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车上,惹得宁琳琅一顿抱怨,直说不应该把她一个女孩子扔在路边,玩意遇到打劫的怎么办。
张辰笑道:“这里是京城,天子脚下,哪来那么多打劫的,你以为是在欧洲呢,中国的社会治安还是很好的。”但是说归说,还是认真的给宁琳琅道了歉。
找到了可以吸收灵气的地方,张辰也就不再往前开了,把驾驶位让给宁琳琅,两人就往回走。
路上应宁琳琅的要求,给她讲解了张百川师兄弟五人的关系和一些事情。宁琳琅这才了解到,张辰在董老师兄弟心中的分量。也明白为什么张辰不让她叫师兄,对于张辰的身世和遭遇也很同情,调皮的笑着说;“既然你不允许我叫你师兄,那同样,你叫我师妹也别想要我答应,你就叫我琳琅好了。”
张辰看着宁琳琅,笑了笑算是回答,心想:这女孩儿还真是善良啊,而且还善解人意,知道他不愿叫她师妹,就先开口说是自己的要求,好像是在报复他,实则是在给他关心。要不是怕被伤害,这小师妹还真是不错的恋爱对象。张辰心存感激,但也没有多说什么,这种事说开了就没意思了。
古玩行的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想淘宝那就得去潘家园,的确也是,潘家园光是商户就数以千计,更别说加上那些散户了。琉璃厂那边搞得像是专卖店一样,大多是槐荫山房、荣宝斋这类的大号古玩商家,东西到是真,就是贵。当然也有喜欢收藏的直接去荣宝斋买的,但多数都是送人来的,真正想着捡漏的人,没人会去那边。看着真东西花钱买了,和买流水线的三包产品没什么区别,淘宝捡漏的那点味道就没了。
潘家园原来不叫潘家园,而是叫做潘家窑。早年间一位来自山东济宁姓潘的在护城河东开了砖窑,因为个人会经营买卖越做越大,渐渐的在潘家砖窑附近就形成了一个村落,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里已经演变为一大片居民区,而“窑”字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旧时的“窑子”,所以就改了叫做潘家园。
潘家园自一九九二年开业以来,经营状况一路攀升,等今年十月份工艺大棚也开了,潘家园差不多就能够在古玩市场里排上老大的位置了,那时候的潘家园会更加热闹。
张辰和宁琳琅跟着董老挨着熙熙攘攘的人前行,人群中也会有一些高鼻子,蓝眼睛,身材高大的老外。
要说这些老外也懂收藏,那纯粹是胡扯,他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感受中国特色的,来欣赏一下流传到今天的中国古文化。
当然,看到喜欢的东西他们也会出手,每个小摊贩或者商户都有一些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东西,都是一些现代仿品,多数是流水线工艺的,做工也算精美,而且也不会卖的太离谱,算是中外文化的交流吧。
第九章 黄锡
这不,张辰旁边的这位,看起来应该是意大利人的哥们儿,就抱着一只仿康熙年的瓷瓶,一边走一边和他的女伴说着什么,那意思大概就是说:瞧见没,哥们儿手里这玩意儿可是中国的古董,等咱们回去之后啊,我得把那哥几个都叫来,让他们也开开眼,长长见识,全是些没见过世面的井底之蛙。
还说什么,他的几个哥们儿都说东方不好,很穷很乱,到处都是犯罪,这不是胡扯吗,我来中国有一个星期了,这里的虽然比不上米兰的繁华和时尚,但是绝对称得上大都市了,这里的治安很不错,比美国强多了,这里的人们也很善良,很好客,见面都和他打招呼。尤其是东方的女性,都是很美丽的……
说到这句的时候,这哥们猛的就停下不说了,咧着嘴呲着牙,估计是把女伴说怒了,老娘还在你身边呢,你就说东方的女性漂亮,要是我不在,你还要怎么地啊?不行,差不多就得回去了,要不他真喜欢上东方的女孩子就不好办了。
张辰笑了一笑,接着在各个摊子上扫描着。
宁琳琅是第一次来潘家园,以前他在英国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规模的市场,也没有见过如此多的古玩物件,感觉眼睛都快用不过来了。
虽然这些摊子上摆着的东西都是以赝品仿品为主,但是能够见到这么多的赝品仿品,那也是她以前不敢想的。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以前所知道的,都是由外公给她讲述的,光是听听已经觉得很厉害了,这下见到真实的场面,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让她觉得外公所讲的,也不过是把这景象描述了三分之一罢了。
看了有二三十分钟了,就没见着什么真正的好玩意儿,宁琳琅心里不禁有些着急了。可董老也不说话,就那么在前面走着,宁琳琅就小声的问张辰:“你确定这里有真正的好东西吗?我看这里全部都是赝品啊。”
张辰呵呵一笑,说道:“别着急,这里有几千家买卖,咱么这才看到哪儿啊,只要细心的找总能找到好东西的。你看那边那俩老外在的摊子,边上的那个青花盘子,那就是开门到清的老物件,只不过有点破损罢了。”
宁琳琅顺着张辰指的方向看去,那边的确是有两个老外蹲在一个摊子前面在讨价还价,边上也的确有一只青花瓷盘。只是这离着有七八米远呢,张辰就能确定来那是清朝的东西,这得是什么眼力啊?
当下就走到那摊子跟前,拿起那青花瓷盘,仔细的看了看,果然是清光绪年间的民窑。确定之后,转头看了一眼张辰,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一丝不解。放下盘子后,一边往前走一边又问张辰:“离那么远你都能看出来吗,你是怎么做到的?”
张辰笑着说:“其实这不算什么的,每一个时代的东西都会有它自己的特征,这个是很容易分辨的。只是要断代就不太容易了,你以前在国外,没有这样的机会,其实你只要多看看,真的假的都看,时间长了看多了,你也一样能做到的……”
张辰一边给宁琳琅说着,眼睛还不停的在在两边的摊子上游走,当走到一个杂项摊子的时候,张辰猛然停下脚步,叫了一声师伯。
董老听见张辰叫他,扭头看见张辰已经蹲在那个摊子前,宁琳琅也在旁边蹲着,正在看一把锡壶。董老走到摊子前,看了那锡壶一眼,又看了看张辰,眼中滑过一丝赞许,也不说话,就看着张辰二人。
张辰已经用意念力探测过了,这个摊位上有三把同一时代的锡壶,而且是岁寒三友三把一套的,壶身上盖着由浅到深六层绿色的光芒,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东西啊,再把意念力穿透壶身,壶嘴内壁上还有一些字,写的是大明万历十八年,黄裳制。
张辰拿着锡壶看了又看,放下之后又拿起另外一把,宁琳琅拿起张辰放下的那把看了看,放下后问张辰:“你认识这东西?”
张辰没抬头回了一句:“不认识,就是觉得好玩。”
宁琳琅已经看出这应该是明代的东西,才问张辰的,可张辰却说他看不出来,宁琳琅这就有点转不过弯来了。明明看的那么仔细,还说看不出来,哄我吗?
正要开口说什么,张辰已经先问那摊主了,“老板,这锡壶什么价钱啊?”
摊主见张辰像是喜欢这玩意儿,有看他年轻,就胡说道:“兄弟,你好眼力啊,这可是好东西,乾隆皇帝用过的,你要是喜欢,我就给你个实心价,两万吧。这乾隆皇帝啊,他……”
摊主这就要给张辰侃啊,这东西的价值到是远远超过两万了,可这玩意儿它绝对不是乾隆用过的,看来这摊主也是不认识这宝贝。张辰伸出手摆了摆,说道:“打住啊,还乾隆用过的,你怎么不说是李世民用过的呢,那样更值钱。那两只也是乾隆用过的吗?”张辰说着指了指另外两把和这把器形差不多的锡壶。
摊主见张辰不好糊弄,嘿嘿一笑接着道:“兄弟你识货啊,实话和你说罢,这是朋友交给我代卖的,拢共就这三把,说是他爷爷留下来的,我看着也像是个老物件,就摆出来了。卖了卖不了,总算是尽心了。你要是看着好就说个价,差不多拿走就是了。”
反正张辰是不信他的鬼话,抬头看了摊主一眼,用右手食指敲了敲其中的一把锡壶,说道:“我也就是看着这是锡壶,这锡对人体他有好处,我才问问你价钱,这玩意儿撑死了也就是清末民初的货色,一共两千吧,多了我还不如去买新的呢。”
摊主这三把锡壶还真是帮朋友代卖的,但不是朋友的爷爷传下来的,而是他那朋友前段时间从门头沟一户人家收来的,那户人家又是当年扒地主家房子抢来的,转了这几圈没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