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就危险了。
看似很有道理,但实质是宋朝难道就这样保守下去?
因为财政压力,旱情在延续,韩琦说法颇有市场,其实这些人不知道这会给西北带来多大的阻力?前方在开战,后方却在拖后腿。
许多人不服气韩琦说法,郑朗对此一直未表态。文彦博与韩琦到晚年脱变很严重了,西北是大捷,在史上韩琦做法更过份,王安石下去了,可是新政仍在继续。契丹借宋朝危机,出使勒索,韩琦不但不出主意,反而上书,废王安石七法。第一是高丽进贡,这是辽国后院,宋朝不当手伸得那么长。第二是攻占河湟,夺西夏五十二砦,会使契丹人担心,今天吐蕃,明天西夏,后天是不是契丹?第三河北植柳,宋朝在河北边境植了绿色长城,辽国人全部是骑兵,最受不了这个,应当全部砍去,让辽国铁骑在河北横行无阻,以表示宋朝没有敌意。第四是保甲法,全民皆兵,契丹没有安全感,也耽搁了农耕生产。第五是筑河北诸城池,契丹人反感。第六是军器械生产各种先进武器,神臂弓、新式战车,让契丹人看到宋朝一直备战,不满意。第七是全国设将兵法,武将权涨。
这七条不但使契丹怨怼,国内也是农怒于畎,商叹于道路,长吏不安共职,因此全部罢废,甚至退还熙河。
就是这种扯蛋的说法,居然许多人鼓掌喝彩,幸好不久后韩琦去世。
因为是郑朗,因为是大捷,还有郑朗做法的改变,结果的不同,韩琦没有提出废七条,但还是横跨时空,提出数国联手的说法。契丹人有这个远见么?就是有人有这个远见,和平带来的好处,岁贡带来的享受,互市通商带来的利益,宋朝卑躬屈膝的态度,谁能说服契丹其他贵族出兵?
不过皆不是穿越者,也没有几人能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因此改革派与保守派一些做法,都让郑朗感到很担忧。主要改革成果未稳定下来,一旦收复西夏,欠负偿还清楚,财政转好,老的官员逐一去世或者退休,而在这种温和改革气氛下成长起来的官员逐步上位,改革成果才能称为稳定。不但这些官员,其实就连小苏与范纯仁等官员,在郑朗薰陶下,也与史上不同,多人可以重任。
但眼下也让郑朗感到担忧,毕竟他不在朝堂上。
因此提前结束战争,我不打了,你们怎么争!
最后一条就是董毡父子本身,董毡有号召力,可他命不长久,阿里骨虽是反宋派,然而他是一个回鹘人,没有号召力,只要将董毡势力压缩在青唐城一个狭小的范围,阿里骨即便谋反,危害也不大。若是宋朝成功将西夏灭亡,阿里骨估计也只能做乖孙子。
对董毡受降,没有象木征那样,押到京城,对赵顼朝拜,但董毡父子必须来兰州参加蕃候大会。
原来准备在古渭城举行的,因为意外地得到兰州,于是在兰州举行。
这是一次大融合的集会。
九百零四章 春天
这一年的冬天天气很正常,到明年就不行了,河北京东京西三路片雪不落,朝廷派官吏到处求雪,然而陕西大雪满门,路有僵尸。
在蕃候大会未举行之前,郑朗骑马带着侍卫穿过京玉关,来到湟州,抵达历精城,与董毡进行了一番会谈,一面斥责董毡,一面安抚。斥责为辅,安抚为主。这时候已有部分宋军抵达青唐城地区,派驻各地,董毡心中必然不满。因此郑朗再次承诺保留董毡一些权利,承认董毡是河湟甚至赤岭以西所有蕃人,以及原先臣属董毡各族精神的共主地位。也讲了蕃候计划,原先是一百零八名董候,因为收复龛谷西使城与兰州,现在增加到一百四十四名蕃候,董毡是最大的蕃候。
这个蕃候某种意义上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一样,剥夺了河湟各首领权利,但给了富贵保障,不过比杯酒释杯权要宽松,不象石守信他们手中权利全部剥夺了,依然保留一部分权利。
也就是董毡将会享有手中资源与带来的富贵同时,还比其他首领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同时也享受蕃候计划带来的种种好处。
就是如此,也不能减轻董毡心中的怨气,只能说缓和。
但宋朝以后却抓住了大义所在,即便董毡会怎么的,也不会有多少部族跟随,从而让董毡失去产生野心的条件。
接着骑马去了廓州、溪歌城,宋军与溪巴温两路夹击,董族也随着投降,郑朗同意了让溪巴温返回溪歌城,但溪歌城仍与溪族与宋朝共治。接着转道木波族,下洮州、岷州,返回熙州,西上河州。重新回到兰州。一路接见各族使者,不过因为时间有限,这一行十分匆匆。
郑朗在西北时间也不多,过了元旦节,必须回去,这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呆在西北,总掌整个陕西军政财大权,又数番大捷,容易被政敌攻击。但返回朝堂担任宰相,反而不易说闲话。
冬月底。各族族首陆续抵达了兰州城。
蕃候会说什么,已经透露了一些,但大多数人并不知全部。
这时候郑朗才完全公布。
一共是一百四十四名蕃候,河洮熙岷因为地区广大,拥有七十二名,湟州大河南北拥有三十六名,其中董毡地位超然,兰龛地区拥有三十六名,略有些多。不过兰州在最前线,更是要安抚,所以放了一放。
首先就是权利,各族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但大权由朝廷掌控,各族必须听从各州县宋朝官员调动。
不过这个调动颇为民主化,为了防止一些官员发生不好的现象,每次大的军政财决定。必须将各州的蕃候征集起来,朝廷拥有一半否决权,各族代表也拥有一半否决权。若是朝廷决定所有蕃候不同意,那么以当地蕃候意见为主,就此否决。当然,这种可性微乎其微。不可能所有蕃候都会反对朝廷的,但若是官员做法天怒人怨,就有可能会全部否决,也必将惊动朝廷注意,影响这个官员的仕途。不过因为朝廷占据一半否决权,官员也不会过于媚蕃,让各蕃族狂妄自大。
各蕃候也能代表各族提出一些要求,若是朝廷官员不同意,只要各州的所有蕃候同意这名蕃候的要求,那么就会强行通过。这种可能性也极小,即使朝廷不同意了,每州都有十几名二十几名蕃候,不可能所有蕃候与宋朝为敌。
其实这两条权利给予各蕃候,主要是减少他们的反感,对一些不好的官员进行监督,以便这一地区久安。
其次就是税务,这是必须的。既然纳入朝廷管理之中,要驻兵,要派官员,甚至灾年朝廷还要提供支持,必须要征税。但是税务很轻,以人头计税,每一丁征一百文钱,或者相等的货物,钱物任由各族选择,以免出现折支等额外附加税的剥削现象。这点税务是远不够朝廷开支,因此还有一条,商税归朝廷所得,不过各城池商铺归各族管理,甚至朝廷出资进行扶持。
商税虽剥夺了一些部族的收入,然而接下来打通各条道路,出台许多扶持政策,会使河湟工商业更加繁荣,减少了部分收入,但从另外多个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收入。就是征得商税,也未必够朝廷以后管理的费用。还有,例如屯田,减少兵费的负担,朝廷也会设一些作监增加其收入。从当地征一些乡兵,减轻军费,尽量使管理费用持平。
这个没有必要隐瞒,郑朗将其中得失一一解释,并且当场回答了一些人的询问。
有些人眼睛珠子转了起来,郑朗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第三条就是针对各族壮丁的。
各族可以隐瞒各族丁数,其实丁税征得很轻,一户平均起来不足两丁,征的税不足两百钱,而宋朝国内每户两税几乎达到两贯到三贯钱,整整相差了十几倍!
丁数不仅决定着征税多少,也决定了承担兵役劳役多少,必然有人瞒丁逃税。
但不要紧,蕃候的座席排名是根据各丁人数排名,以各蕃候拥人丁数享有其应等的权利,以及其诸监股契。也就是拥有的丁数越多,权利越大,得到的财富也会越多。朝廷以后投资补助的多少,也根据各蕃候手中的丁数做决定。
可以瞒丁,甚至郑朗都不打算派人核算,自己决定。
听到这一条,几乎所有首领一起苦笑。
第四条就是蕃候的产生,此次河湟战役中一些立功的首领,朝廷公布扶持,这也没有疑问。余下的划出各州名额,让各族自己推选。为什么产生蕃候,主要是安抚,使得河湟诸族迅速归心,否则官员前来直接插手,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蕃候产生后,各个蕃候与官员共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