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停。这是中国使者第三次赴日。
第四次:正始9年(248)卑弥呼死后,女王壹与派率善中郎将掖邪狗等20人送张政等回国,献上男女生口30人,贡白珠5000孔、青大句珠2枚、异纹杂锦20匹。
中日两国的建交出于双方共同的需要。在中国方面,魏国封卑弥呼女王为“亲魏倭王”是为了明确卑弥呼女王对魏国的臣属关系,切断日本与航海更加便利的吴国的交往。日本方面,卑弥呼女王遣使朝贡是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和在当时日本各国中的影响力。由此中国文化进一步传入日本。
金属制品的传入使日本的冶炼术得到了迅速提高。当时日本对中国输入的少量铜镜(三角缘神兽镜)已不能感到满足,于是开始自己动手制造。于是以中国镜为范板,制造出国产“倭镜”即模仿镜,这点从倭镜大量出土可以证实。据田中家统计,全日本出土的青铜镜竟有3000多面,其中三分之二是倭镜。另外,铁刀的流入,无疑也推动了日本铁器的生产。
三、大和国倭五王时代与中国的通好
在九州北部出现邪马台国的时期,本州中部也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变化。公元3世纪末,以大和(今奈良)为中心的畿内地区,兴起了一个大国。因位于大和地区,史称大和国家。大和国于4世纪末至5世纪初基本上统一了日本。自《晋书》记载泰始初年(公元265)倭国遣使入贡以后的约一个半世纪内,中国史书没有记录有关日本的事情。5世纪以后倭国才又出现在中国史书上,但不见日本国土统一的记载。唯一可供推测曾进行过统一战争的资料,是478年(刘宋升明2年)倭王武(雄略天皇)致宋顺帝的表文。文中写道:“自昔祖标,躬摄甲育,跋涉山川,不逞宁处,东征毛入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乎海北九十五国。”这段史料说明,倭王武的祖先进行了统一国家的大规模征伐战争。大和国在基本统一日本以后,又向朝鲜南部伸展其势力。并且一度征服弁韩之地(庆尚南道),建立任那地方,设“日本府”统治之。百济由此成了日本的朝贡国。4世纪末,随着国土的统一和国势的强大,大和朝廷加强对朝鲜的侵略。但是最终被高句丽、新罗联军击败。
公元413年,即大和国在朝鲜战败后的第六年主动和中国建交,一直到公元502年,曾先后13次向东晋、宋、梁各朝遣使朝贡,请求册封。自泰始2年(公元266年)至东晋义熙9年(公元413年)中国史书上中断近150年的日本朝贡记载重新开始,出现了中国史书上所谓的“五倭王时代”。这五个倭王即第一代赞、第二代珍(赞之弟)、第三代济、第四代兴、第五代武(兴之弟)。据日本学者考证为:赞即仁德天皇,珍即反正天皇,济即允恭天皇,兴即安康天皇,武即雄略天皇。
倭五王时代,大和国势力强盛,经济发展,对中国各种物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想通过朝贡来满足需要。而当时朝贡是获得中国物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尽管中国政权更迭频繁,但只要有可能就力图保持这种朝贡关系。实际上,这不仅是进行贸易的一种方式,而且由于侵略朝鲜道到失败,日本想借中国的权威加强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这一点在第五、第十一次朝贡中尤其明显。而在中国方面,很大一部分也是想借日本的力量牵制朝鲜半岛诸国,使他们可以对中国臣服。现将倭五王时代向中国历朝的朝贡概述如下。
第一次:东晋义熙9年(公元413年)倭王赞遣使向东晋进贡方物。
第二次:刘宋永韧2年(公元421年)倭王赞遗使朝贡。
第三次:刘宋元嘉2年(公元425年)倭王赞又遣使司马曹达李表献方物。
第四次:刘宋元嘉7年(公元430年)倭王赞第三次遣使朝贡。
第五次:刘宋元嘉15年(公元438年)倭王珍遣使朝贡,上表要求除正;因为420年宋武帝曾册封百济王为镇东大将军,爵位在倭王之上,珍对此极为不满。除正的称号为“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宋文帝对珍的要求末允,只同意他继承前王的称号——“安东将军、倭国王”。
第六次:刘宋元嘉20年(443)倭王济遣使朗贡,要求册封。宋文帝仍封他为“安东将军、倭国王”。
第七次:刘宋元嘉28年(451)倭王济第二次遣使朝贡,宋文帝把倭王珍要求过的称号——“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将军”赐与倭王济,后又晋升为安东大将军。
第八次:刘宋大明4年(460)倭王济第三次遣使向宋孝武帝朝贡。
第九次:刘宋大明6年(462)倭王兴(济之子)遣使朝贡,宋孝武帝只封他为“安东将军、侯国王”。
第十次:刘宋升明元年(477)侯王武(兴之弟)遣使朝贡,宋顺帝封他为“安东大将军、侯国王”。
第十一次:刘宋升明2年(478)侯王武遣使上表,由宋顺帝封为“使持节、都督侯?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宋顺帝册封时,从倭王自称的爵号中剔除百济而包括了新罗。这是因为新罗与刘宋没有联系,而百济于420年(水初元年)与刘宋通好,百济王被封为镇东大将军。当时刘宋想通过百济牵制高句丽的力量。
第十二次: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封倭王武为镇东将军。
第十三次: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封倭王武为征东将军。
中日通好后,中国文化不断地流入日本,为后来飞乌文化的形成带来很大影响。
四、圣德太子执政时期与中国的通好
圣德太子(乌雅玛德)执政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由于前段时间日本的内乱,导致中日邦交中断了一个多世纪。乌雅玛德接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来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恢复了中日邦交。具体措施如下:
恢复中日邦交,积极摄取中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
圣德太子为了向中国学习,遣使通好隋朝,恢复了中断一个多世纪的中日国交。推古天皇15年(公元607年),圣德太子遣小野妹子使隋。公元608年小野归国时,隋朝遣裴世清出使日本。当年9月,裴世清回国时,日本又遣小野妹子第二次赴隋,还派去了8名留学生,其中4名留学生是便汉直福因、奈罗译语惠明、高向汉人玄理、新汉人大国,4名学问僧是新汉人曼、南渊汉人请安、志贺汉人慧隐、新汉人广齐。这些留学生后来回国后,在大化改新中发挥巨大作用。公元614年再次派犬上御田锹、矢田部造使隋。这一时期日本改变过去向中国朝廷请封、朝贡的态度,采取对等的立?J拐咝∫懊米拥谝淮问顾迨钡萁坏墓槌疲骸叭粘龃μ熳又率槿彰淮μ熳游揄Α钡诙问顾迨贝吹墓槌疲骸岸旎示窗孜骰实邸闭馐比毡疽丫ο胝镜接胫泄降鹊奈蛔由希獯游谘怕甑碌牧酱喂椴荒芽闯觥?五、遣唐使的派遣
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朝修好。自舒明天皇2年(公元630年)至宽乎6年(公元894年)间,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能够成行并成功到达长安的有13次。
日本的遣唐使团组成十分复杂,其中遣唐使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四等宫,有时还在大使之上置执节使或押使(代表)。这些人是从通晓经史、长于文墨、精通唐朝情况或有一技之长的人中选任。使团的成员有知乘船事(相当于船长)、造船都匠、船师、船匠、拖师、做人(侍候高官的从仆)、挟秒(舵师)、水手长、水手、射手、杂使、译语、主神(神官)、医师、阴阳师、画师、史生、卜部、音乐长、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手艺师)等。还有不少留学生随行,所以人员很多,初期每批大约有250人左右,后期约有500人左右,最多时竟高达600多人。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庞大的友好和学习的使团,这在世界古代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因此,在唐朝,中日之间的交流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与当时唐朝的空前强大也不无关系。
遣唐使团初期分乘2艘船前往中国,每船载120人左右,后期大抵乘4船同行。一行由难波的三津浦(今大坂市南区三津盯附近)出发,西经濑户内海至筑紫的大津浦(今博多)。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