一个五年计划总结报告,报告中称:第一个五年计划业已超额完成。
在光华三年一月,中华帝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显示,受中俄战争的巨大刺激,帝国政斧投入6亿龙币进行战争,帝'***'事工业机器高速运转,刺激并带动全国各行各业高速发展,实际刺激全国各级产业链增加值22亿龙币,国民经济强劲增长,光华二年帝国国内生产总值48亿龙币,比上年增长112。3%,首次实现三位数增长。
农业生产大幅增长,全国各地全面推广优质粮食种植技术和使用科学方法,粮食连续五年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达到10250万吨,比上年增长18%,增幅较去年回落1%,主要因为大量农民转业为工人,虽然亩产提高了,但耕种人员减少,两项抵消后,粮食产量增幅减速,但总体粮食产量还在增加,甚至受美菲战争刺激,南方还有小规模的粮食出口。
受战争刺激,油料产量增长10。7%,糖料增长19%。肉类产量实现三位数增长,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80万吨,增长159%。其中,猪肉产量560万吨,增长113。7%。其中中原地区的肉类增长得益于民间大量粮食盈余,可以用来饲养肉禽,同时中华帝'***'队对肉食罐头的需求猛增,导致轻工业肉食加工的超高速发展,战前只有五家罐头厂,战后达到112家。
战争最大刺激的便是工业,中华帝国工业生产实现超高速增长,同样实现三位数增长。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战争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5。7%。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386。5%,轻工业增长203。6%。
这主要得益于六大工业基地已经完成了五个,除了蒙古工业基地因担心战争暂停建设之外,其他五大工业基地建设完成,使得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翻了几番。原有京津唐工业基地保持稳定增长,达到59%,其他四个刚刚建成的工业基地全部三位数增长,其中辽中南工业基地增长233%,成立了国立鞍山钢铁公司,国立抚顺煤炭公司,这两大公司规模庞大,是拉动辽中南工业基地增长的主要动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增长148。4%,依然以轻工业为主,不过受上海船舶重工刺激,成立了国立上海钢铁公司,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珠江三角洲地区受美菲战争刺激,继续以出口为动力,增长145。5%,长江中上游工业基地经过整合后,汉阳铁厂等前朝工业实现盈利,带动工业基地增长133。2%。
工业增长最大的动力来自庞大的战争投入和国内各项工业建设。
铁路方面,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899年至1903年,政斧修造干线铁路三万公里,民间负责修造支线铁路八万公里。目前这个目标已经超额完成,在詹天佑的主持下,中华帝国完成了三万五千公里的干线铁路,民间资本更加雄厚,完成了九万公里建设目标,并且实现七万公里的铁路的提前进行商业运营。
直隶钢铁公司依然是帝国重工业的龙头企业,中华帝国1903年钢总产量达到1080万吨,由世界第三升至世界第二,超过德国(965万吨),而第一的美国则是1535万吨,差距还很大。
受军方六亿龙币的庞大采购合同,中华帝国工业产销衔接状况非常好。全国新增一万家企业,全国八万多家企业受惠,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8。9%。
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首次实现贸易顺差。全年进出口总额3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4。7%。其中,出口20。5亿美元,进口18。2亿美元,进出口相抵,顺差2。3亿美元。这部分顺差主要是中华帝国在美菲战争中大发战争财所致,其中军火和医药出口是主力。
中华帝国海关继续竖起贸易壁垒,保护国内民族企业。继续打击鸦片走私,控制鸦片输入。因为中华帝国实现高额贸易顺差,为此,从光华元年开始,中华帝国陆续跟英美德法意奥等欧美国家爆发贸易战,大大小小一千多次,贸易摩擦不断增多,贸易纠纷此起彼伏,贸易战规模不断扩大。其中中英贸易战加剧,中华帝国断了英帝国的鸦片收入后,中国出口到英国的茶叶、布匹、陶瓷、医药,廉价钢铁、矿石等,造成英国对华贸易逆差达一千七百万英镑,双方展开大使级贸易谈判次数增加了六次,贸易摩擦加剧。
中华帝国的工农比例发生巨大变化,由于五大工业基地陆续建成,全国大规模修筑铁路、公路、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得中国工人人数由光华元年的1400万人,增加到光华三年的2000万产业工人,增幅42。8%。城镇人口增加到9000万人,工农比例进一步缩小,进入初级工业国家行列。
不过,中华帝国的工人素质还不高,大多数从事初级工业生产劳动,这种情况只能随着教育的提高才可以改善。
而在教育方面,中华帝国业已普及了中小学12年义务教育,全国陆续建立了30所大学,6000所中学和80000所小学。帝国教育部规定帝国合法纳税公民可以到国立义务教育学校跟学生们一起听课,所有产业工人每周礼拜天需要到学校强制学习,或者到义务学校开办的夜校补课。
因为帝国教育部资金的雄厚,蔡元培雄心勃勃的制定了在1905年前实现90%国民的识字率;40%国民实现小学文化,200万国民实现中学文化,50万国民实现大学文化,为国家重点培养五万名各行各业的博士生和研究生。
医疗体系进一步完善,西医大幅度在城镇推广。
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为解决民间看病难,医药费难的问题,下旨全国各地药价不受物价差异影响,由政斧统一制定,药品由政斧统一采购并向全国各地分发。此举顿时赢得百姓称赞,各界人士给予高度评价。
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