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竦梦奕哦乱嗉
很明显,这个《摊丁入地》就是抄袭了后世的东东。当陈某人拿出这个东西和曹操等人讨论的时候,把这批少壮派官员都镇住了。大伙越是讨论就越觉得,这是目前解决社会矛盾最好的办法。当然,为了让这个法案尽快通过,陈大官人也是煞费苦心,前面给刘老大上尊号,就是为了此事的铺垫,毕竟这个东西没有刘老大点头是不行的。
只要刘老大那里不出问题,陈举他们就有绝对的信心,让这几个方案通过。毕竟黄巾暴动的显示出力量,可不是好玩的。而这个几乎颠覆了东汉统治的黄巾暴乱。除了邪教本身的蛊惑这个外因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大批赤贫或破产都无法忍受人头税(口赋、算赋、户赋等)地追逼,只好被迫逃亡。而这种情况在几次天灾之后,尤其泛滥,原本有些产业的农民,也在天灾的打击下破产。不得不说东汉末年的确很倒霉,连续大规模的灾害之后,逃亡人口越来越多(当然,明末更倒霉)。而官府的那点救济相对于如此大规模的灾害、管理方式的局限性。要做到基本解决灾害引起的后果,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虽然各地豪族也乐于收编流亡人口,但这种行为也是有限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豪族们的家产也不允许他们无限制的收纳流民。
于是,流民随着灾害的频频爆发,也越来越多。而对于这些流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填饱肚子。由于政府的处置不力,及以前遭到的不公平待遇,使得他们对于政府及统治阶级的不满也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也为邪都的发展打下了人力基础,在生存无望及满怀怨恨的前提下,只有稍稍的煽动,一场大规模的暴动就顺理成章的发展起来了。
而现在,虽然黄巾暴动被镇压下去,但造成的后果,明确无误的提醒了朝廷的上层。社会矛盾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现在,比较精明的朝廷大佬和官吏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急迫性。如果再不处理社会矛盾的话,像黄巾暴动这种事情,很可能就再次爆发的。
可他们的思维毕竟有历史局限性,虽然看到了问题,却对怎么解决问题感到头痛。他们不知道不要紧,可咱们陈大官人知道啊。当陈举向那几个关系亲密的官员出示自己的一搅子改革计划后,立即得到了这批人的支持,其中支持得最狂热的就是曹操同学和孔融同学。
因为对于当时的政府来说,《摊丁入地》的最大好处是:既能缓和无地贫民因无力缴纳人头税而隐漏逃亡,同时又能保证人头税的征收。当然,”摊丁入地“对于有地之家是增加了负担,特别要引起缙绅豪强之家的反对,但在当时土地不断迅速集中的情况下,适当抑制缙绅豪强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中央集权利益的。因此,在全国更大范围内推行”摊丁入地“,不但可能,而且愈显得必要了。当然,要说服那些庶族出生的朝中大佬及地方官吏支持《摊丁入地》并不难,毕竟他们都被黄巾暴动给镇住了,而且他们也比较了解社会矛盾。可还是有很多大佬都是出身豪门,这批人显然并不太愿意就这么让出自己的利益。
陈举和阿瞒等少壮派守相们为了取得这部分大佬的支持,也是为此花费了大量心思进行游说工作。陈举利用郑玄巨和老丈人袁家的关系上下(在袁绍、袁术这两个儿子还有陈举这个女婿的联合公关下,袁家是最早站出来支持这个方案的世家豪门),阿瞒则依靠自己家族的势力四处忽悠,而孔融同学却是依靠孔府在士林的威望大造舆论。在此,不得不提一下咱们圣教的荣誉主教、大汉第一侃爷,议郎孔伷孔公德先生。
先秦时代的纵横家们那种口若悬河,把人活活淹死的风采,陈大官人一直很遗憾没机会亲眼见识。不过当他到孔侃爷把杨彪、马日碑等大佬活活侃翻的时候,这种遗憾已经消失了很多。陈举有时候都在怀疑,这位孔先生是不是个搞传销的转世,那张嘴简直太能忽悠了。在他进行游说工作的时候,无论语气、频率、音调还是肢体语言,统统都是妙到毫颠,充分展示了各种诡辩、暗示、误导以及偷换概念等等游说技能。而且孔议郎对于这些伎俩的运用更是厉害到极点,简直可以说是,已经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地步。更为恐怖的是,他还能熟练的引经据典,从种种流传普遍的,甚至是极其偏僻古籍中,找到自己需要的论据。
虽然在罗灌水巨巨的《三国演义》里面,这位孔侃爷只是个可怜巴巴的NPC、路人甲之类的龙套。不过,连续领教了几次孔侃爷的恐怖技能之后,陈大这民人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这厮要是去搞销售,绝对是那种能把梳子卖给和尚的狠角。
”这家伙简直太牛了!整个就是东汉的戈培尔啊!“这是陈大官人在孔议郎推倒正太之后,所发的感慨。哦,错了,不是”正太“,是”郑泰“,拼音打字太容易错了。大家原谅我吧。(哦,顺便说一句。这位”正太“就是那个被误传为铁匠的郑浑郑文公同学的亲哥哥。可怜的郑家,居然生生的从著名豪门成了铁匠世家了……)
(可能有人会有异议,”这位孔老大哪有这么强啊?小白狼你骗人吧?“其实大家想想就明白了,由于中国的史书向来是惜字如金、能省则省的传统。这位孔侃父子在另一个时空中并没有太多的名气。但是”清谈高论,嘘枯吹生“,这八个字的评语也已经能充分说明这从头位哥们有多强了。”清谈高论“倒也罢了,牛就牛在”嘘枯吹生“。至少《后汉书》、《三国志》这两本书,小白狼翻遍了,也没找到第二个人能有这样的评语了。所以,小白狼一直觉得,这位孔侃爷只是生错了时代、站错了位置,而且死的早了点,要不凭他的恐怖能力,绝对可以留下一些有趣的故事。)
经过大伙的活动,总算在二千石会议之前,得到大多数大佬和势力的支持。
对于一些比较有眼光的豪门而言。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作出一些让步的。虽然实行《摊丁入地》会造成些经济上的损失,但总比玉石俱焚来得好吧。毕竟要是再来一次类似”黄巾暴动“的乱子,乐子可就要了,这样的折腾可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当然,陈举,在提出《摊丁入地》的同进,也拿出了一揽子发展工商业的计划,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减低商业税、发展工商业,以此弥补豪族们在土地税收上的损失。当然,陈举也作出了一些让步,打了些白条出去。比如,为了取得刘表的民社党支持,陈举就向他承诺,将他出任安南将军兼荆州刺史;至于刘焉那个老狐狸,陈举则要耍了个花招……陈举暗中派出了最优秀的情报人员,新任营销部冀州支部经理、代号”黄河一点凰“的金牌情报员——文治文子德先生。文经理扮成方士找上刘焉家门,一见面,他就发挥他那令人发指的推销技能,先对刘焉先生劈头盖脑的一通忽悠,向刘焉吹了一番”天命“、祥瑞”什么的,还说“紫徽西移,天命变动”,暗示帝位将会有变更。当然,这番话非常符合刘焉先生的心思,因为刘焉早就对皇位有非分之想了。最好向他表示,益州是个好地方,还有什么“天子气”之类的云去。
刘焉先生想当皇帝的念头其实很早就有,因为他本人一直对最近的两任皇帝非常的不爽,他认为前任的桓帝和这会儿的刘宏老大都是极端的不合格产品,堂堂大汉居然会找这么两个废材来当皇帝,简直就是最大的失误。“看看他们这两白痴都把大汉搞成什么样子了?如果我是皇帝的话,一定比他们搞得好!”而不久前的黄巾之乱,则理旬让刘焉先生“中兴大汉”的责任感极大膨胀了。虽然刘焉先生这个所谓“皇亲”的血缘比较远,但这在东汉不奇怪,因为东汉的皇帝似乎都有后代不足的特点,自和帝以后,都是远支皇亲即位的。他认为自己也是皇室成员之一,才能又远远胜过刘老大,因此成为皇帝并不是什么非分之想。(其实说起来,刘焉这种血缘还算好,再这么总还是东汉的鲁王之后,而刘备那家伙的血缘更是远的八杆子打不着,就算他说的都是真的,也是西汉的中山王之后啊。)
刘焉先生虽然很想当皇帝,但他也是个明白了,知道自己这个想法是很危险的,如果被人知道的话。就算有一百个脑袋也会被砍得一个不剩。因此,他对自己的野心一直隐蔽的相当好,就连他儿子刘璋同学也不知道。(这也跟刘璋同学才能不足有关,刘焉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