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闺记事-第3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笑容便在脸上荡开。
  今日的顾瑾之,很好说话。
  他告诉太后,他已经好了之后,太后喜极而泣。
  他们看似设计了一个蹩脚的借口,来应付皇帝,却都心知肚明会有什么结果。
  生活有时候叫人感觉荒诞无稽:对方是你的母亲、你的弟弟,不肯于你诚实相对,能如何;对方是你的儿子、你的兄长,你需要对他卑躬屈膝、事事小心翼翼,又能如何?
  朱仲钧是想直接告诉皇帝的。
  太后却觉得,先遮一遮为好。
  跟皇帝相处,哪怕是身为皇帝母亲的太后娘娘,也不敢心怀半点不尊重。
  朱仲钧曾经生活在新时代,他虽然不是总书记,地位却也不低。
  他有地位,哪怕是总书记,也不敢随便就想夺走他心爱的东西。
  如今,他虽然贵为王爷,却是个傻子。随便一个借口,他的女人、他的封地可能就要易主。
  他必须抓住这次的机会,让自己好起来。
 

第301节进宫

  皇帝已经五天没有离开太和殿。
  居庸关地龙翻身,灾情的奏章不断送上来。
  皇帝和内阁的几位阁老昼夜不歇,批阅奏章,处理政务,遣派钦差,调遣军队预防,下赈灾银粮等。
  直到了第六日清晨,才算忙出了些许头绪。
  居庸关的守军,不仅仅是京城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作为大同守军的后应。
  如今居庸关损失了一半的兵力,假如鞑靼人攻打大同,大同会吃紧。
  皇帝既怕居庸关的难民叛乱,又怕鞑靼人趁火打击,入侵大同。
  忙了五六天,局势控制终于有了布置。
  第六日天明,皇帝把众位内阁都放回去休息。
  他们跟皇帝一样,这五日来,都是困极了坐在椅子上小憩片刻,没好好吃饭睡觉。
  人不是铁打的。
  皇帝需要休息,大臣同样。
  走出太和殿,正逢日出。
  朝云千里,锦霞满天,一段霓彩悬挂在宫殿的飞檐上。
  皇帝累得紧,走路也慢。
  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去坤宁宫给太后请安了。
  太监刘术跟在皇帝身边,问皇帝:“陛下,玉辇已经备好,您乘坐过去吧。”
  皇帝轻轻摆手。
  已经是六月初。
  天气暖和,空气里有丝丝甜味徜徉。
  这里离御花园远,花香不可能飘过来。
  皇帝知道是自己的错觉,他对刘术道:“居庸关的将士死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朕不过是走几步路,怎么就累了?”
  他愣是苦民之所苦,徒步进了禁宫,走到了坤宁宫。
  太后正在诵经,替居庸关的亡魂超度。
  这些日子以来,太后也没怎么休息过。早起先诵经,再准备用膳。
  此刻她刚刚诵经完毕。
  看到皇帝进来,太后忙起身,迎了他。
  “陛下累极了,就不用专门过来。”太后心疼道。“里头有哀家。不会有事的。”
  皇帝露出一个疲惫的笑容:“好几日没有来看母后了。朕再怎么忙,也不敢不孝,否则何以治天下?”
  他因为好几日没睡,脑子转不动了。说话也是慢慢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说。
  太后无奈笑了笑。
  “哀家尚未用早膳。皇上用过了吗?”太后问他。
  皇帝摇摇头。
  太后吩咐人端了早膳来。
  这几日,内宫的早膳都是一碗米粥,一个粗糙的窝头。一点小菜。
  御膳房的听说皇帝在坤宁宫,另外给皇帝拿了两个白面馍馍。
  皇帝愣住了。
  太后解释道:“这次的天灾,居庸关死伤无数。百姓家园被毁,生离死别,内宫不事生产,不能哺育百姓,唯有节省些。陛下要是吃不惯,回头去太和殿,叫人重新做……”
  皇帝眼角有点湿。
  “朕岂会吃不惯?”皇帝感动道,“只是苦了母后。都是朕治理天下,德行有亏,上苍惩罚朕,让朕的子民遭受如此磨难。也让母后跟着受苦。朕于家不孝,于国不仁,朕愧对苍生,愧对母后,愧对祖宗。”
  他吃不下,放了碗箸,深深叹了口气。
  太后把筷子塞到了他手里:“皇上不吃,哪有力气处理政务?天灾**,哪里是皇上能预料的?”
  皇帝只得重新端了米粥,安静喝起来。
  这个世上,他只能和自己的母亲说几句心里话。
  母子俩用了早膳,宫人端了水漱口。
  而后,又给太后和皇帝上了茶。
  “这次地龙翻身,朝臣们怎么说,定了何日祭天?”太后问皇帝。
  地震后,皇帝第一次进内宫。
  朝政的事,太后也是偶然打听了些,不知道是否属实。
  皇帝却先叹气。
  “周幽王昏庸无能,二年的时候,天降警示;汉成帝父子不伦,**内宫,引得上苍震怒;隋文帝废太子勇,立晋王广为太子,册封那月,地震山崩,乃是储君所托非人。
  朝臣就是拿这些话来说朕。朕既不是那不理朝政、专宠美人的周幽王,更不是那**无德的汉成帝,他们就拿朕比作隋文帝,说这次地龙翻身,乃是朕有长子,却不将江山所托,常年不立储君,至天下安危不顾,才引得上苍如此震怒。”皇帝道。
  太后脸色变了变。
  “这是谭家的阴谋诡计。”太后道,“朝中的大臣,一半都是谭家的门生。他们一直上书劝皇上早立太子。如今有了这么好的机会,岂会放过?”
  皇帝何尝不知道?
  只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反驳了。
  要是二皇子还在,他尚能挡出一招半式。
  如今,只能顺应朝臣之意了。
  “母后,定了六月十八祭天祭祖。而后,就要立太子、立后了。”皇帝道,“再也等不得。兴许这次天灾,真的是惩罚朕不顾父子人伦,迟迟不立大皇子为太子吧。”
  太后也不知道这次地龙翻身是预告什么。
  她没有反驳皇帝的这种猜测。
  “仁寿宫快要盖好了。”太后道,“等仁寿宫盖好,哀家就搬过去,给皇后腾出坤宁宫。皇上,还是要立张氏为后吗?”
  早年谭家就吵闹着要立后。
  当时,皇帝和太后都想立张淑妃。
  “从前觉得张氏温婉贤良。如今看她,只知道明哲保身,跟在谭氏身后胡作非为。她这种人,不得意时伏低做小,一旦得势就会党同伐异。朕见过太多这样的人。况且,二皇子的死,张氏也逃脱不掉嫌疑。”皇帝越说。声音越发狠戾。
  二皇子的死,他没有深究。
  是谁害死了二皇子,对于皇帝而言很重要,可他不会揪出来。
  他只需要制造证据,制造是谭贵妃害死了二皇子的证据。
  大皇子册封太子的那天,就是谭贵妃谋害二皇子事发之日。
  二皇子死了,总得有个人陪葬。
  至于真正的凶手,皇帝会慢慢查访,慢慢折磨她。
  “哀家从前觉得张氏不错。”太后有点失望道,“这两年。宫里风声鹤唳。她表现的确差强人意,她就是谭氏的应声虫,帮着谭氏为非作歹以求自保。她明明可以置身之外,却偏偏怕旁人不敬重她。非要闹出点事来彰显彰显。她要是得势。这宫里得罪过她的。谁也跑不了。
  哀家冷眼看了几年,在这宫里,敢和谭氏呛声的。只有顾氏和苏氏。
  顾氏是一味的愚强,不分大事小事,全随心意。苏氏呢,则是大事寸步不让,小事半点不争。果然是日久见人心,哀家觉得苏氏不错。她生了二公主,和张氏的功劳一样。况且她没有亲兄弟……。”
  没有亲兄弟,娘家就好掌控。
  太后口中的苏氏,就是二公主的生母苏嫔,建宁侯府的大小姐。
  建宁侯不在朝为官,没有儿子。
  这样的后族,很不错。
  苏嫔为人有可圈可点,比张氏更有良心,又比顾氏更聪明。
  皇帝却没有接话。
  这些年,他的心都放在朝政上,一个月进后宫不过两三次。
  苏嫔那里,他只去过一次。
  她长什么样子,皇帝都模糊了。
  他在女色上,唯一留心过的,只有顾瑾之。偏偏顾瑾之又赐给了庐阳王。想到这里,一阵莫名的烦躁怒火涌上皇帝的心头。
  “母后,朕不喜欢苏嫔。”皇帝突然道。
  这话,让太后愣了愣。
  皇帝从小就懂事。
  身为皇帝,他应该知道,选皇后,是选人品、功劳和后族,跟他喜欢和不喜欢没关系。
  怎么他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来?
  太后心里悸了下,有种不好的预感就浮上心头。
  “世人都说,朕坐拥天下,就该三宫六院。可是母后,您瞧瞧这宫里,乌烟瘴气。她们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