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割据型藩镇,河朔三镇同唐中央对抗,从地理位置上其进军路线主要有向西和向南两条,向西必须经过昭义镇来威胁长安;向南就直接威胁到东都洛阳,昭义镇处于成德、魏博两镇与东都洛阳之间,从成德、魏博进攻洛阳则必然会经过昭义镇。因此昭义镇在河朔三镇和唐中央之间形成了一道屏障,对防遏河朔三镇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从唐代宗至文宗时期,河朔三镇同唐中央之间发生过八次激烈的冲突,唐朝廷数次发动各镇对其进行讨伐,而昭义镇参与了其中的六次战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有两次,起次要作用的有两次,起了一定作用的有两次。
昭义镇起到主要作用的两次即德宗建中年间的唐中央和河朔三镇之间进行的讨伐田悦和平定朱滔的两次战争。德宗建中元年(780),李抱真升任检校工部尚书,兼潞州长史、昭义军节度支度营田、泽潞磁邢观察使。从建中元年至德宗贞元十年(794),李抱真任昭义节度使的近二十年间,唐中央和河朔三镇间数次发生激烈的冲突,而昭义军始终是唐朝廷所征发的对象。昭义镇对于遏制河朔叛镇的势力,维护唐中央政权利益起了很大的作用,成为唐德宗对抗河朔叛镇的一个重要棋子。而在和河朔三镇的关系中,昭义镇和其是处于对立的双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另一方面,昭义镇是忠于唐朝廷的中原型藩镇,河朔三镇对其的态度是抵…制和对立的。
德宗初年,各地藩镇势力仍然很强大,而为了维护唐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德宗开始进行削藩,藩镇则立图保持其势力,维持其世袭特权,这样藩镇同朝廷的矛盾围绕节帅的世袭问题迅速激化起来,达到非使用武力不可的地步,唐中央和藩镇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斗争,而这种斗争主要是在唐中央和河朔三镇之间进行,昭义镇在这一期间主要倾向于唐王朝,而且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昭义军的杰出表现,昭义镇成为德宗削藩、遏制河朔三镇的叛乱和巩固中央政权的有力工具。
德宗即位之后,就着手于进行削藩的各种准备,他任命宰相杨炎实行两税法,下令将财赋收入归于左藏统一管理,在政治上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德宗任命黜陟使到地方上“观风俗,问疾苦”,这对当时地方官吏优秀人才的选拔、政治的稳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当时经过唐朝廷的协调,唐朝和吐蕃、回纥等边疆民族的关系也有所缓和,这样从内政和外交方面在建中初年时唐王朝的实力都有所恢复,而同时唐中央和地方藩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下,数次出现了双方的激烈斗争。
而在德宗时唐中央和河朔三镇的战争中,昭义镇在讨伐田悦、平定朱滔的战争以及劝说恒冀节度王武俊归降中起到了主要作用。第一次即讨伐田悦的战争。德宗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之子李惟岳要求继承节钺,德宗坚决不允许,李惟岳起兵反唐。为维护世袭节度使特权,其它河朔藩镇对成德加以支援。在当时的形势下,河朔藩镇在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藩镇同朝廷的矛盾仍然处于主要矛盾的地位。而昭义镇因在代宗朝时曾屡次被河朔三镇侵犯,和三镇的矛盾较深,是唐中央所利用的对抗叛军的有力工具。昭义军成为当时河朔三镇叛乱初期,唐朝廷抵…制叛军的主要军力。
而后经过多年拉锯式战争,昭义军得到了锻炼,其中精锐脱颖而出,被选拔在一起,成为潞州牙军,称之为“后院将”。既然是骄兵强将,见到区区商贾队伍竟敢对他们做出防备姿态,自然大为忿怒。
李元审冷哼一声,朝后招呼一声,叫上本部人马准备跟他出发,然后朝冯霸道:“区区小事,某去去便回。冯霸,你安排扎营!”——
没有定时更新真不习惯,下午居然忘了,俺忏悔……
但是,俺又想起一件事还得提醒大伙儿:收藏和红票,可不能忘了哇!
卷一 十四太保 第017章 吾计售矣
李曜坐在马上,腰挎马刀,面沉如水。对面的人影火把越来越清晰,一员将领身着明光战甲,手提红缨长枪,正领着百余名披甲兵士逼近而来。
李曜微微偏头,眼角余光便可看见自家行商脚夫阵势略有所动,似乎有些惊疑。李曜可以猜到他们的心理,他们不明白为何会与潞州军队对峙,毕竟在他们看来,眼下的潞州明明是“自己人”呐!
有人说,现代军队比古代军人强,最根本的一点还不是武器装备,而是知道为何而战。眼下自家这些据说勇力不弱的行商脚夫们,差就差在不知道为何而战了——当然,他们根本没真正做要战斗的打算。
李曜不可能跟他们说:眼下这支潞州后院将很快就要不是咱们并帅麾下的军队了,他们会造反并杀掉潞帅投靠朱全忠——没有人信他,因为没有人相信他能未卜先知。
李曜嘴角露出一丝笑容。要不,就赌一把好了,先看看老子人品如何。
李元审越走越近,他的速度并不快,因为他知道,在对方可以看见自己的情况下,走得越慢,其实能造成的心理压力反而越大。
可是正当他走到离李曜一百二十步作于距离,已经可以清晰看见李曜长相时,他不过嘴唇微微一动,对面那英气逼人的年轻男子忽然面带笑容,高声叫道:“前方可是潞州军?不知潞帅李公可在营中,晚辈奉命,自晋阳来,拜见潞帅李公!”
李元审正欲高声喝问,忽然听得这一番说话,不禁一怔,到了嘴边的话又给吞了回去。他细细打量了李曜一眼,只见这少年英俊挺拔,身上所穿常服如云似锦,必是苏松“八蚕丝”所制,此刻正端坐马上,面露微笑,气度雅然高致,令人不觉自惭。
李元审心中忖道:“这少年不知是甚来头,竟然开口便问潞帅,莫非是潞帅故旧……之子?是了,他说从晋阳来,那想来必是家中与潞帅有旧,不过只怕多半是第一次出门,否则岂能一见我潞州兵便问潞帅的道理?潞帅乃是堂堂一镇节帅,焉能大半夜露宿荒郊野外!这少年在潞帅面前自称晚辈,只怕其父与潞帅交情匪浅,我却不要鲁莽,得罪了潞帅故旧,须知不是耍的。”
李元审心中定计,当下收了那副杀气腾腾的冷脸,挤出一丝笑容,高声问道:“某乃潞帅麾下牙将,壮武将军李元审是也!未知阁下是哪家小郎君,寻我家节帅作何道理?”
李曜笑着拱拱手:“原来是李壮武当面,在下李曜,字正阳,代北人。某在代北,亦常闻壮武大名,言将军麾下有‘后院将’,乃是潞州精锐,河北雄兵,今日一见,果然闻名不如见面……某此来,乃是奉并帅帅令,为潞帅送上五千柄镔铁马刀,以壮潞州兵威,不知壮武此来却为何事?”
李元审心中一震,继而狂喜:“镔铁马刀!镔铁!并帅竟然送了这样一笔至宝给潞州!”
所谓镔铁,其实是古代的一种钢,把表面磨光再用腐蚀剂处理,可见花纹,又称“宾铁”。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卷六说,镔铁有旋螺花、芝麻雪花;常用的腐蚀剂为金丝矾,又名黄矾(硫酸铁)。
镔铁原产波斯(今伊朗)、罽宾(今克什米尔)、印度等地,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据某些专家声称,此后中国也掌握了制炼镔铁的技术。因此元朝工部设镔铁局,明代新疆、山西都产镔铁。
古代中近东、南亚有花纹的钢器分为两大类:一种以印度乌茨(Wootz)钢为原料制成;一种以高碳钢和熟铁叠打而成。唐慧林《一切经音义》卷55所说镔铁“以诸铁和合”,当指后者。镔铁主要用来制作刀剑,所制镔铁剑极其锋利,有“吹毛透风”之誉。
然而事实是:“镔铁”并不仅仅指表面花纹钢,从开始就是作为一种从国外传进来的高质量钢铁制品存在的,用来制作的物品也是多种多样,显然很多东西不能像刀剑那么方便显现表面花纹来,后来甚至引申出很多意思,如“镔铁局”、“镔铁祠”等。各朝字典对“镔”字的释义中从未提及花纹特征也可见一斑。事实上,古人对“镔铁”的定义一直就在锋利、质量好等方面,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高碳工具钢,偶尔出现的花纹特征也会作为稀罕事物认真加以描述。所以“镔铁”并不是“大马士革钢”的同义词,但“大马士革钢”的内涵基本上可以包含于“镔铁”之中,“大马士革钢”更多时候是与刀剑等联系在一起的。
从后世所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