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俊和范季云……赵顼勃然大怒,直接将奏疏扔在了地上,两个蠢货啊!
可是三千多条人命, 他们也忒大胆了。
不管怎么样,作为大宋皇帝,赵顼肯定是不会容忍这等随便伤害他子民的行为!韩俊与范季云已经到了人神共愤,天理不容的程度,赵顼勃然大怒是肯定的。
同时,赵顼也深刻觉得,此二子当真是愚蠢,甚至可以说是愚不可及!可以想象他们决堤是什么心态,可是他们似乎没有考虑过后果,甚至连前后的利害关系都没有思考。一个是韩相公的侄子,另外几个也都是勋贵之后,父辈们都是英宗时期的从龙之臣,地位崇高,轻易是不会严重处置他们的。
即便是有围湖造田的事情,要给天下一个交代,治罪是肯定的,却不会十分严重。念在他们父辈的功绩上,可以给予一定的宽恕。毕竟黄河水患主要是天灾,'***'只是很小的诱发因素而已。就之前二股河的状况,必定是会出问题的,迟早要重新整修,这次也算是个契机。
对他们的惩戒只要起到一个杀鸡儆猴,威慑河北即可。对于赵顼而言,此番河北路的事情,治河之事一方面,还有一个就是韩相公,敲打老臣。这些都已经做到了,所以他不介意在其他方面网开一面。
可是韩俊与范季云两个蠢货却做出了这样的事情,一下子给他出了个难题,让人气不打出来。三千条人命,可不是开玩笑的,必定都是大宋子民,自然心疼。此事也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大臣们必然会剧烈抨击,老百姓们也肯定会愿意的。
这种时候,自己必然得出来主持正义,给臣民们一个交代。只是这样一来,韩俊与范季云等人必须从重处置,否则不足矣平息民怨,只是如此一来,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初衷。对韩琦等一帮从龙之臣打击过重。
一个很矛盾的问题,却是韩俊等人咎由自取,当真是怪不得别人!是你侄子太蠢了,韩相公,你就不要埋怨朕了!
惩戒是一方面,同时还需要安抚。毕竟林昭与李儒等人也受到了惊吓,也幸亏是侥幸逃生了,否则这事情就更为严重了。此二人尽心尽力,林昭这件事办的漂亮,李儒年纪也不小了,自然都需要加以安抚和奖赏。
不过先不着急,待林昭的奏章到了再说,这些事情还是放在一起办的好。出了这样的事情,林昭这个治河专断大臣肯定会有意见的,在这件事的处置上,也需要看看他的意思。
赵顼本以为林昭也会上书,除了描述内容之外,还会给出处理建议。可是万万没想到,一直没有等到林昭的奏疏,反而是等来了一个让人极为震惊的消息!
林昭没有上书,而是直接在博州大开杀戒,直接处置了一众人犯。赵顼的第一反应是,林昭因为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以及清水泽死伤人数甚多的缘由杀人报复。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要是让林昭生生忍下这口气,怕是不容易。
只是他似乎并非如此冲动之人,可是这一次却冲动的不是一点,甚至有些离谱。杀人也就杀了,可方式并非斩首,而是乱马踩踏,尸骨无存。
大宋朝有过这样的刑罚吗?乱马踩踏,如此惨无人道的做法林昭是怎么想到的?他难道没有想过,这么做之后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吗?
林昭啊林昭,你怎么会这样冲动呢?这不是存心在给我找麻烦吗?原以为前一个麻烦可以解决了,可是而今却成为两个难题。
赵顼有些不悦,如果说韩俊与范季云等人是愚蠢,那么林昭该是什么?冲动?胆大妄为?
可是林昭当真做错了吗?
至少从形式上似乎没错,林昭是有这个权力的。手握御剑,治河专断之权,可以便宜行事的。只要是和治河有关系,他就能够自作主张,先斩后奏。
而今他确实这么做了,动用的是自己赋予他的权力,似乎也说得过去。而且临走的时候,告诉过他,河北路的人呢,除了韩琦,其他人可以任意由他处置的。林昭没有做错,全都在奉旨行事。不过赵顼也觉得,是不是放权有些过多了!
只是方式有些太极端了,结果也有些……
林昭啊林昭,赵顼一时间也相当的无语,不知道该如何来评价,唯有一声长长的叹息。
唉,这下朝堂上有的热闹了,麻烦啊!新法推行的事情尚未搞定,在治河的事情上又起波澜?官员们吵架是必然的,什么事情到了最后,都是要自己表态的,此事又该是如何态度呢?
即便是韩俊等人有罪,是否罪当伏诛呢?伏诛的方式也太过惨烈,朝中的大臣,以及大名府的那位韩相公,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吗?他们会作何反应?
安抚他们?该怎么安抚,人已经被林昭给杀了,如何能轻易安抚?再者,他们本身有错在先,若是加以安抚,岂非一切谋划尽数付之东流?也有违道德大义,似乎也不大妥当。
惩戒林昭?似乎也说不过去,毕竟林昭是有功的,并且并未触犯朝廷法度。该以什么样的罪名去惩戒他?可是他的方式也确实前欠考虑。
唉!
此事到底该如何处置呢?自己该是什么立场?若是没有一点主意,上朝堂之后就会被大臣们牵着鼻子走。
你们可是给朕出了个难题啊!一时间,赵顼好生为难!
第四八九章 见缝插针
果不其然,博州发生的两件事就如同是两颗深水炸弹,立即在大宋朝引起了轩然大波。并且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得这场波澜别开生面,大有惊人之势。
本该是对韩俊等人胆大妄为,决堤害死三千多人进行声讨的。可是因为林昭的一个举动,立即使得朝野上下,甚至是民间百姓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乱马踩踏,尸骨无存!
大家关注的是这里,林昭在博州的行为起了争议。不,至少在最开始的阶段,可以说是一边倒的声讨!
这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其行为本身过于极端,与大宋朝比较平和的氛围相比,有些太突兀。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残暴,惨不忍睹,尤其是从事过军方职务官员们完全可以清晰想象。林昭如此举动,他们难以接受!
思想和认知冲突实在是太过强烈了!大宋的卫道士们总觉得,如此残暴的手段应该是暴秦时代,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才有的,与大宋朝的文明仁义格格不入!
其次便是有人出面进行反击,死在马蹄下的人不少, 大都是权贵之后,这些人在汴京都有极为深厚的底蕴。彼此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则是亲友在朝为官,他们岂能眼睁睁看着亲族就这么被害了,而无动于衷?
这些人首先便会跳出来反对,弹劾林昭的奏疏是一封接着一封,有的人则是直接在朝堂上提出来。当然了,理由就比较冠冕堂皇了,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罪不至死云云,并且引经据典。
一时间声势浩大,使得事情进一步的发酵。当然了,其中本身也有一些不相关的大臣出面,他们是觉得林昭的行为很不妥当,故而出言反驳。故而使得这股洪流曰益壮大,渐渐有波涛汹涌之势!
再者便是有人推波助澜,第一个便是韩相公。朝堂上大规模的弹劾是必然的,韩琦早有预见,故而早就做好了准备。而今他涉事其中,并不太方便出面,否则之前的检举与请罪便成了故作姿态,口是心非了,效果会大打折扣的。更不能被人说成是公报私仇,给人攻讦的机会。
所以韩相公做的比较隐秘,做了十多年的宰相,在朝中的门生故吏可是不少,只要暗中打个招呼,很多人便可以不着痕迹地为他帮忙。只要对林昭的弹劾一起头,他便立即推波助澜,要让奏疏和舆论淹死林昭,至少要先淹个半死!
如果只是这样,情况也不会太严峻。可是推波助澜的可不只是韩相公之人,吕惠卿与王雱也参与其中。
“吉甫兄,此番林昭在博州狂妄自大,做出这等残暴之事,无论是朝野还是民间都怨声载道,多为愤慨。”
王雱得知消息的时候便笑了,原以为林昭去了河北路,会是狗咬狗的状况。林昭和韩琦,这两个人他都不喜欢。当年王安石要拜相,韩琦却对皇帝赵顼说,王安石只可以做个翰林学士,做个顾问谋士一类的人物,刚愎自用的他并不是为宰辅大臣,主持政务。
就这一句话,差点断送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路。幸好赵顼坚持,并且对变法寄予厚望,才虚惊一场。王安石或许没在意,可是王雱心里却记恨上了,让林昭去祸害一下韩相公,看他们相互斗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