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敢,不敢,”郑朗道,可是愁上心头。
  参观可以,但不是一个两个知州,有可能附近十几个知州以及更多的县令,一起来参观,这招待费是谁的?该怎么算?
  朝廷不是规矩森严吗?为什么让各个知州能过界?这一过界最后还好收拾么?谁不想出去溜达溜达?
  偏偏不能得罪,为种子的事得罪过一回,再得罪,马上秋后劳力就没有了,朝廷下诏书也不行,偏不执行,我们这里抽不出劳力,怎么办?
  郑朗郁闷万分,差一点手伸出来道:“你们来参观我欢迎,可得给我钱。”
  一个知州外加几个县令花上三四百缗钱不算多的,来两趟花六七百缗钱也不算多,若十几个州外加县令过来参观,如何了得?
  不行,得向朝廷要钱。
  太平州就这点收入,别将我的财政弄空了,下余的事不大好办。
  肚子里打着各种念头,嘴上继续回答着两个知州提问。又说道:“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想要做好它,兼顾各方利益,水道对邻州的影响,对己州小圩的影响,九等户的分配。开出来国家就会有利,可分配不好,朝廷收益不大。”
  就是给大户兼并了,粮食是出来的,变出来粮食,无论卖也好,上交也好,产量却是实在的增加。但让大户兼并,除了粮食增加产量外,并没有给国家带来什么直接收入,国穷贫民穷,最富的一群人还是继续富裕。
  又说道:“想要处理好,或者记好两个字,就能处理公正。”
  黄知军问道:“那两个字?”
  “人民,不要以为百姓是民,士大夫是人,儒家爱人爱的是士大夫,非是百姓。民与人一样尊贵,所以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许多话郑朗知道自己说出来与放屁差不多,有时候还忍不住要说一说。
  朝堂变得怪异如此,也是这么一回事。
  一起认为自己是士大夫了,于是呢,要保住士大夫的优势,对自己没有影响,对后代却有影响。
  是一种潜意识行为。
  所以赵祯不管百姓,没有人反对,修书好啊,这只有士大夫才有本事做到,士大夫的学问与优势也昭显出来。这种心态不但在许多官宦子弟身上有,包括一些刚刚脱贫的专业户,例如欧阳修,后来的大小苏,都有这种卑劣的心态,非是象他们所写的文章那样雅致。
  有了这种心态,王安石的改革能改好么?
  他改革谋利的还是国家,若是杀富济贫,恐怕在世时就让士大夫活活撕吃。
  真正爱民的恐怕只有一个人能做到,热血中年男范大夫。
  其他人,全是一群挂羊头卖狗肉之辈。
  黄知军与马知州不能作声。
  没深说,带着几个娘娘与两位知州下了圩堤,半年时间的生长,本来它生长速度很快,堤岸又全是淤泥,肥力充足,已经变得很可观,隐隐成了半林。
  崔娴说道:“明年可以大规模养蚕。”
  “不知圩内百姓怎么忙得过来?”郑朗说完苦笑了一下。
  在大道边,搭了一个凉棚,官府已经派人在收税,有的早稻早就收割上来,条件好的百姓自发前来交税。
  百姓虽然有时为了多谋利会争一争,可心地大多数还是纯朴的。
  因此郑朗说秋后修书,他也是看,看人心。不仅看得到实利百姓的作为,还看外州县过来百姓的作为,有一个对比,才能了解更多的人心,还是一叶知秋,可这个叶子能看得更大一些。
  不知人心,如何修中庸?
  几乎所有百姓都认识郑朗,两个圩差不多所有村庄让他跑遍了,听到是郑朗几个母亲来了,忽然一起跪下来,说道:“谢过知州,谢过几位大娘娘”
  好日子马上到来,一个个若梦似幻,眼泪汪汪。
  郑朗将他们扶起来,又让身边衙役通知各个耆户长以及圩长,能做主的长者过来。
  正好借着黄知军与马知州在此,顺便将一些事办了,让他们看一看,是如何做官的。
  然后与两位知州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话,四儿从渔船上买了几条鲜活的鱼,就着船上厨具做了几个菜,端上堤岸,天不冷不热,河风飒爽,郑朗不摆架子,两个知州也不敢摆架子,盘坐于地,吃了一顿便饭。
  但看着圩内金黄的稻穗,郑朗心中还是涌起一种成就感,于是搬来琴,席坐于地,弹了一曲。
  知州又在弹琴了,一群老百姓歪着脑袋听,好听,真好听假好听,十有**未听出来,可觉得知州十分雅趣,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喜欢与崇拜。
  圩很大,一兜,大半天过去,各个耆户长才全部到齐。
  郑朗说道:“你们都报了实际口数,甚至多报了一两口。”
  四村设一耆户长,包括圩内、一些长者在内,百余人一起脸红起来。
  知州以诚待己,可自己这群百姓做得不是很好。
  郑朗不计较这个,又说道:“以后必然增加丁役,所以本官说过,圩内渔泽坡岗之利全部让出来,不会征税,但以后本官会逐一传授一些学问,让你们如何在这些沟塘坡岗生出利益,有的会变成专人经营。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竞价,价高者得之,全村百姓监督竞价,竞价前为防止恶劣报价,须交一定的担护金,任何人不得以武力与权势胁迫,若有请上诉之。竞价所得,除朝廷征百分之四的契税外,全部归村民所有,若是两村以上者,依是如此分配,以户册口数分配下去。这个我也会勒石为碑,载于河堤之上。”
  圈的地方大,圩内有一些大湖,有的广达数百亩地,一个小阡陌占不下去,划归两村三村共同经营。
  勒石为碑,是百姓不知道法令,有条令也是自己制订出来的,载在河堤上,以后成为一个标准,不能让后面的官吏糊弄老百姓,将自己一番心血全部浪费。
  至少要让它保持几十年,若没有意外,自己还可以活上几十年的,在这几十年之内,这些石碑就是圩内百姓的最大保障。
  “知州……”一大群人再次眼泪汪汪的。
  “不用感谢我,我才来太平州就说过,作为一方地方官吏,是父母官,做各位的父母,没有资格,可尽力去做一个有良心的官吏,公平的官吏,给你们更好的生活。别哭,再听我说一件事。半年前我就想说,考虑到你们生活当时很苦,没有说出来,马上秋收到来,也到了说的时候,除了粮食外,你们可以多养一些猪,鸡鸭鹅,不但增加你们收入,也增加肥料来源,现在地力足,可早晚有拨空的时候,为长久计,地力用之也要养之。本官派了小吏联系一些好的品种回来,账目你们可以查看,若不放心,也可以自己去购买。若放心本官的,各耆户长将村民统计一下,将数量交给本官。”
  也许不会便宜,但品种会比村民瞎买来的要好些。
  对此宋人同样很讲究,甚至将北方的羊买到南方,在太湖流域培育新品种的太湖羊,使羊这个北方牲畜生生挪到南方。
  又说道:“到明年诸事一定,我还会给大家另外的惊喜。”
  “什么惊喜?”
  “本官正在安排,有一样事物可以告诉大家,甘蔗,只是你们地太多,怕你们忙不过来。”郑朗又再次摇头。
  特别是那个双季稻,活活将几个妇女累得中暑,若不是自己早有防备,派了几个大夫驻在圩内,可能会出人命。学堂的事根本不敢提,只要是**岁的孩子,全让家长拖到地里干活。学习,时间在哪里?
  “知州,我们能忙得过来……”一位老者说道。
  郑朗苦笑,马上再给他们一百亩地,也能说忙得过来,且不管,反正也是要推广的。站起来,要让他们散去,几个耆老对视一眼,一个老者小心地说道:“知州,小的们还有一件事想请教一下。”
  “说。”
  “那个差役……”老者不大好意,刚才说能忙过来,现在又说差役。
  然而他们很担心,状元知州在没有事,一旦换了知州,又过了三四年,自己这些人家十之九五会成为四等户,十之有一会成为三等户,会有二成以上的人家中箭,自家的地都忙不过来,累得筋疲力尽,况且差役。
  耆户长好些,就在圩内,一年也不会打扰十几次,即便打扰,不是很远,虽耽搁了事,不会耽搁太多,若是差放到外地,一家人怎么办?
  郑朗皱眉头,不但去年有许多人下跪央请,今年又陆续有人央请。可他摇了摇头道:“我尽量想办法,事关重大,乃朝廷制度,我也不敢做你们的主。”
  依然没有给答复,让众人散去。
  回到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