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们也认为,盟军的连续轰炸可能迫使萨达姆发动一场比他曾经计划的要早
的大规模袭击。军方人士还承认,他们越来越感到有受到恐怖袭击的可能性。
发生这次偷袭行动后,美国军官对路透社记者说,这次偷袭哨所事件“已经
开始把一直在空中进行的这场战争带到了地面”。
在这之后,科沙边界地区的战斗一直在继续。1月30日清晨,一支由MAX
—30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卡塔尔车队,在海关吉一带遭伊军袭击;美国海军
陆战队一支机动部队赶来增援,也遭伊军炮火猛烈打击。为避免伤亡,美军
陆战队和卡塔尔装甲车队以及后来赶到沙特的军队,后撤了几英里。随后,
由美陆战队打头阵,以A—10反坦克攻击机和A—6攻击机以及“眼镜蛇”直
升机进行空中支援,对伊军进行反击。经5个多小时的战斗,美、沙、卡军
击退了海夫吉外围的伊军,并包围了海夫吉内的伊军。至中午,约4000多名
伊军在80余辆坦克和装甲车配合下,攻击沙军阵地,力图解海夫吉之围,但
在多国部队地空火力突击下未成。
当日下午,多国部队与伊军在海夫吉镇内进行了激烈的巷战。但伊军始
终顽强抵抗,直到31日,多国部队才攻占海夫吉。在36个小时的战斗中,
双方均有一定伤亡。
尽管伊军海夫吉之战并未取得多大战果,但英国军方发言人认为,这是
为了试探多国部队的战备情况,确定其阵地位置;显示伊军士气;激怒多国
部队,让其在未准备好的情况下投入地面战斗等。据称,伊军在科沙交界处
距海夫吉55公里的沃夫拉集结了5至6个师,6万余兵力,随时准备对付多
国部队的攻击。
总观战局发展,多国部队始终左右着战场形势的发展趋势。美军不断增
兵达50多万,加上其他盟国军队,多国部队总兵力达到70。5万人,与当面
战场的54。5万伊军相比,发动地面攻击已有相当大的取胜把握。然而,多国
部队仍在继续执行轰炸为主的任务,力图把伊军彻底轰垮后再发动大规模地
面攻击。
为配合空袭,美军还动用大型战列舰攻击科境内的伊军阵地和防御工
事。
1991年2月3日晚和4日凌晨,“密苏里”号战列舰向位于科南部的伊
军地下指挥所发射了7枚重达1。25吨的重型炮弹;4日晚,该舰又对科境内
的伊军炮兵阵地进行了6轮轰击;6、7日晨,“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再次向
科南部的一个伊军炮营发射了11枚重磅炮弹。美海军还不断寻歼伊军水面舰
船。2月2、3日的4次海战中,即击伤击沉伊拉克至少6艘巡逻艇,毁伤伊
军舰船共达86艘(只)。据称,伊拉克海军装备的50余艘主要作战舰艇大
部被击沉击伤,剩余几艘,驶入伊朗水域避难。
战争进入第四周后,战局变化不大,多国部队仍对伊科境内的伊军地面
部队阵地、防御工事、后勤补给线实施继续轰炸,力求利用空中优势大幅度
削弱伊军实力,以减少地面进攻的伤亡。在空袭中,还出动大量武装直升机
直接攻击伊军据点和装甲车辆。据称,仅2月16日的攻击中就摧毁了伊军的
2个据点、2个雷达设施、1个油库和几辆军用车。英军地面部队也继续用远
程火炮和“多次发射火箭系统”攻击科境内伊军阵地。
截至,1991年2月16日,海湾战争已持续了1个月,多国部队共出动
飞机约75000架次。在第三、第四周的轰炸中,平均每天出动2500至2800
架次。在30来天的空袭和地面零星攻击中,据美方估计,摧毁了伊军1300
辆坦克、800辆装甲车和1100门火炮,占伊部署在科境内4280辆坦克、2800
辆装甲车和3200门火炮的近1/3;还使伊在战前所拥有的594个加固的飞机
掩体中一半以上完全被毁或不能再使用,在空袭中,多国部队宣称,仅损失
战机29架。自2月8日至10日,切尼和鲍威尔赴沙特了解空袭战果与地面
战争准备情况后,美国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其地面进攻计划,决定继续空袭一
段时期。2月15日,伊拉克虽然提出了有条件从科撤军的声明,美英均表示
拒绝,使地面战争的危险步步逼近。
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的空袭,仍然坚守不出,并继续将战机向伊朗转移,
仅到2月8日,就有147架战机飞往伊朗避难。在反空袭中,伊拉克也加强
了防空火力,有时甚至以防空导弹齐射。为报复多国部队的袭击,伊军还以
火箭和地面炮火攻击沙特境内的多国部队,并继续向沙特东北部的石油化工
基地朱拜勒、首都利雅得、多国部队重要据点宰赫兰和以色列发射“飞毛腿”
导弹。
伊军为对付多国部队的地面进攻,还向沙特边界附近调去了一支数万人
的部队。同时,加强了早已部署的保卫科威特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配
备坦克和机枪的10万士兵及其背后的大片布雷区、反坦克壕和大面积带刺铁
丝网组成;第二道防线由26万名军人、90门大饱和1500多辆坦克组成;第
三道防线由3个装甲师加上数百辆T—72坦克组成,其中多数是受萨达姆直
接指挥的共和国卫队的精锐部队。在这段时期内,伊军还在科威特城内埋地
雷、修碉堡、挖战壕,准备必要时与多国部队进行巷战,使科威特城成为现
在的“斯大林格勒”。显然,伊军准备与多国部队在地面战中决一雌雄。伊
拉克官方报纸亦称,伊军准备打一场“以伊拉克的胜利而告终的、激烈的、
打了就跑的地面战”。
面对美军和多国部队的狂轰乱炸,萨达姆还以生态战进行报复。据沙特
方面报告,从1月25日开始,波斯湾水域的科威特沿岸出现了大面积石油污
染;实际上,前两天美军击沉了一艘据说是用作军事目的的油轮。据多国部
队方面说,伊拉克恰好利用这次袭击制造了泄油事件。石油污染逐渐形成了
长50 公里、宽20 公里、厚10 厘米的黑潮带。滚滚黑油潮给沿岸生态环境造
成了巨大灾难。满身黑油的海鸟飞不起来,也游不动,成批成批地死亡。到
1 月28 日,估计流入波斯湾的石油已达700 万桶。据多国部队的情报,石油
是从科威特的艾哈迈迪油泵站放出来的。该油泵站能够每天向油轮装10 万桶
原油。伊拉克方面说,石油泄漏是美国轰炸造成的。
1 月26 日下午,美国出动F—111 飞机用激光“智能,’炸弹对科威特
沿岸的两个石油输油管道枢纽进行了轰炸,旨在封闭油井,抑制石油继续流
入海湾。另外,美国、英国也相继派出了专家小组帮助海湾国家处理油污;
丹麦和瑞典合作,派出了一艘万吨级除油船奔赴沙特阿拉伯海岸帮助清除海
上油膜。海湾有关国家也纷纷在其领海海域设置防油栅栏,以保护本国的海
水淡化工厂。
美国军事官员及有关专家认为,伊拉克向海湾倾泻石油有两个目的:
其一是军事目的。用其阻止和推迟多国部队在科威特沿海的登陆行动。
伊拉克企图必要时把石油覆盖的海面点燃,从而利用“石油火海”这个屏障
阻止登陆舰只靠近科威特沿岸,使多国部队登陆计划破产。另外,利用油膜
堵塞登陆舰船的进水管,破坏其动力系统,使舰船失去作用。同时,借以破
坏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厂,使多国部队用水发生困难。
其二是政治目的。利用这一问题对国际社会施加压力,使之要求美国停
止对伊拉克的进攻,牵制其军事行动。另外,伊拉克说,海湾的石油泄露是
美国轰炸伊拉克油轮和科威特油田所致,旨在破坏海湾的石油资源。伊拉克
企图以此在全世界特别是在海湾地区进一步掀起反美浪潮。
美国军事和环境保护部门的专家认为,伊拉克向海湾倾泻石油在军事上
起不了太大的作用。通过燃烧海上油膜阻止登陆行动是不可能的,因为点燃
海上石油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比如相应的气候、油层的厚度等等。但从生态
环境角度看,影响是巨大的。海湾地区将面临一场环境被污染和生态环境遭
破坏的灾难。
在海湾地区共有35 个海水淡化工厂,其中沙特阿拉伯的朱拜勒工厂是该
地区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该地区1/3 的饮用水都由该工厂提供。专家们认
为,石油与海水接触之后产生两种有害物质:一种是碳氢化合物,它大量进
入饮用水后即可致人死亡;另一种就是黑色球状粘性物,它可直接阻碍海水
淡化工厂机器设备的运转,不能生产出日常食用水。海水淡化工厂一旦关闭,
该地区的1800 万人口的大多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