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8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祯问道:“何人为首相?”
  郑朗终于失态,什么人为首相,你怎么问我?(未完待续)RQ


 五百六十八章 岳阳楼记

  但赵祯问了,郑朗也就回答:‘若论首相之才’申国公首屈一指。申国公去后,帝国再无一人能与之相比。至于时今朝堂,几位相公皆可,但都不是第一流的首相之才,只有一人能稍稍逊之。”
  “谁?”
  “庞籍。”郑朗想都不想回答道。不是文彦博,不是夏棘,不是丁度与大宋,这是不宰相,而是首相,即便文彦博自始至终,担任首相也做得不是很好。
  “庞籍?”赵祯瞅了郑朗一眼,忽然微笑,然后摇头。
  郑朗与庞籍素无来往,政见多有不合之处,特别是军事观念上更为不合,使赵祯想到吕夷简推荐范仲淹的故事。这才是气度,换位过来,将范仲淹打死了,也不会推荐吕夷简。
  可能用庞籍做首相,还不如让郑朗担任首相。
  喊来一个太监,低语几句,太监下去,一会儿在书架上找来一篇文章,赵祯说道:“郑卿,你看一看。”
  郑朗打开一看,正是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去年秋天写的,也不用看,这篇文章上初中时就倒背如流。但为什么赵祯让自己看它?
  这时赵祯不能当成十几年前的赵祯,很有心机,远远胜过契丹那个小皇帝。他一举一动,大有深意,郑朗凝眉深思,史上一大排人事调动展现在他眼前。郑朗想着想着,恍然大悟。
  赵祯对范仲淹并不反感,即便是贬放,所在各州都不是差的州府。但对这个党,赵祯放心不下。范仲淹说,俺是为了你们赵氏江山着想,即便你是皇帝,也得靠边站,范仲淹却忽视一个重要的东西,皇帝都靠边站了,赵氏江山位置又在哪里?范仲淹名声越大,附庸的人越多,他这种思想影响的人越多,所以直到范仲淹死后,富弼、韩琦与欧阳修等人才陆续为赵祯启用。作为统治者,肯定会害怕的。相反,吕夷简拢的实权还超过了范仲淹,赵祯却没有那么忌惮,因为吕夷简没有将赵祯往边上一推,国家让俺来。
  又看着岳阳楼记,庆历前后两篇文章最有名气,一个是朋党论,一个是岳阳楼记。
  出发点不同,欧阳修出发点很大,是维护庆历新政而写的朋党论,范仲淹相反,出发点很小,仅是为了使滕宗谅不使贾昌朝陷害,写此文为滕宗谅表功。
  可胸襟与想法不同,造成的后果不同。岳阳楼记鼓励了一代又一代名臣为国为民。朋党论为后来更大的党争埋下的隐患,说大一点,加重了中华民族内斗的趋向。内斗吧,大到国家,小到单位村庄,内斗有理。宋朝斗,明朝斗……
  郑朗看完,将它放下,说道:“陛下,单论抱负与德操的高洁,仲淹天下无人能及。”
  “他可有首相之才?”
  “不行,太干净了,首相之能,要学会兼顾,变通,才智,低头,务实,一个好首相,想要兼顾德操,多半不能,故仲淹不宜为首相。
  赵祯莞尔一笑,道:“也不对,未必不能兼顾德操,古有宋螺,前有蒙正、端、旦等人,仲淹虽好,但想得太远,不切实际,务实不能,变通不能,兼顾不能……也是一个好臣子。”
  郑朗同样一笑,说道:“陛下,来的时候,臣在船上写了仁义,陛下若有兴趣,臣派人将它拿来,让陛下过目。”
  “好。”
  赵祯派人去驿馆将那本仁义取来,坐待,无聊,与郑朗说起契丹的事。郑朗原原本本将经过道出。赵祯微笑道:“郑卿,以你之意,那个梁王以后必不是明君?”
  “他想成明君,难,喜狩猎,又好儒释,远胜于其父。不但梁王,契丹许多贵族在我朝文化侵袭下,已经忘记祖上的戎马生涯。没有武功,契丹虽有近千万的人口,能真正统管的百姓不会超过六七百万人,其中汉人占据一半有余,国家远比我朝更危险。”
  “可惜这些汉人不能为我朝所用。”
  “非是,陛下,乃是我朝仍不够富强,若是百姓生活更富,国家更强大,比如磁石,必为我朝所吸附。然今百姓温饱都不能维持,武功又弱,受制于北虏,又受制于西寇,南边诸蛮逍遥法外,朝廷也不能制之,何来吸附之力。”
  闲聊了一会,太监将那本仁义取来。
  赵祯翻看。
  不是很长,十篇文章,六七万字,讲道理的占一半文字,还有一半史料当作例证。但赵祯看完,皱眉苦思,有些绕,赵祯也绕住了。又翻了翻,最后微笑道:“好书,明天将它送到太学,刊于报纸。”
  “臣听命。”
  耽搁很久,才离开皇宫。
  临出来时,赵念奴向郑朗挥了挥手,郑朗不知,也挥了挥手。
  交接,回家。
  家中来了许多人,樊家兴高采烈的派人搬来女儿行李,让女儿进入郑家。一些官员听闻后,立即前来送礼,风向不对了,无论郑朗是不是首相,也会是一个权相,得打好关系。然而被崔娴一一婉拒。
  不能收,皇上至今对朋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若是丈夫大肆与群臣交好,早迟皇上必起反感。
  还有一个人,崔娴没有推辞,张方平。
  对此人郑朗十分慎重。
  范仲淹那个改革,用好人,国家就大治了,赵祯说不切实际,不冤枉的。想要做事,最少有一些想法,一些目标,包括经济。北宋前期有清晰思想理论的只有两人,一是已过世的李觏,他从周礼与管子等书中吸取了一些思想,主张国家以轻重之术,对工商进行干预。这是干预,不是控制,反对垄断,利用国家机器参与理财,使私商不得垄断,同样国家也不得垄断,包括盐茶等关系到民生的专营。这是一种比较进步的思想,虽然很朦胧。
  然后就到张方平。
  李觏思想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又接受唐朝刘晏理财的一些借鉴,进一步将轻重之术发扬光大,认为国家是一个经营性的组织,为国理财并不是儒家所说的与民争利。但他的思想还是主张国有经济,而不是私有经济,只是国家经济一直缺少长远规划,导致种种不好现象的产生。他没有说什么三冗,这个太麻烦,郑朗说了,融合前后人的知识,却没找出完全解决的法门。张方平只说三蠢,一是兼并,兼并还好一点,不能将国家七亿亩地变成两亿亩,缩水三分之一,这也是张方平反对私人经济的主要原因。二是游入释道,寺观占地占得太凶,尾大不掉,同样成为宋朝一大祸害。三是兵马之蠢,养这么多兵,大苦逼。解决之道有三,政龘府主动参与,谷践时籴粮,谷贵时出粮,打龘压豪强囤积居奇,或者用其他手段,使豪强无大利,不危害国家与百姓。政龘府要明贵践制度,去其贪聚之心,特别是释道二家,空门人,你们贪聚做什么?增加兵农合一的民兵,裁汰冗兵,开展屯田。
  他这种思想又被王安石扩大利用,张方平一看,小子,不对啊,俺不是这个意思,你搞得太过头,俺反对。
  不能说王安石是错误的,张方平说得也不完全对,这三条更不是解决的最好法门。
  但他认真的想过,形成一种思想理念,仅是这一条,远胜过其他人。还有他温和的作风,由是让郑朗看重。
  对于丈夫的一些想法,崔娴知道,并且时常参与。
  因此诸客来访,一律回绝,只留下张方平。
  看到郑朗,张方平站起来,说道:“行知,这一去这么久,我好生担心。”
  “谢过安道兄。”郑朗道。
  对此次契丹之行,郑朗虽平安回来,心中一直略有些后悔,做得太轻狂。
  郑朗又说:“请坐。”
  张方平用眼睛看着郑朗,他心中在担心一件事,他与吴育争来争去,京龘城一部分百姓听闻后,产生一些不好的传言,说他附庸贾昌朝。更有人说他忘恩负义,明明是郑朗一手提拨上来,郑朗只是为契丹短时扣留,张方平便立即倒戈,不是君子所为。
  担心有些多虑,若说孔宗旦、尚同、徐程、李思道等人,郑朗不知道底细,对张方平,不要太了解。江杏儿笑盈盈地替郑朗与张方平沏茶,脸上笑容绽放,一直没有停过。
  崔娴将她拉下去,别急吼吼的,还有客人在呢,要亲热,等客人离开后,慢慢亲热。
  郑朗看着二女的动作,有些好笑,但心中荡起一道暖意。不过也要考虑场合,对张方平说道:“安道兄,你来的正好,我问一问你一些仓储的事。”
  张方平一摊手,说道:“三司使也不能全权作主。”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