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前面一个知是知道,后面一个知是聪明过头的人,非是智。
本来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让这些知者越说越复杂,例如古今往来的各个大儒。还有一个贤字,比如范仲淹,他的品xìng比天山上的白雪还要高洁,但有没有弄错,三百年来你第一,论品xìng宋朝三百年只出了你一个士大夫,让旁人如何能做到?所以说贤者过之,正是范仲淹这样的人。至于欧阳修、石介,他们别当真,看他们文章去,写得huā团簇簇的,但做事,最好不要学习,在胡搞。
可是愚者与不肖者,又不能学习。
如何做,中庸调和。
说到此处,几个学生除了很小的范纯仁听得吃力外,其余全明白过来。
所谓的三,正是中庸。
有了这个三分做补充,中庸理论也就变得更加完善起来。
其实有了这个中庸,郑朗已经渐渐走入儒学大家行列。
呆了几天后不得不回去。
几个娘娘与织女一道返回郑州了,织女明年也不会再来。经过了两年多时间教导,最少使太平州多了五百名织艺超群的织女,一千多名能说得过去的fù人。
这些织女多被大户人家聘请过去。
还有一个锦锈苑呢,对此郑朗放开他们参观,但要安静,不能打扰里面织女正常工作。
如今芜湖城,以锦yòu苑为龙头,一匹绢出来后,每匹两缗钱,还供不应求,以及其他的一些作坊,价格自两缗钱到一缗钱不等,但不再是过去的几百文钱的生丝。
仅这个附加值,就产生大量的利润。
已经不需要织女来回奔bō,看着几位妻妾劳碌,郑朗也有些心不忍。
闻听知州的几位娘娘,还有陪伴两年多的织女回去,前来送行的百姓挤满了码头,有的fù人洒泪告别。
船帆扬起,忽然间岸上所有行人全部不作声。
因为他们看着几个娘娘离开,忽然想到了一件可怕的事王昭明与高若讷也回到京城。
赵祯兴高采烈的听王昭明将安生的事说完,包括问鬼一案的真正原因,很是神奇与不可思议。
但他立即将东西两府以及台阁三司使的重臣召到宫殿来。
不但有一此可供借鉴的径验…还有下面纨发生了一些事。特别是圈圩。
各州都在圈圩,可做法不一,产生的后果也不一。比如马知州与黄知军,离得近,许多百姓携带家小往太平州跑,拦都拦不住这很丢面子的,也失了政绩。
又经常到太平州看受了郑朗一些薰陶,于是发下狠心,杀富劫贫,是在开新圩,可不顾什么大户二户,以前的财产不动你sī圩就是不对的,一律作废。不要怪俺,朝廷下了诏书的。
sī圩强行圈进大圩,然后分配于五等户人家,甚至四等户人家。
这一举动欢声雷动。
劳力有了,全部疯狂的挑圩堤。
可细们的举措却是得罪了“天下人”境内所有大户一律反对,连一些小吏都阳奉yīn违刻意捣乱,怨声也闹到了京城然而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老百姓快乐了,于是上万民书力保两位知州。
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
或者舒州在兴修最大的圩田,比景民圩还大了三百顷,也不是不可能,可是知州为了换取富户的支持分配不公平,若没有太平州的动作,百姓也就受之了。有了,可以做榜样的,于是不同意。法不责众,一个人闹事好抓捕,几千成万的百姓闹事谁个也不敢动。大圩计划有了,可放在哪里一块泥土也没有动。
一起闹到中鼻。
几个宰相也不知如何处理。几个大佬看着这些奏折,伤透了脑筋。禀报赵祯,赵祯怎么知道处理?
正好将诸位大佬带来,让王昭明与高若讷说,看能不能给这些大佬一些借鉴。
听着二人将经过说了一遍,王曾默然问道:“他的中庸有没午写成?”说完直皱眉头。
说得再清楚不过以中庸调和境内各等户百姓,以中庸行事,以格物致知产生的学问替百姓创造财富。有了这两条,不仅是太平州,就是到了巴蜀也能打造一个良州出来。
但这个中庸肯定不是王曾学习过的中庸。
后面的格物致知更让他茫然,他也是三元及第对夫子的学问十分精通,可曾学到过如何将黑砂糖变成那种雪糖的学问?真学到才怪!
先问中庸吧。
“我来的时候郑知州正在与他几个学生合写三分。”
“三分?”王曾又茫然了。
三分在儒学中地位十分重要,可作为一个学说体系,一直到很久以后,才有人提出来。现在没有这个说法,包括中庸,也是自唐朝后才渐渐重视的。
但到郑朗手中,更将中庸拨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度,它不是一门学问,还是儒家中的“三”。
看过一些,高若讷又做了一些解释,然后道:“还没有写好,我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他的学生也参与了?”宋绶同。
吕夷简给他面子,他也要给吕夷简面子,郑朗几个学生就有吕夷简一个儿子在里面。
“嗯,有许多文章全部是他学生代笔书写的,多半是无奈之举,郑知州在太平州很忙碌,不仅是郑知州,全州从官吏到百姓,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时间,这种勤奋也是太平州产生变化的原因之一”高若讷老实答道。
蔡齐却问了一个问题:“范仲淹二子有没有参与?”
“长子似乎也参与了,次子年幼,现在仅是学知识。”
宋蔡二人这两个问题问得很微妙,若细心可以看到朝堂更大的裂痕在产生,然无一人注意。
不过王曾倒是说了一句公正的话:“此子做得也不错,称为特区不过之也。”
难得的说了一句好话。
赵祯高兴地对太监低语了几句,太监离开,一会儿与宫人拿来许多东西,有糖,有被袄,所有大臣分下去不够的,几个大佬一人一chuáng还是能满足的。
看着这些袄被与糖,二十几个大佬又是无言。
赵祯又向高若讷问:“高卿,你多次说奇迹之城,未来它能不能达到苏杭二州规模?”“不能,苏杭二州人口众多,地域肥沃,历史悠久,每年抛去朝廷的各项专营所得外,其他的钱帛粮贡税就有一百多万缗钱,无论糖作坊规模多大,收入也不会超过这一数字,况且棉糖只是开始,时间一长普及下去,优势也不明显,倒是诸圩一起,有鱼米之利。”
“但也是奇迹。”
“正是,故臣也认为它确如百姓所言,是奇迹之城,几乎是从无到有变出来的。”
王昭明忽然伏下说道:“臣还有一件事要禀报。”
“何事。”
“这些糖棉,是臣逼迫郑知州进贡的。”
“为什么逼迫?”
王昭明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几个宰相脸上全部起黑汗,这也算逼迫?但其中还是充满讥讽含味的。
不过这一次变化,终于使朝中所有大臣终于重视起来,一本很实用的中庸,一个奇迹之城,谁敢不重视!诸位大佬心神jīdàng的离开,赵祯却坐在宫中想着心思。
这是在一州推广,若是一国能不能推广呢?
然后叹息一声:“太小啊太小。”
不小了,可这个年龄担任宰相却是不可能的。不担任宰相召回京城会起多大作用?想到这里,赵祯又是幸福又是苦涩PS想减轻其中的说教意味,然后卡文了,好辛苦,更得有些晚。
渐渐矫正当中。!。
第二百七十二章 冲动
赵祯前思后想,调回京城不成,况且太平州那—摊字,眼下也没有其他大臣能挑得起。
想到这里,得意地笑起来。
两人友情是有的,但郑朗不会说出这种友情,你与皇帝交什么朋友?赵祯不会这样想,只认为郑朗对自己很忠心,是自己心腹臣子。
不是范仲淹,人虽不错,但太倔强,喜欢胡来,都开始结党。吕夷简也似乎有些不大放心。
唯独郑朗年龄小,让他感到很遣憾。
不能诏回京城加官,只好再次官复原职,将—百二十几顷的景春圩授给郑朗做封田。
后来的数圩,还是用景裙年号做圩名,然后到了景泰圩,景和圩,景安圩,景仁圩,景正圩,景春圩,景丰圩,景阳圩,景佳圩,景忠圩,景纯圩……
与之相对的是—堆裕。
大臣不能作声,难道不准郑朗用年号起名字?没这个理。
景春圩正是今年新圈的—个小圩,但在小圩当中算是规模比较大的。
多少耕地不知,勘探的结果出来,奏折上写着大约—百二十顷左右。
经郑朗—变,付出仅是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