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7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发了,替夏竦与吕夷简很含蓄地说了几句公道话。
  这让许多君子党十分失望。
  但这个党不能将郑朗排除在外的,就是欧阳修也不敢说郑朗不是君子,这让朝中几十个君子头痛万分。
  郑朗淡淡地说道:“说与做谁重要?”
  余靖一愣。
  “我所做的,你有没有看到?”郑朗又反问一句,加重了语气:“你有没有看出来?”
  不要说欧阳修这个不成熟的第一枪,就是范仲淹以后的十条改革也是多空淡疏阔之举。积极意义是有的,消积意义同样很严重。
  “君做了什么?”
  “等希文回来后,我再说,”郑朗不耐烦地说了一句。此时他正在为自己的免役法伤神,那有空管这些无意义的空谈。
  不过范仲淹与韩琦很快就回到京城,五次拒旨,终于朝廷让郑戬代替二人主持西北事务后,二人从陕西归来。郑朗有时候很想说一句,陛下,你诏一个人回来吧。不能诏两人同时回来,非得出事。
  但话到嘴边没有说出口。
  前世的历史知识,近十年的官宦生涯,想问题已经不再很单纯了。但到现在,庆历新政有多少积极意义还没有想清楚!一个免役法,也让他象吕夷简那样,有些怯弱不敢前了。


 四百五十二章 负作用

  范仲淹与韩琦在万人瞩目中回到京城,范仲淹立荐国子博士许无。
  郑朗也在注意此事。
  在他心中去江南筹粮的最佳人选只有这个许无,无他,此人乃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实干家,十分会变通。
  最有名的便是许无称钉与材料定额。
  朝廷在范仲淹推荐下,让许无出任江浙荆淮制置判官,负责征收茶盐专营,向京师运送粮食。此人为吏强敏,尤能商财利,最善治财之术。到任后悉发江洲等县储粮,筹一千多艘船将粮食送到京城。实际没有那么简单的,导致北方缺粮,有郑朗所说的几条原因,大旱,节省军费使北方粮仓空虚,人力财力使江准粮运受阻。还有一个原因郑朗刻意没有说,由于军费激增,东南上供粮食多被折成钱银绢投放到西北,由西北从商人手中购粮,这是一次进步性的举措。否则还象原来那样,官商勾结,利用茶盐引运粮去西北,粮价高昂,粮食质量差。因此此次两策参半,至少在粮食质量上有所保障。
  但制度未确立,有许多弊端,正是因为许无的出任,为发运司扩张职权,确立籴买代发这一进步举措打下基础。甚至这种漕粮购买的方法为王安石以后的均输法提供了依据。
  均输法步子迈得太大,漕粮购买却是一次有进步意义的政策。
  不仅是购粮,北方旱情如火,还有船。漕船多是官办,也有少数是私办的,官办的抢时间,私办的只顾谋利,因此溯江而上的运粮船有许多船散架沉入江中,造成巨大的损失。
  自古以来一样,沾到官方的,宋朝也不乏豆腐渣工程。
  许无怀疑造船工匠与船主勾结,偷工减料少用了铁钉,但没有证据。船坊主则认为木已沉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是许无仗着官府的势力欺负百姓。面对众人的指责,许无突然来到船坞,拖出一艘新船,当场放火烧掉,从灰堆里拣出铁钉,全部过秤,发现只有用钉量的十分之一。许无大怒,立惩船坞主杀一儆百。并以真实的用钉量作为今后每艘船的用钉量定额。从此工匠不敢再偷工减料运粮船源源不断抵达京城一路上也很少再发生船舶负重散架沉船的事件。
  于是史书将在一定时间里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或制作一定的物品花费一定的材料,称为劳动定额与材料定额。
  这是经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不过这也是宋朝,不以商为耻,包括欧阳修等士大夫,对许无极其欣赏,甚至相互和唱诗作,关系良好。不但此人有经济学的头脑变通能力也十分突出,以前担任丹阳知县时,正好大旱按照规定,当地练湖的湖堤不能开决的,以保证运河畅通,因此盗决湖者,罪比杀人。许无为了借湖水溉民田,不待报,决之引水,由是溉民田万余顷,岁乃大丰。上面责问,他说了一句话,便民,要怪就怪我一人。
  正是此人在江南时任此职十三年,不仅改革了一些漕运制度,也将六路财赋顺利地送到北方,使宋朝得到一个最强大的倚靠。
  在世人心中,皆关注着欧阳修、包拯,但在郑朗心中,此人对国家的贡献作用,远比前者更重要。
  没有范仲淹的推荐,郑朗也打算向赵祯推荐此人。只是借钱现在变得很困难,宋朝有钱的主很多,京城最少就能筹借一千万贯财帛,然而谁肯愿意再将钱借给朝廷,因此拖了很久,才将五百万贯钱帛凑齐,赵祯又从内库拨出一百万财帛,一共六百万贯交给许无。
  钱多有底气,可任务比史上重,不仅是京城的粮食,还有山东的粮食,以及陕西的粮食。
  许无上路了。
  郑朗却在想一个问题,识人之能与用人之能。
  牛人,眼睛也是牛眼睛,巨眼如烛,范仲淹的识人之能,天下无几人能及,比如武将中,他说葛怀敏不行,葛怀敏就不行,垂青狄青、杨文广、郭逵、种世衡,无一不是名将。所看重的韩涛、富弼、许无等,无一不是文臣中的杰出者。
  但是没有用好人,马上就能看出来。
  这一点与吕夷简颇有些差距,吕夷简什么时候用什么人,包括重用推举范仲淹去西北,富弼出使契丹,都是用人的最佳范倒。然而范仲淹力荐韩琦却是一个败举。
  也许从这一点,就能看到德操,就能看到两者之间治国的真正差距。
  宋朝,依然水深火热。
  五月是江南的黄梅时季,北方受其影响少,但五月也是北方多雨的时候,然而老天一直不下雨。赵祯幸相国寺、会临观祈雨。然后在都党对辅臣说道:“自春夏不雨,岁时失望,盖因朕不德所致,但每天禁中疏**祈、引咎而己。”
  绝对不是虚言。
  士大夫们每天美酒佳肴,或偶尔大泡美妹,赵祯在皇宫中每天三餐却是不见荤腥。再加上批阅奏折,熬夜不进食物,身体越发的差。
  郑朗低着头不说话,心中却在感慨万千。
  章得象说道:“陛下奉天爱民,至诚如此,臣等备位衡弼,不能布宣善政,而过贻陛下之忧。”
  如果是君子,章得象倒更象一个君子。
  不是陛下的错,陛下做得很好了,以至今天,是我们做大臣的没有做好,使陛下担忧。问题的真正关健就出在这些士大大的身上。
  赵祯说:“朝廷细故,朕与卿等未当不留意,只是民间疾苦,尤须省察,有以利天下者,必行之。卿等必须持公心咨访,以合天意。”
  范仲淹说道:“臣亲闻德音,谓屡有灾异,当修德以及民,并诏臣等谨省刑法。此圣人忧畏之心,合于天意。臣今天修奏数事,皆陛下增修明德之要。一,斋式发诚,特降诏命,明言灾昔屡见,敢不罪己祗畏以告中外群臣,同心修省。二,遣使四方,疏决刑狱非害人者悉从减降。三,诏天下州县长吏,访闻民间孤独不能存活者,特行赈恤。四诏逐处籍出阵亡之家,察其寡弱,别如存养。五,边陲之民被戎马驱掳者,量支官物赎还本家。六诏诸处欠负已该赦恩除放者官司更不得催理违者,官吏科违制之罪,遇嫠不原,仍差近臣置司与夺。陛下若力行此数事,下悦民心,上合天戒。以前商中宗桑觳共生于朝,催而修德,抚绥百姓三年而归者十六国,号为中兴。陛下今日因灾修德,则福乃兆人道光千载,天下幸甚。”
  有几条也是当务之急,可是其他几位宰相听后一个个默不作声。
  都想替老百姓做一些善事,关健国库那来的钱帛?
  郑朗说道:“陛下,灾害变多,也是人为所治。唐朝白居易诗说长江之水春来如蓝,臣在太平州呆了近四年时间,春天水虽绿,但也没有绿到如蓝的地步,其他时季更是滔滔浑浊,挟杂泥沙。自汉以来,只要是大兴王朝,人口皆几达近亿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又滥砍滥伐山林,水土流失。于是旱情越来越重,昔日大非川在唐朝时还是天下最好的牧场,但臣与瞎毡交谈,今天大非川已经多戈壁滩,早就看不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不但旱情,还有黄河,几年前黄河决堤,一度几使天下败坏,恐怕日后黄河还会有事。”
  “行知,不可乱说,”章得象紧张地说。黄河再来一个大决堤,国家不用与西夏人作战,也要自我瓦解。
  “我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