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5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九在内治河东,赵匡义也在内治整个国家。
    当然历史过于丑化他不好的一面,这时空可能还会丑化下去。无论那一夜的斧影,或者赵德芳兄弟的遭遇。以及赵匡义的虚伪,在这个时空他也休想留下好名声。
    然而若论内治。赵匡义做得是很好,实际这几年东府首相决事,根本就不及赵匡义一人的多。
    过了年,赵匡义从哀伤中走出来,他对度支副使谢泌说了一句:“朕爱惜金帛,宋公多言节流开源生财之道,非是朕与宋公爱钱也,而是为了宽民与赏赐。”
    让谢泌上陈郊祀赏给军士之数。
    这几年灾害连年,江淮两浙陕西多涝旱之灾。产生大量流民,朝廷不禁百姓流浪,可这么多流民聚集在一起,难免有些不法之举,赵匡义又让韩授、潘慎修等八人分路巡抚,招集流亡,使其安定,有冤狱者立即处理,有可以惠民者。许以便宜行事,不用奏报,当场就给朕办了。若是有官员不胜任,苛刻不抚百姓者。立即上报朝廷。
    当年的太平州南唐降官魏羽因为才能,渐渐走进赵匡义视野,他上书请求朝廷推行勘磨制度。
    谢泌又上书说磨勘之名。**训也。
    于是改磨勘京朝官院为审官院,幕职州县官院为考课院。
    有司上书。天下考课当以河东为第一。
    赵匡义看到宋九不辞劳苦,始终奋战在第一线。心中感动,称喟宋公,大家还不明白吗?
    既然北伐“失利”,也不算败得很惨,牺牲兵士数量不多,前线还赢得一些有利的局面,这就不能与岐沟关之战相比,那么也好召回来了。
    张观上书,说扬州民多缺食,请免残税。赵匡义惊讶地问:“去年已免贫民秋税,怎么有残税存在?”
    去年收成好,国家收入巨增,虽然河东花了不少钱,但本来就打算用国库与内库盈余支出的,可实际用度比赵匡义预想的要少,于是赵匡义罢贫下百姓秋税。
    张观无奈地说出一个真相:“细民多奸滑,或以佃户托名贫下,侥幸罢减,但真正贫民却有残欠。”
    他说得很含蓄,也就是各地豪强利用手中的关系,将产业寄于佃农贫困户等下,逃脱税务,张观不敢说豪强,那个麻烦会很多的,于是改称细民。这些豪强乃是征税大户,他们不交税,税务巨减,官员怎么办?于是只好继续征贫困百姓的税,不然亏空太大,不好向朝廷交待。
    也就是朝廷在惠贫民,到了下面贫民未惠及,却惠到各个大户身上。
    若是平庸皇帝一定会大怒,赵匡义只是再三叹息,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大半天后说道:“两税罢减,朕无所惜,若实惠及贫民,虽每年放却,朕也不恨也。今州县城郭之内,则兼并之家侵削贫民;田亩之间,则豪猾之吏隐漏租赋,虚上逃帐,此甚弊事。安得良吏为朕规制,使无惠奸,无敛贫,称朕之意乎?”
    “陛下仁爱也。”
    “河东那边如何?”
    “宋公威名赫赫,无细民敢胡为也。”
    “还是用人哪,为何天下仅有一九卿!”
    张观咽住了,大半天说道:“象宋公这样的名臣,千古也罕见,非明君不见此等良臣,有一个足矣了。”
    “这样吧,你替朕草诏,诸道知州通判限一个月内,如何平税赋,招辑流亡,惠恤孤穷,窒塞奸幸,以及民间未便之事,悉数写上,共为一状,上奏朝廷。如果他人他官有所见听,别上疏论,朝廷再委中书舍详定可否,若可采取,当议旌酬,若是苟务因循,必申惩责。”
    有司又上奏油衣帟幕有数万段破损不堪用,欲毁弃之,赵匡义令人煑浣,染以杂色,制旗帜数千面,以示宰相:“有人对朕说所谓节流,非是裁减官员无用兵士那么简单,真正节流之意,就是去掉不必要的浪费,数万段油衣,价几千缗钱,虽破损不抵原价,悉数毁之亦为可惜,朕令人制数千面大旗,最少也挽回一半损失。仅是此项,就足以让几十户人家衣食无忧。何至如此?”
    李昉心中诽谤不己,天下那么多事呢,谁有空管得那么细。还不将人累死啊,但只能说道:“陛下万机之外。圣智高远,事无大不上。咸出意表,天生五材,陛下兼而用之,物有万殊,陛下博而通之,虽在细微,无所遗弃,非是臣等可以比拟的。”
    这个马屁拍得好,赵匡义哈哈大笑。甚是自得。
    又有司调退材为官员之薪,赵匡义亲视,挑其中能用者择出,分赐宰相枢密三司,又对李昉说道:“此虽甚细碎,然山林之木,取之极费民力,仅是用来烧锅,亦可惜也。”
    李昉只好说道:“古人以竹头木屑皆可充用。正在于此,唯惭臣下不克尽副天心。”
    面对这样的皇帝,做为中书首相若才能稍逊一点,会很悲催。如此时的李昉……
    然而只要有本领的,马上就会得到重用。
    如京西转运副使虞部员外郎卢之翰与前书院子弟许州司户卫孝恭共同上书,以潩水时常泛滥成灾。侵许州民田,请自长葛县开河导潩水分流。合于惠民河。役成,潩水不再危害许州民田。百姓欢呼,立即加卢之翰为户部员外郎为陕西转运使,以卫孝恭迁为卢之翰原职。
    于是很多名臣陆续择出,这为未来宋真宗时咸平之治打下了基础。
    但缺点很多。
    只要敢说,敢做,若说得对,做得好,立即上位,因此许多官员没有才干,或者稍有才干,便浮躁起来。
    雍邱县尉武程上书,希望赵匡义减后宫嫔嫱。
    赵匡义呆在深宫,对外面情况不是很了解,这一上书还真以为民间说他后宫养宫嫔太多了,十分委屈地对宰相们说道:“程疏远小臣,不知道宫闱中事,内庭给使从黄门到嫔嫱一共不过三百人,皆有掌执不可去者。你们应当知道。朕以济世为心,视妻妾似脱屣,恨不能离世绝俗,追踪羡门、王乔,必不学秦皇汉武,作离宫别馆,取良家子以充其中,贻万代讥议。”
    李昉同样哭笑不得,说道:“陛下俭仆,中外所知,臣等家人蒙承皇后召见,备见宫闱简约,程微贱,动辄狂言,宜黜削以惩妄言。”
    赵匡义道:“朕说过不以言而罪人,但念程不知尔,怪罪。”
    不以言而罪人,那就果断放大炮吧。
    宋九离开枢密院,西府剩下王显,张逊,寇温。
    实际离开西府时,宋九隐隐感到有些儿不大好,然而在后世寇准名气太大了。自己又指导了很长一段时间,相信应当没事吧,于是没有再多想,便离开京城。
    但问题就来了。
    宋九在,以宋九为首。
    宋九不在,那么就以王显为首。
    以前宋九在,王显纯是打酱油的,况且还有一个张齐贤辅助,如今宋九走了,张齐贤去了东府。难道王显再将事务交给才三十出头的小寇吗?
    于是硬着头皮处理事务。
    本来他才能不行,又打了那么多年游手好闲的酱油,怎能处理好事务?
    若是宋九在,我是枢密副使了,上司没有做好,那就委婉的辅助吧,这样大家你好我好。
    然而寇准就不行了。
    宋九在,他深受宋九之恩,都敢抢权利抢着做事,况且是王显。
    于是天天大嘴巴乱喷,喷得王显十分难受,怎么着,俺还是你上司呢。
    两人先是在西府吵,吵来吵去吵到赵匡义哪里。
    寇准索性挑明了说,你是西府首相,但没有才能,尸位素餐,何德何能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十年时间!
    真相是不是如此呢?
    能说王显没有能力,有能力,他领兵作战那是一流名将,然而到了西府处理军中大政就不行了。是人才,没有用对地方。但在西府有没有作用?有,宋九在他是很好的挡箭牌,因为西府权利被宋九得到加强,王显是赵匡义府上的人,有他在,赵匡义永远就会对西府放心。而且王显也自觉,从来不与谁去争功劳。
    就象张宏与温仲舒,若是让宋九选择,宁肯愿张宏留下,也不愿留一个温仲舒。他们才能差了,但省事儿,大不了自己多担待一份。象温仲舒噬恩人,宋九能不能提防?
    宋九下去,暂时赵匡义也未想通这个关节。两人论理,是王显的错。于是赵匡义责怪王显,王显不服气啊。俺凭什么让一个毛头小子,又是下司天天训话,于是百般狡辨,赵匡义无辄了,王同志,你下去吧。
    寇准赶走了王显,然后回顾,不行啊,还有一个人呆在俺上头呢。
    张逊。
    他也算是半个晋王府旧人。能力比王显稍强一点,当然,肯定不及寇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