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主三国-第3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知道还有蝗灾的,只不过时间、地域都不甚具体;加上田润还要打仗,因而田润也会贮存。

    粮食有盈余,贮存一部分,出售一部分,这是很正常的。看上去,似乎农民的生活好转了。事实上,也的确好转了。至于可以说,已经超越了“饱”字了。但是,这并不是田润的目标。田润希望农民的生活能够一直好上去。

    ……

    于是就需要继续前瞻。而继续前瞻,问题就出来了。粮食有盈余。贮存一部分,没有问题。问题出现在售卖的环节。

    如果仅仅是一户农民有余粮出售;其他人欠收,口粮都不够,那他出售的余粮很快就会被别人卖走。欠收的、口粮不够的人越多,余粮就越好卖。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不是一户农民有余粮出售,而是户户有余粮出售。大家都把余粮拿来出售,又卖给谁呢?

    肯定是不能卖给农民了。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八成以上的人口,就算是排除在外了。那些余粮,就只能卖给非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是一种准确的提法。但如果这样提,分析起来就复杂了。所以,我们用城镇人口,取代非农业人口的提法。

    假定上一年,也就是去年,供需平衡。农民出售的余粮总额与城镇人口购买的粮食总额相当。到了今年,粮食增产了,余粮更多了,出售的余粮总额大幅度增长了。而城镇人口购买的粮食会不会增长这么多呢?

    很明显,不会。田润领地内,城镇也在发展,人口也在增加。但那个增加的速度,无论如何是赶不上粮食增产的速度的。没办法,农民太多了。

    于是就供大于求了。粮食价格直线下滑。去年一斤粮换一斤盐,今年十斤粮也换不回一斤盐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

    ……

    这个时候,有一个办法可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那就是把农民的余粮卖到远处去。对于田润来说,远处,也就领地以外。

    卖到领地外,而不是送到领地外。卖出去,必然就涉及到换回来。老实说,田润根本就想不出能够换回来什么,再加上领地以外的货币与领地内不同。一时之间,田润并不想与领地外进行和平贸易。

    说到这儿,不得不说两句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就是货币。其实。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读者“幽兰黛尔”提出,田润应该发行纸币。这个建议,跟田润的想法不谋而合。但发行纸币,首先遇到的,便是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关于这种“纸”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的。随后就是东汉元兴元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田润这儿,有纸。但数量少,成本高,质地粗糙。没有一点“货币”的样子。

    其实遇到的,是印刷术。这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同志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

    田润不懂造纸术。对于印刷术,学过一篇课文,是关于毕生的活字印刷的。因而,田润就仅仅了解一些活字印刷的原理。那篇课文,着重介绍的原理,在于“活字”而不在于印刷。对于最基本的印刷,田润一无所知。

    假如就将手边能够得到的纸当为货币,纸质差,就算是克服了。上面不印点图案是不可能的。最好是印上自己的头像。若仅仅是这样,通过盖章的方式也是可以办到的。但是,那货币可不是墙上挂着的图画,那是需要在千万人手中流转的。

    现代纸币的特性,大家应该很清楚。将纸币丢入水中,上面的图案是不会变化的。经过千万人的搓揉,图案也是不变的。

    田润这时只有墨汁和印泥,弄个图案,行;保持图案不变,就不行了。如何强行做成纸币,那样的纸币,在带着汗水的湿手搓揉之后,粗糙的纸上必然会变得一片模糊。到时候,又如何来鉴别纸币的真伪呢?

    ……

    纸币就算了。田润领地还是使用原来的铜钱。这个时候的铜钱,叫做五铢钱。是灵帝中平三年所铸,叫做四出五铢,背面有四道斜文由穿孔的四角直达外廓,亦称“角钱”。田润并没有想过要自己铸钱。只是在自己的领地范围禁止民间铸钱。

    东汉币制承袭秦制。但五铢钱虽称半两,而实际重量则有所不足。四出五铢,说的就是新币就只有四钱。

    哪知,献帝初平初年,董卓控制朝政之后,因为朝政吃紧,就把民间的铜货、铜钟等铜制品都熔掉拿来铸钱。长安原来收藏着秦始皇收集天下兵器铸造的十二个铜人,也被董卓熔了。

    董卓大量造币,投入市场,本来就会引发通货膨胀,本来就是非常恶劣的事情。但事不止此。董卓发行的新币,根本就没有四出。直接铸成了一钱的小钱。

    当时,在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董姓代表说,小钱的铸币方案规划缜密,充分体现了董相国的良苦用心。减轻铸币重量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不但方便携带,还能节约不可再生资源。而当时投了弃权票的司马王允则指出,新币分量太轻,不利于抑制当前的通货膨胀。

    据不可靠小道消息说,在小钱铸币方案最初刚刚提出的时候,董卓曾经前瞻性地提出要使用纸币代替五铢钱,但遭到李儒、周毖等亲信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纸币造价成本太高,超出原有的预算。另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图案不能固定。当时纸币上面的图案确定采用董卓的头像。他们提出,那头像经过带着汗水的湿手搓揉之后,必须会模糊。不利于维护董卓相国的伟大形象。董卓听到最后这条理由,这才息了发行纸币的念头。

第二卷 第308章 发展副业

    第308章 发展副业

    粮食不能卖到领地之外。那就只能内部消化了。前面在贮存的时候说过,田润知道还有蝗灾,只不过时间、地域不甚具体;加上田润还要打仗,因而田润会大量贮存粮食。

    田润的这种贮存,始终说来,都只是一时之策,不可能无止境的增大贮存量。就长期来看,粮贱伤农,还得让农民伤一伤。农民受了伤,才有利于农民转产,或种植经济作物,或转行从事畜牧业等等。这才是农民生活可持续提高的良策。

    于是,前几年,田润就真实地做了收购粮食的事情。也就是在税收之外,另外收购。但田润收购的价格,一年比一年略低。田润这样做,并不是与农民夺财。就是既要让农民受伤,又不能让农民所受的伤太重。

    这里,有一个区域经济的问题。如果不提前处理,待恶化之后再处理,就更会加吃力了。这里说的“区域经济”中的“区域”。主要指并州山谷、幽州苦寒之地。但如果真要按实际情况来说,就麻烦了。因而,区域问题,就简化为高山地区与平原地区。

    ……

    不言而喻,平原地区的粮食单产高于高山地区。当平原地区出现粮贱伤农现象的时候,高山地区还没有出现。是否将平原地区的粮贱伤农现象往高山地区转嫁,又是一个问题?

    通常读者会认为,如果转嫁了,就相当于伤及无辜。好吧。我们先假定为不转嫁吧。不转嫁,会发生怎样的事呢?不转嫁,并不等于说高山地区就不会发生粮贱伤农的现象;而是说,高山地区发生粮贱伤农现象的时间会延后几年。延后几年之后,高山地区的粮食单产也同样会在到粮贱伤农的程度。这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无法绕过去的障碍。

    这下知道了,不转嫁的后果,给高山地区带去的好处是,把粮贱伤农现象的时间延后几年。坏处有没有呢?

    有。坏处就是,在延后的几年之内,继续提高了高山地区的粮食产量。

    说不定有些读者会不理解。粮食产量提高了,居然是坏事。前面就整出来一个“粮贱伤农”,这一次,又整出个什么来?

    平原地区粮食单产高于高山地区,并不是因为平原地区的农民更加勤奋。在宏观经济的角度下,个体农民的劳动技能被平均化了。平原地区和高山地区的农民,其劳动技术和劳动态度都被视作一样了。

    于是,粮食单产的差异,就来自于地域的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