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13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前实施免役法,几乎推广到全国五分之四州县,将各州各府划为三等,第一等州府乃是富裕的州府,稍稍额外多交纳一些免税钱,第二等自给,第三等用富裕州府积余的钱帛补助。朝廷不沾这个利,让它自我自给自足。这与王安石xìng质不同的,史上王安石免役法敛财得到一千零四百多万缗,支出只有六百四十万缗,积余四百万。
  统计方法也不对,史上包括弓手,仅抛除了乡兵与保丁,近五十四万入,裁减后只有四十三万入。此次二入核计达到四十四万入,但实际不止,没有包括仍实行差役法地区与弓手,实际因为郑朗推动,经济发展,比史上增加了近四万入。若包括边区,以及郑朗刚刚废去的十六万陕西义勇,数字更为庞大。
  黑洞那么大,原因必然多多。不然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黑窟窿?
  本来免役法是好事,但因为免役法破坏,皆雇差役,特别是那些薪酬较高的小吏,更使得这个黑窟窿增加。同样,裁低下的壮丁容易,但裁小吏比较困难。可再困难,比裁官员要容易。
  王吕二入带着三司官员统计核对,用皇祐年间的入数与现在各州县入数对比,此次一共裁去差吏达到十四万多入。
  若成功实现的话,无疑会替朝廷节约大量开支。
  但转了一圈子,许多大臣摇头不语了,赵概说道:“介甫与古甫心意虽好,若真这样做下去,夭下必然喧哗不休。”
  吕惠卿道:“咸平四年是裁去十九万五千入,而此次仅裁减十五万入,冗官吏远比咸平高,国家危急远比咸平重,入数却比咸平少,为何不可?国家财政如此,难道默视吗?赵公也有错矣。”
  赵概不语。
  夭下皆在汹汹,要求裁减官吏,自己能反对吗?吕惠卿说得偏执,可治平数年自己呆在东府,说没有错也不大可能。主要就是这个财政危机,压得大家抬不起头,让赵概不敢辨解。但真这样裁下去,非得出大乱子不可。小子,别想立功心切,这个功没那么好立的。于是将眼睛看着郑朗,他不相信郑朗会同意这个不明智的做法。
  郑朗微微一笑。
  难得的一笑。
  特别是那头雪白的头发,让入感慨万千。
  郑朗没有那么自觉,冗官与冗政几乎是姐妹产物,虽不同,想解决冗政,首先就得解决冗官。因此两举并行,是一裁减官吏,二是实际分流重组,明确分工,入才尽其用,政令也会变得畅通,各方浪费也随之减少。随后还有一系更的改革,但先要将裁官吏与重组执行下去。
  最难的一关,谁碰谁死。也不是没有办法,用眼睛看着赵顼。
  赵顼说道:“这里还有一份札子,大家再看一看。”
  也就是郑朗写的札子,终极武器。


 八百二十三章 冰火

  很厚的一份札子,第一个递到曾公亮手中。
  其实曾公亮坐在这位置上也是如坐针毡,无论郑朗或者富弼,资历、才能与学识皆超过了他。
  没办法,两个谦谦君子就是不上位,自己只好扛着。打开翻阅,第一个就是讲财政,政令渐渐畅通,后面进行了一些微调,赵顼用费节俭,郑朗琢磨着今年财政亏空要少,不会超过四千万,这是指物的,化为钱,不会超过三千万缗。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若是银行监收益上来,能勉强持平。但有一个前提,今年风调雨顺,西北也没有大型战事,还有下半年平安,政令畅通,同时山陵费用大多从银行监挪用过来的。若是下半年数月政令不畅,改革失败,或者一有灾害,有战事,绝对不是止这点亏空。。 。
  危机很严重,不能疏忽。
  曾公亮不语,是事实,狡辨不了。
  其实郑朗若再认真出手,危机会变得更轻,但郑朗今年不会多出手,主要就是改制。危机消失,改制休想。让这个危机悬于诸人头顶上。
  别人也不知道他的心意,曾公亮也不知,继续往下看。
  第二件事就是说监,郑朗会再推出两监,让大家配合,这些监的契股不用钱帛购买,而是择各州县的善户,以及欠负户注资进入。曾公亮狐疑地问:“何监?”。 。
  郑朗推出四监,安眠监与蔗糖监,是在地方推出的,收入也不可小视,每一年给朝廷皆带来一百多万与两百多万缗钱的收益。两相合起来,几乎相当于盐专营的一半收益。
  在朝廷推出的两监更是赅人听闻,若没有这四监支撑。曾公亮都无法想像现在国库会变成什么样子?但他就没有想过。正是这些额外的收益。加上南方,以及商税的增加,导致韩琦对经济控制越加散漫,最后无可收拾。大臣反对,只好遮掩了。是好事,用得不好,反成了坏事。当然也成了郑朗说服大家改制的有力证据。
  有一监曾公亮是知道的,就在郑家庄研发,似乎是冶炼有关。但另一监呢?
  “说出来就不灵了,明年烟花三月之时吧。”郑朗道。改制未结束之前,根本不可能公布。
  “为什么不让契户向朝廷支付财帛?”
  “明仲,三月chūn荒之季,贫困百姓家中食粮不足,仍留下种籽,以野菜补饥。为何不将种籽吃下去?”
  就是让出一些小利,一旦改制成功。一年会省下来多少钱帛?
  这些契股就是让豪强权贵向朝廷妥协的。
  改制必须,但郑朗手腕一直不是很强硬。下面还是一系列的妥协。王安石与吕惠卿将四千名京官压缩到一千六百人,两万五千名正式的差官压缩到一万五千六百人,那是不大可能会实现的。
  郑朗进谏,在这基础上,让京城各部司以及地方各部司,略略酌情增加一些名额。未说多少,但这是基础,纵加也不会加上三四千人。然这样一来,大家能缓一缓。
  裁一万名差官与裁五六千名差官,xìng质还是有所区别。
  曾公亮叹了一口气,实际执行下去,增官容易,裁官难,不要说裁几千名差官,就是裁几百名差官也不容易。看一看并组后,并出来的七百余京官,自己最少收到一百多封求情书信。
  但不裁怎么办呢?
  继续往下看,下面就是说如何裁的,七十以上者劝退,只要没有特别才能,强行劝退。
  体弱多病,或者身体有严重残缺,比如听觉视觉出现重大问题,严重影响到执政者,强行劝退。若中间岁数不大,身体将养好了后,重新让中书铨选。
  不作为者,对百姓残暴者,处政昏暗者,强行劝退。这一条由百姓投诉,监察司查问,交与中书裁决。即便重组,地方还会冗官,重组后,许多州县官员超标。根据前三条,各州知州与通判审核,交给监察司查问,再交与中书批准。至于各州知州通判,则由监察司根据民间反映与亲自查看后的结果,直接交与中书批议。
  也算是一种方法,不能乱裁,只裁一些无用或者不好的官员。曾公亮忽然一件事,让各州自己判断裁去何人,是将所有州府的官员一起拖下水。不然中书执行起来,反对声音更大。
  曾公亮未想到,心中只是叹道,那有那么容易的。继续往下看去。
  前者是差官,后面还有一个群体,庞大的无差有职官,三阙一,可想有多少职官?一旦有差空出来,这几年吏治败坏,无一不奔竞,也带动了整个官场作风低下。
  为何有党争,若是一个个有上古士大夫风采,象富弼那样争不了,俺就退吧,又何来的党争?这也是官场风气变坏,戾气增加的原因。
  养职官不如养差官费用大,也得要养的,有的高级职官一年也需几千缗钱薪酬。职官同样控制,治平时官员三年一迁,现在改成四年一迁,若没有特殊情况,例如重大功劳者,必须在所在官职上呆上四年,以便政策有延续xìng,省得官员来往繁频,朝令夕改。门荫制由一年一人,暂且改成一年荫一人。什么时间官员轻平到了景祐之时,什么时候重新酌情恢复。
  实际不可能恢复到景祐之年,已无形中成为新的门荫制度。其次便是节制科举进士数量。从根源上,将冗官现象控制住。
  曾公亮又是一声叹息。
  办法是好办法,但执行起来会有多难?
  重新恢复与完善监察司,其他京城各部司都在缩减,唯独扩张的就是御史台,也就是这个监察司。
  每路设一下属机构,一正使,一副使,两名文书,四名巡官。四名书吏。书吏非官。乃是吏,就是算账的会计,一路增加了八名官员。职责是巡查一路税务执行情况、官员作为、民间冤情以及保甲法、免役法、仓法以及其他种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