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5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想是错误的,郑朗也没有料到西夏人居然能杀回马枪,之所以带到三川口,是让这些败军自责惭愧,激起他们的血性与士气。真要是为了安全,何须如此,原来是清一色的骑军,只要派出一些斥候,野利旺荣杀来,退到延州城就是。
  野利旺荣问完消息,下令将这几名百姓杀死。
  与凶残无关,宋军以后同样用这种方式对待西夏人的,甚至比西夏人更凶暴,连战俘也全部处死。
  又再次下令,让斥候抓回第二批百姓,再次询问,依然如此。
  野利旺荣一颗心定下来。这是一群贪生怕死的军队,有什么可怕的?
  而且宋军骑兵只有三四百人,其他的全是步兵,即便情况不妙,也能立即撤退。
  于是率领军队缓缓逼近五龙川滩头。
  郑朗不知道西夏人的底细,野利旺荣也不知道宋军的底细。
  牌面上双方都有胜算的把握,宋军这边,让郑朗激了激,成了一支哀军,愤军,除早晨的晨练外,体力没有透支。
  西夏这边人数占据优势,全是骑兵,即便战不利,也可以迅速撤退。甚至摆在野利旺荣眼前的宋军更差,近两千名半兵,也就是逃军了,外加三百名骑兵,还是从宋朝京龘城来的新兵蛋子。
  但郑朗也不知道西夏人有没有后着,野利旺荣同样不知道郑朗有没有其他的安排。
  在这种心态下,野利旺荣渐渐逼近五龙川。
  他忽然挥手说道:“停。”
  作为西夏有名的大将,他不是范雍,一眼就看出不远处这支宋军的不同。
  说杀气那夸张了。
  但是阵型整齐,三军缄默。
  在这支宋军身上他又看到前段时间五龙滩前宋军的身影。
  如果继续象那支宋军那样,太可怕了。
  休要说自己带了三千五百名战士过来,即便带上一万名士兵,远道而来,今天也未必能讨得便宜。
  杨文广想到西夏士兵的体力,野利旺荣同样也想到自己军队的体力。自己也算是孤军深入,不能在这里扎营休息,那是自找死路。并且连停都不能停很长时间,军队连夜兼程,只是过了子夜后,上半弦明月落下去,夜色漆黑一团,才草草休息了不到两个时辰。停顿时间越长,士兵越容易乏困。
  那就进攻?
  想了想,对身边的斥候说道:“再去抓几个百姓过来。”
  这就是无昊带给西夏军队最不好的地方,缺少血性,灵活机动有了,但士兵少了勇气,拼搏的精神。这样一支军队存在下去,还立国成功,无昊要狠狠地感谢上苍,遇到最软弱的契丹,遇到软弱的宋朝。否则换作汉唐任何时代,都不知道死了多少次。
  野利旺荣也不以为耻,斥候领命下去,野利旺荣继续观察,一队队宋兵后面,站着一个身着白衣的青年人,他是宋朝那个状无?
  两军峙立,旌旗飘荡。
  郑朗默默地看着敌人,他经历过血战,在东海上追捕时,看到交战的场面,但那不能与战争相比。只是为了射杀犯人,杀人灭口,张大亮的属下根本不想反垩抗官府。
  眼前才是战争。
  隔了几百步,郑朗眼睛眯起来,能看到前面的敌人额头上流出一些汗水,毕竟长途跋涉而来,会严重消耗体力。
  但不能代表着就会获得胜利。
  又看了一眼狄青与杨文广,自己将指挥权全部交给他们。
  于是看他们的表情。
  两人正在窍窍私语,一会儿调转马头,来到郑朗面前,对视一眼,狄青说道:“郑知府,你看对面的敌冠,犹豫不决。”
  “我看到了。”
  “我与杨指使商议,认为敌寇身后有可能没有大军,否则他们不会迟疑不前,说明他们心中也没有底气。”
  “不错,若有后军,我们这里只有两千余众,早就冲过来……
  “杨指使与末将说了一个办法,一旦开战,最少需要好几个时辰才能决出胜负。我们再索性配合一下,时间会拖得更长。然后再派人通知永平寨与延州城、塞门寨与安远寨的将士,让他们前往芦关或者桥子谷夹击。”
  郑朗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这两处所在。
  芦关在北方,离敷政一百七十里地,离延州一百八十里,唐朝在此筑关,叫芦子关,杜甫写了一首诗,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驱疾塞芦子。就是描写芦子关的。
  位于土门山,但不是土门,离土门还有一段距离,有两崖形若葫芦,故谓之芦子。后唐长兴四年,李彝超以夏州拒命,乐彦稠征讨,李彝超派党项人抄其粮与攻具,乐彦稠退于此关自保。宋太宗至道年间,迫于李继迁所逼,废掉此关。
  正月李无昊向延州发起进攻,正是从此地进入金明。
  似乎此次土门没有动静,党项人还是从此处入侵的。
  此地地形险恶,向东南便是金明路,向西南偏二十里地便是塞安寨。
  但是郑朗说道:“芦关太远,士兵很难赶到哪里,而且远,就会有闪失。”
  桥子谷位于金明路上,离延州只有几十里路,如果夹击,时间还来得及。似乎后来狄青正是看中此处,在此筑了招安寨,以断夏寇出入之路。地势虽不及芦关,也十分险恶。
  然而郑朗没有立即答应。
  有两个原因,一是此时金明寨全部凿穿,万一击败西夏人,西夏人未必一定非得从桥子谷撤离。
  还不是主要的。
  本来半弃三寨,是为了力保延州城与保安军不失,可再次改变计划,西夏人有后军,两支伏兵必然败亡。那么从延州到三川口,再到保安军会全部成为真空,弄不好五龙川大败,桥子谷大败,延州与保安军还会丢失。
  但也有好处。
  宋军最大的缺点就是步兵多,没有足够的骑兵。
  而两军交战时,杀死力不多的,真正的杀伤力是在军队败亡之时,依宋军速度,如何能抓住这一时机。所以胜不能大胜,败则会全军覆没。
  自己手中有九百余骑兵,如在此处大败西夏人,一路追击,西夏人再从桥子谷撤退,有两支伏兵阻挡,那么此战将会无穷的扩大战果。
  如何选择?
  站在此处,他才能理解,作为一个将领的难处。
  每一个决定,皆是不星。
  他看了看对面的敌军,问道:“你们看,敌人没有后军的机率会有多少?”
  狄青说道:“看他们的情形,几乎是十万。可是敌寇狡诈,也不能不防。若是去年之时,金明寨还在,布置即便有错,也不会有闪失。但现在……”
  ………”
  杨文广也摇头。
  真相几乎全部揭开,此战之败,主要是范雍与李士彬的愚蠢,怎么就让那些奸细随随便便混入前线?
  最愚蠢的是范雍,郑朗写了奏折,奏折也转到延州,居然当成耳边风?自己人不相信,难道相信西夏人?
  不然何至于如此。
  其实不能这样比喻。若是金明寨未失,也不会有眼前之战,三千几百名敌军就能轻易到这里?再加一万人也不行!
  皮球又踢回到郑朗手中。
  不是狄青怕担当责任,武将地位太低,他根本就不敢作决定,出主意是出主意,仅是给郑朗提供参考的。郑朗在想另一件事,后来范仲淹来到延州后,似乎做得马马虎虎,正是谨记了一条,稳守勿攻,敌人来了,打跑了,那怕敌人大败,也不做任何进攻。故此,李无昊做了一些疑兵之举,不得成功。
  韩琦更激进,也符合郑朗的想法,象范仲淹那种做法,还是慢性自杀。
  但却有了任福之死。
  如何做决定?并且要命的是,激战随时能发生,自己必须立即做出决定,狄青与杨文广才好做安排。
  看着郑朗的神情,杨文广说道:“若于桥子谷设伏兵,此战会取得大捷,立即会扭转西北低落的士气。不过会有风险。若仅在此处迎战,敌人若败,仅追数里地,风险减少,不会取得的胜果也会减少。”
  对面敌人的情形,杨文广看得很清楚,体力消耗,而且这一犹豫不决,也无形使士气下降。仅是眼前的战役,宋军必胜!
  难的是决择!
  说完,用眼睛看着郑朗。
  郑朗继续盯着敌人,心中在盘算。不是盘算敌人没有后军的,而是盘算敌人有后军会发生的种种情况。
  若有后军,后军出自哪里?
  横山西夏是不敢抽垩出太多兵龘力,一旦战事纠缠起来,宋朝援军到达,横山失守,将是西夏人的恶梦。
  也不好说,如果无昊留下来一部分军队,那怕只有三万人,局势就会糜烂。
  忽然想到了一个比喻,赌龘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