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弩”型自行火炮是印度陆军在缺乏支援火力下的临时产品,印度陆军拆除了原有“胜利者”型主战坦克上的炮塔,加装了安装拥有半敞开式的简易装甲防盾的1门130毫米M…46式加农炮而组成。由于其武器系统的方向射界有限,最大射程只有27公里,所以仅在生产了100辆左右便停产了。
但鉴于着中印两国陆军地面战中印度所装备的俄制坦克的糟糕表现,迫切需要大威力反坦克火炮以压制中国陆军坦克优势,印度陆军开始重新评估将“石弩”型自行火炮作为反坦克支援火力的可能。这种出自战时无奈之举的产品,类似于二战中苏联红军应急生产的SU…152型反坦克自行火炮。利用大口径加农炮在平射状态的巨大初速和高能爆炸弹药开摧毁敌方的装甲目标。
虽然这种自行火炮有着强大的火力,但是糟糕的火控系统和稳定性,使得这些自行火炮仅在阵地防御状态下具有一定的优势。一旦脱离的阵地,其脆弱的装甲和缓慢的装填速度,使其在现代化的主战坦克面前几乎不堪一击。不过首次在哈夫洛克岛海滩的防御作战中,1个连的“石弩”型自行火炮还是意外的摧毁了6辆中国陆军的96式主战坦克。这一意外的小小胜利令使得印度陆军大受刺激。也为印度陆军装备研制此后一系列错误的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除了滩头的阵地攻坚之外,在各岛的陡峭海岸线上、岛内的丘陵地带惨烈的搏杀也在同时进行。与海岸登陆的血战相比,中国—东盟联合舰队的各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的垂直登陆部队的进展同样也并不轻松。
中国—东盟联合舰队在战斗中一次性投入用于垂直登陆的武装直升机群远超印度守备部队的预料。印度要塞司令部最初的防御构想中,认为中国…东盟联军能投入的垂直登陆机群不会超出3个营级规模的攻击机群。虽然中国人拥有足够的武装直升飞机,但有限的起飞平台将限制这些部队的攻击效率。
但显然印度海军准将拉维。
萨蒂亚忽略了临时征用起来民用船只,在两栖垂直登陆作战中的巨大作用。与海军舰艇相比商船不但运载量大、航程远、运费低,而且对外界条件如航线、天气等要求低,因而具用很强的军用潜力。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证明,有一支在和平时期准备充分的民船队伍,战时能有效的担负起海上补给、维修、反潜,甚至防空等任务,使海军的作战能力成倍提高。
自二战以来,商船在现代海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便利用商业集装箱运输船临时改装成简易航母:“大西洋堤道”号和“大西洋运送者”号。虽然在战争中“大西洋运送者”号被阿根廷空军击沉,但其在战争为仅有2艘轻型航空母舰的英国远征军提供了足够的空中支援。而为了应对昔日的台海危机,中国政府也同样保持这一支规模庞大的“战时海军”。
为了应对本次“冰山再现”作战,中国政府临时征用了超过200艘以上的中国、东盟各国民用船只参战。这些民用船只在中国本土各港口经过简单改装之后。便成为各司其职的海军舰艇。轻型运输船、拖网渔船被改装成为电子侦察船、登陆舰艇。则大型集装箱货轮、油船和滚装船则被改装成为火力支援舰艇和成有直通甲板和机库的简易空母。
这些商船的战时改装遵循一条基本准则,即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船舶的设备,尽量节省改装时间和费用:改装过程尽量不借助船坞,不破坏船体的主结构,液舱容量应尽可能的增加,以用于油料和压载水只之用,采用标准件以适用于安装其他船厂的的产品。所以仅在10天之内,这些民用商船的改装过程就基本得以完成。其中作为直升机起飞平台的大型商船有12艘之多,有些甚至加上滑跃甲板以作为歼…13H型垂直/短距起落战机的海上平台。
第四十一章:并肩浴血(一)
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场的三维立体化趋势早已将空降作战广泛的运用于广袤战场之上,但是对于背水攻坚的岛屿登陆战而言,轻装的机降伞兵部队往往会成为飘舞在空中的靶子。纵横欧陆的纳粹德国“绿色恶魔”在克里特岛“折翼”的悲壮令各国对垂直登陆的成功可能一度持怀疑的态度。
随着直升机、斜旋翼飞机、地效翼船等登陆工具的发展,特别是直升机的应用,使传统的登陆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在总结辽阔的太平洋上无数士兵的鲜血所凝结而成的两栖作战经验之后,在美国军事力量的核心—五角大楼第一次提出了登陆作战的全新理念—“垂直包围”。它要求登陆兵从登陆舰甲板登上直升机,飞越敌方防御阵地,
在其后降落并投入战斗。这样无疑可以避开敌方设防严密的滩头反登陆防御正面,极大的加快登陆速度。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将直升机群用于登陆作战的,是1956年11月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为了干涉以埃及军队中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英法联军使用24架直升机往返4次,在塞得和富阿港迅速机降了一个营的兵力450余人,成功地配合了登陆部队夺取港口和登陆场的行动。最终策应了以色列军队在西奈半岛的地面战,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
这种方式一经显示,立即引起世界各国军队的重视,并称之为登陆作战方式的一次革命。这种方式的使用使世界海岸地带中适合登陆的海岸地带由17%提高到70%。直升机群在登陆作战中的投入,使原来能作为抗登陆有效屏障的雷场和炮兵阵地、滩头障碍、江河和湖沼,都失去或大大降低了原有的作用。
军事学家们纷纷预言,随着直升机质量、数量和品种的不断提高和增加,可能取代一些传统的水面登陆工具而成为主要的登陆工具。在未来登陆作战中,将集中使用大量的集群直升飞机,采取“蛙跳战术”,实施超越登陆和超越进攻。美军更提出了“超地平线”的全新登陆作战的设想,即在登陆作战中重点要增大垂直登陆兵力比例。以美国海军陆战队一个远征军(约5万人)为例,首波突击上陆部队的8000人中,其中三分之二的兵力应搭乘直升机登陆,仅有三分之一的兵力乘坐水面登陆舟艇进行平面登陆。
中国—东盟联军当然没有美国人那样的财大气粗,在对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登陆作战中,尽管中国—东盟各国军队都不遗余力的调集各种型号的直升战机以增强各两栖登陆攻击集群的垂直登陆,不过在各登陆部队的比例上,也仅有三分之一的部队得以搭乘直升机进行突击。
不过于在垂直登陆领域缺乏实践的东盟军队相比,为了应对昔日无比复杂的台海战场,中国军队早已对大规模的投入武装直升机群进行垂直登陆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和实践。在介入印尼内战的泗水突击作战中,中国陆军航空突击第171师—“捕蛇者”正是从加里曼岛南部的前进基地出发,实施了一次成功的武装直升机群跨海奔袭。
而在对中安达曼群岛和南安达曼群岛的攻坚战中,由中国—东盟联合舰队所属的各型两栖登陆舰艇和由征用商船改装而成的“简易直升机空母”上起飞的200架各型直升机各组成了3个团级规模的垂直登陆集群越过印度军队各岛的防御正面,在其侧后实施大规模机降。
实际上印度军方群岛要塞防御司令部对中国—东盟方面可能实施的垂直登陆事先也作了充分的准备。战前印度陆军就对岛内适宜实施直升机机降的平原、丘陵、机场地带进行了重点的布防。印度海军准将拉维。
萨蒂亚相信由小口径高炮、高射机枪、单兵肩射防空导弹组成的火力网足以摧毁任何来自低空的突击力量,即将是在一些部队难以展开的沼泽、森林和峡谷地带,印度军队也不惜成本的布设了大量俄制“旋律—20”型反直升机地雷。
经过电子沙盘的推演,拉维。
萨蒂亚认定这样绵密的对空防御体系足以抗击中国军队3~4个营级规模的垂直登陆。中国人寄于厚望的直升机群将会成为一堆堆在登陆场内燃烧着的废铁。
中印两军在垂直登陆地域的第一场搏杀发生在中安达曼群岛的伐木中心—长岛的林场内。显然中国登陆部队早已通过空中侦察破悉了印度军队在平原地带的反登陆陷阱。10架俄制米—171“河马”型军用运输直升机,在3个由4架直…9G型武装直升机组成的对地压制中队的掩护下,高速飞越长岛外围的地空火力阵地,突入了预设登陆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