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10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此庞籍也不大敢动,于是想到冗官上,提议国家每年逐步减少不必要的提拨官员数量,对官员不必要的恩赏。可以赏,但必须有功才赏。这条政策依然从范仲淹庆历新政上发展出来的中和政策,包括包拯、张方平等人也提出类似的建议,裁减官员太麻烦。但从现在起,从源头杜绝官员数量的泛滥,以达到一种平和的手段,逐年减少冗官的泛滥成灾。不仅长远可以获利,眼下就能获利。然而这样做,又要得罪一些官员。因此作为宰相,范仲淹先行提过。其他宰相都未提,包括郑朗仅是隐晦地提了一下,jīng兵简政,这个简政针对的就是冗官与冗政。
  明确提出来,作为首相,庞籍乃是第一人。
  动作仍然不大,但纵观历史,史上只有庞籍执政时。冗官现象开始下降了一小部分,北宋整个趋势却在上升中。直到南宋,宋孝宗前期做得很好。也比较温和,实际一些做法仍然在范仲淹策略上发展延伸出来的,不过更着重减少矛盾与实用,摘除了范仲淹改革尖锐部分与迂阔不实用部分,所以宋孝宗时做得最好。但到了晚期,国家积重难返,反对声音巨大,宋孝宗放弃了。但就是宋孝宗的一些方略,郑朗都不敢用,这是一种牵就。或者说是温水煮青蛙,一起推出太多的方策,许多权贵利益受损,连自己推行下去的几条方策都有可能被这些人推翻,落得史上王安石的下场。所以看到了,郑朗未说。
  庞籍敢提出来。勇气可嘉。
  司马光在沉思其中的利害关系,他的一生,早年受父亲影响,随后受郑朗影响,再后受庞籍影响。某些方面,庞籍就是他第二个导师。
  郑朗说话了:“庞醇之既然不怕麻烦,我索xìng再给他添加一个麻烦。”
  “郑相公,何?”
  “虔州盐政!”
  虔州乃是江南西路,所以盐属于江淮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虽盐政属于都盐院管理,然而地方上也要配合。若将虔州地区划分广盐,江南西路又属于江淮形政,盐政执行时必然产生许多混乱,所以看到虔州盐存在着许多弊端,却无人过问,只能强行派官差抓捕私盐犯子,使虔州百姓对朝廷产生极度不满。
  不过真想解决,也有解决的途径。
  虔州盐之所以贵,是贵在运输过程,虽赣江流域水路交通发达,森林资源丰富,故吉州与虔州一度成为宋朝漕运官船制造基地(宋真宗时官造大型漕船近三千艘,虔州六百五,吉州五百二十五,明州一百七十七,骛州一百零三,温州前期一百二十五,台州一百二十六,楚州八十七,温州后期二百八十,鼎州二百四十一,凤翔斜谷六百,嘉州四十五,温州上升乃是整个浙江变得更富,凤翔乃是唐朝留下大量船坞基地,加上西北战役的需要带动的数量,虔州与吉州却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需要,几乎占到其中的四成有余)。
  但无论吉州与虔州赣江水流有多方便,将淮盐从淮东运到赣江口,再逆流而上,运到吉州虔州等广南路地区,运费也会变得高昂无比。广盐便有了竞争力。
  看似地形所属行政与运费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实际也有调和的办法。
  郑朗就想出一条办法,将洪州以南地区,从临江军开始,临江军不算,离洪州近,广盐影响不大。从抚州开始,直到吉州、虔州与建昌军、南安军,三州一军从禁榷区变成盐政通商区,行政上仍归江淮管理,但盐却让盐商从广南东路用盐引买盐过来,于三州一军实行通商法售盐。道理与范祥在陕西主持解盐变革是一理,川北盐贵,于是用解盐向川北流通,川北部分地区实行通商法,实际管理权仍属四川各路。
  这一策看似很简单,实际比川北解盐通商更复杂困难,首先一旦实行通商法,不是武装分子组成的私盐团队,而是真正的各大商人团队。与私盐分子必有所冲突,到执行时,郑朗早到了两广,必有一个有力的大臣守护。其次经过五岭一些蛮人地区,私盐分子无所谓,或杀或拉拢,得利与损失与国家无关,一旦官盐,朝廷必须肃清五岭通道上一些顽因的生蛮。三是盐从广南路来,多是蛮人地区,朝廷官盐后,必须有能力使这些地区强力的控制起来。后两点却是郑朗南下的责任了。但前面一点,一旦实施,朝廷会头痛。还有一个麻烦,那就是长时间以来,虔州管理力度不是很强,也形成一条条利益链,一旦变成通商法,广盐公开进入,朝廷虽未必能受益,但百姓会受益了,虔州也减少大量官府与私盐分子产生的武装冲突,看似利民,实际起始必引起很多的反对声音,甚至出现大规模的武装对抗。有可能一些私盐武装力量与生蛮勾结起来,危害官盐通道。
  问题不大,郑朗带了许多军队南下,是做什么的?
  关健是庞籍有没有这个气魄,借自己率领几万大军南下之即,将这个麻烦一劳永逸的解除。
  写好奏报,没有与司马光解释利害关系,如今司马光也不用他教导了,此行也不过是开阔司马光的进取jīng神。将信用火漆封好,对司马光问道:“君实,你猜一猜庞醇之会不会答应?”
  PS:从今天起,开始逐步加更了,晚上还有一更。(未完待续。。)
  s


 六百四十七章 第一步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一部分天生资质使然,一部分乃是后天成长环境影响。司马光的后来种种,同样如此,一部分是天生的,家世好,自觉的维持既得利益集团,一部分也是后天成长,庞籍对司马光影响最为深远。学的是晚年善长权谋智术的庞籍种种做法,也不能说不对,朝堂上性格温和派大臣很多,张方平,现在的蔡襄与富弼,曾公亮,王尧臣等等,因为脾气相投,与郑朗关系皆不错。其中数人也有吏治之能,但为什么郑朗没有推荐他们为首相?
  缺少担当、气魄!
  或者没有大局观与手腕,例如富弼手腕偏软,于是屡屡吃韩琦的亏。做为副相,是好帮手,但作为首相,包括富弼在内,都不大适合。
  司马光学其权谋之术不错,但没有学好,带司马光出来,正是增加其气魄与进取精神。
  实际司马光此时也在迷茫中,对自己这位亦师亦友亦兄他远比其他人更能理解,说郑朗性格温润,也不假,但认真分析,与范仲淹不同的,范仲淹着重的是气节,郑朗看似君子的另外一个代表,对气节德操却有些漠视,更功利,所做的一切为了结果,只要结果好,其他的都轻视之。郑朗修圣人书,可仔细地思考,也远离了夫子的本义。然后再想范仲淹,再想庞籍,他越想越糊涂了。
  他站在庞籍角度分析,想了大半天说道:“我想不出来。郑相公,你认为他会不会答应?”
  郑朗爽朗的大笑:“君实,我也不知道。不过多半会答应吧。”
  这件事办好了就是政绩,虔州私盐之乱困扰朝廷许多年,若庞籍不怕虱子。又想贪图政绩就会答应。若怕麻烦,就不会答应。俩人骑马随大军继续南下,司马光在西北也呆了几年时间,最大好处就是让他学会了骑马,大军匆匆南下,司马光也没觉得有多苦。渡过长江,来到鄂州,这里属于两湖路地界了。其实荆湖路东面一块还是不错的,岳州、鄂州、鼎州、江陵、潭州、澧州、复州,也算是宋朝有名的大州,但往南或者往西去,渐渐控制能力下降,形成以块代面,以点代面式的管理方式。直到完全羁縻而已,只是一个形式,甚至国中国。
  李肃之与范纯佑迎到鄂州,这是郑朗计划的第一步。
  郑朗论述各路情况,说江南西路胜过江南东路。不仅是地理环境因素,江东圩还没有开发成熟,还有一个原因,郑朗未说。那就是各朝各代对各种的影响。
  两浙路大治乃是钱氏做得不错,打下了好底子,加上宋朝重视内治,两浙富甲天下。陕西路则是历朝历代治理留下的影响。河北路本来是最好的,受安史之乱影响,宋朝虽重视,反而不及京东路。两淮路离京畿近,宋朝大力开发。江东原来南唐与北宋、后周对峙,影响不可估量,相反,江南西路成了南唐的大后方,因为北方所逼,南唐一度将都城迁往洪州,所以江南西路除了临近五岭的虔州一带,开发也十分成熟。故江东一直不如江西。
  两湖路湖北除了峡州地区外,东面较好,荆湖南路最苦逼,即便是潭州,西侧也受到梅山蛮的侵害。想要荆湖路好,一要平定各个对宋朝野心勃勃的生蛮部族,使他们投降归顺,纳于有效的管理,二必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