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不要的小圩,基本丧失了价值。还有一些圩对着河流口的,更不要指望。
  全部主动让出来。
  自己说过话的,不能不算话,有的小圩索性丢弃。有的小圩想留下来,必须拓展,最少保留在三十顷以上。达到不两十顷,就算一户分三十亩,就算替朝廷做一个长远投资,只有几十户人家,也做不好护堤防堤的任务。
  会取十几个小圩,其他的直接废弃。还可以在某些地段再圈一圈,圈出十几个五六十顷的小型圩田。不需要了,得不偿失。
  这些小圩代价最大,有可能三四十顷的小圩,抛去丘陵岗坡长度外,还有十几里长的圩堤,堤田比不足景民圩十分之一。
  也使圩堤总长度会接近三百里,不及去年工程,可比第一年工程大。
  只有一个好处,原住务农的百姓五等户将会全部消失。是指原住民,还有新的五等户产生,自己做出退让,可是前三等户手中还有三千多顷耕地在手中,不知道他们从什么地方又弄来了四千多户佃农。以及城中还有一些无产者。
  不过经过变革后,大户人家占的耕地仅是五分之一,其余的全部落到百姓手中,至少十分之九的田产能为朝廷及时提供税务。若是丰收之年,仅是粮税有可能就征到六十万斛以上。
  其他的税务与两监收入,有可能会以一州之力,满足向契丹提供的岁贡,还带了一个好头。
  又说道:“到明年就好了。”
  难的正是今年,不但有这些零碎的小圩,还有甘蔗。
  崔娴翻了一个身,将柔软的胸脯贴在他胸膛上,说道:“明年会好些,可妾就怕摘桃子的人来啦。”
  “不会那么快。”
  “不好说。不过你几个学生收得好……”吕范都有孩子在郑朗身边学习,即便弹劾,会或多或少顾忌他们的面子。甚至崔娴怀疑,范仲淹默认妻子的行为,也是有意想照顾一下自己丈夫。
  “嗯。”
  “你说现在孩子都那么聪明?”
  “你我不比他们大多少。”
  “我是师母,他们谁敢不承认。”
  “唉,”郑朗有些失神,几个学生好是好,也让他头痛,教得好,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好处,教得不好,看看这几人在史上做出的事,有打酱油和稀泥的,有独来独往的,有忠厚老实的,有怮倔强硬的,有老谋深算的。
  “官人,你为什么不想要孩子?”
  “没有啊。”
  “你当妾不知?”
  “知道什么?”
  “你有意选择房事时间。”
  “不是……”
  “不准撒谎,不是你的做风。”
  “我不回答行么?”
  “必须要回答,不然妾对几个娘娘告状。”
  “你敢威胁我,”往雪白粉嫩的小屁屁上抽了几巴掌,抽得崔娴媚眼如丝。
  崔娴一直在怀疑,圆房一年多,为什么一个人没有动静,难道郑家当真是代代单传的命运?与几个娘娘交谈一会儿,几个娘娘也不大懂,借着传授织艺时,与几个妇人低声问了问,终于问出事情真相。
  于是纵容郑朗胡闹,昏天黑地了几个晚上,借机用了一些小手段,然后似乎有了,有时候想呕吐,但还早,大夫也不敢确认。
  原因得问清楚,拼命地往郑朗怀中钻,撒着骄,问:“为什么?”
  “我还没有及冠,想拖上一两年,那样有孩子,也能有一个做父亲的样子。”
  “原来是这样,”崔娴大眼睛骨碌碌地转着,又说道:“万一不准怎么办?”
  “万一不准就留下来。”郑朗淡淡道,难不成还刻意做人工流产?
  崔娴放下心,又说道:“不知道我们的孩子会不会有你学生聪明?”
  “难,”郑朗老实答道。自己不是聪明,是有作弊系统,有后世的知识,从遗传基因考虑,未必很好。自己这几个学生,除了严荣是正常人外,就没有一个正常人类的。
  范纯仁以后不用说了。范纯祐也不简单,在京城富弼家出丧,富家很有钱,十分奢侈地举办丧礼,有人议论那些葬器是真银子的还是假银子的。范纯祐说是假银子,让富弼很奇怪,问他原因。他只问了一句话:“你想人有盗你家的墓吗?”
  富弼久久不语。
  十岁能文能诗,若没有那个料,李氏也不会将儿子托负给郑朗。
  唯独不好的是范家家风。
  这种俭朴的家风与郑家格格不入,郑朗很小资的,吃喝穿虽不奢侈,但很讲究。
  然而范家生活一直很俭朴,自己为两个少年配了两个小婢不要,平时看到自家每餐鱼肉,只是叹息,在中间捡蔬菜与豆腐吃。崔娴奇怪地询问,范纯祐答道:“我若放开自己食欲,每天食肉,一年后必然吃不下蔬菜,若是父亲看到,必然责骂我们。”
  王安石无所谓,给他鱼吃吃鱼,给他肉吃吃肉,给他蔬菜吃吃蔬菜,只要吃饱了就好。其他三子,吕公著、司马光与严荣,家境都很好,闻之愕然。
  但郑朗相信。
  史上记载一件事,范纯仁在朝廷为官时,留秘书监晁端吃饭,吃过后晁端对他人说,范丞相家风要败坏了,问原因,答曰,平时他们家吃饭只是咸菜豆腐,此次留我吃饭,居然在咸菜豆腐上放了两小簇肉,岂不是家风要出现败坏吗?
  范仲淹一生做过最奢侈的事,就是在饶州纳了才艺双绝的如夫人甄金莲。
  失了一会儿神,说道:“要么明天随我一道去芜湖。”
  “好啊。”
  进入梦乡,第二天夫妻二人来到芜湖城,来到州仓。但这个州仓不是用来放粮食的,一开始没有人注意,后来东西出来,才知道它的用意。
  堆放了一些草棉子,也就是棉花。
  从岭南引进过来的。
  承诺一些条件,让百姓自己种植了两百多亩,但方法绝对是后世最先进的种植方法,单株移载,剪去公枝,疏密相间,灌溉得法,施肥得当。能做到只能是这些。
  秋天到来,开始收获,郑朗从生长时就时常过去,只有他一人重视,其他人都没有在意。
  情况不是很理想,其实有两途,一是从西域往关中引进,气候上比较接近,二是从岭南往福建湘赣引进,气候悬殊不大,要么就是土壤不同,但配合适当的种植方法,还会有一个好收成。
  但再坏,也比岭南现在这种落后的种植方法产量会高些。
  品种不好,没有适应,虽种植方法先进,也比岭南的产量高,可让郑朗很不满意。不过他性格温吞,准备用十年二十年培育优良的稻麦种子,况且棉花。
  陆续的收获上来,可官吏们一个个很傻眼,知道它也能纺布,芜湖城也出现一些棉织品,可是第一次看到过,首先这些棉籽怎么办?一个个用手剥?
  然后是棉纤维,不象麻葛与蚕丝,很长,这种短纤维如何让它变成布匹?
  不懂。
  郑朗请来工匠,从北方刻意用高价请来的,最好的织机工匠不在南方,也在河北山东一带。
  工匠到来后,郑朗画了一些图纸。先是轧棉机,按照黄道婆那种轧棉机思路绘画的,稍稍不同,有可能会更先进一些,反正是落后的手工机械,纵先进也先进不了多少,只能说比用手剥好。
  再就是弹棉花的弓,中原与江南都没有,岭南大约有了,多半是短弓,索性改成长弓。
  最难的是多锭纺机,也是三锭脚纺车,用脚力气更大,还可以省出手握棉抽纱,节约劳力。
  基本都是黄道婆发明的工艺,不过黄道婆之所以成功,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宋代开始,陆续出现脚踏纺车,缫车,织机又有素机与花机,花机还有多综多蹑(踏板)和束综(经线个别牵吊),多锭式也有,不是很成熟,大多数以单锭为主,少数还出现水转大纺车,能抽几十锭。
  正是前人的基础,黄道婆又吸纳海南人一些先进经验,才发明了更先进的工艺。
  郑朗所做的事差不多。
  画了几张图,往哪里一扔,你们改进吧。
  不是有图就能制出好机械的,只是一个图纸,想复原出原物很难。
  进去看了一看,轧棉机好制造,一个铁轴,一个木轴,利用咬合力不同,将棉籽自己从两轴上面挤压出去,皮棉从两轴卷向下方。
  纺机与织机还在试验之中。
  吩咐人将棉籽保管好,这些棉籽在太平州呆过一年的,只要呆上几年,就适应了。
  然后看棉花,知道不大好,没有适应,又是最差的亚洲粗绒棉,可结果让他十分失望,一亩地仅收一百几十斤籽棉,棉籽占的比例还十分大。
  想到这里,不由扭头看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