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有64 个驻科威特的外国使馆人员在8 月24 日前搬迁至巴格达,关闭其驻
科威特大使馆。8 月25 日,即伊拉克限令外国驻科威特使馆关闭的期限已过,
所以仍留在使馆的人员已不再是外交官,他们已丧失了外交豁免权,也不能
再享用任何使馆的设施。与此同时,伊拉克外交部发言人说:从8 月25 日起,
所有未关闭的使馆外交官将被视为同一般外国侨民一样。这就是说,所有这
些使馆的外交官员和工作人员也会变成人质被扣留。
到了8 月25 日,伊拉克果然采取突然行动,派重兵包围了各国驻科威特
的使馆,接着伊拉克军队就推倒了法国大使馆的围墙,切断了大使馆内的饮
水供应。随后,又切断了美国大使馆的电力供应。此外,伊拉克军队还切断
了一些使馆的电话线。与此同时,伊拉克官方通讯社在25 日广播说,各国驻
科威侍使馆外交官的家属可以离境,但所有男性馆员,包括外交官在内“在
他们的国家遵守伊拉克政府的有关决定之前,一律禁止离开”。但就在上述
消息广播的同时,伊拉克当局就把110名离开美国驻科威待大使馆的美国外
交官员及其眷属扣留起来,剥夺了他们的自由。
为了表明伊拉克拥有对科威特的控制权,伊拉克政府又接连采取了一些
强硬措施对付各国驻科威特的大使馆。据外电报道,8月29日,摩洛哥外交
官在武力恫吓下被赶出使馆并被扣押为人质。摩洛哥外交部同日发表声明指
出,摩洛哥有权采取措施反对伊拉克当局的专横行为,并强调摩洛哥驻科威
特使馆仍然开放。9月2日,原民主德国驻科威特大使馆梅克尔,因使馆连
续数日食物和饮水供应中断而离开使馆寻找食物时,被伊军扣留,并强迫送
往巴格达,这是伊拉克从科威特驱逐的第一个欧洲外交官。接着,9月7日,
南斯拉夫驻科威特大使也被驱逐出境。
在断粮断水期间,一些外国使馆的处境十分困难,但一些大使馆特别是
美、英、法3国使馆为了固守阵地苦撑苦熬。在伊拉克断绝食品供应约一个
半月的10月24日,英国大使馆为了长期维持口粮供应、把成员减少到了2
人,只有大使和另一官员。这位官员说,英国使馆由大使亲自掌勺做饭,而
且只能在夭不黑时就吃晚饭。美国大使馆内则是另一番困苦景象,使馆官员
惨遭饥饿折磨和不人道待遇。对此,布什总统向萨达姆·侯赛因总统发出警
告说:“美国大使馆的人正被一个残忍的独裁者用饥饿折磨,我们可以走着
瞧!”
到了1990年12月7日,形势突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就在这一天,伊拉
克国民议会通过了伊拉克总统12月6日要求释放扣押在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全
部外国侨民的建议。而在此之前,美国总统布什曾于11月30月宣布邀请伊
拉克外长阿齐兹于12月13日至15日访问美国;然后,美国国务卿贝克于
12月15日后去伊拉克讨论海湾危机问题。而这可能是导致伊拉克作出上述
决定的一个原因。
伊拉克总统的这一决定及美国作出的寻求政治解决海湾危机的姿态,受
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认为这是为解决海湾危机向前迈出了一步。但是,
人们对萨达姆·侯赛因突然作出这一重大决定依然心存顾虑。对此观察家们
曾进行了“认真分析”。他们认为,当伊拉克总统作出这一决定时,已吞并
科威特达4个月之久,尽管他以“人质盾牌”行动与“沙漠盾牌”行动相对
抗,在此期间也玩弄了一些释放人质的手法,但收效甚微,未能改变他极其
孤立的政治处境,也未能动摇国际社会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全部撤军并恢复
科威特合法政府的坚定意志。
特别是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又通过了第六七八号决议,规定伊拉克
必须在1991年1月15日以前从科威特撤出全部军队,否则将使用一切必要
手段强迫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决议首先重申了第六六○号决议及其他各项
决议,决心确保各项决定获得完全遵守。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作出如
下决定:
——要求伊拉克完全遵守第六六○号决议及随后的所有有关决议。并决
定,在维持其所有各决定的同时,为表示善意,暂停一下,给予伊拉克最后
一次遵守决议的机会;
——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 1月15日
或之前按以上第一段的规定完全执行上述各项决议,否则可使用一切必要手
段,维护并执行安全理事会第六六○号决议及随后的所有有关决议,并恢复
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请所有国家对根据本决议第二段采取的行动,提供适当支援;
——请有关国家将根据本决议的第二和第三段所采取行动的进展情况,
随时通报安理会。
观察家们认为,这一决议等于是一纸最后通碟。如果伊拉克不撤军,它
将面临一场严酷的战争,而伊拉克要想赢得这场战争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而
会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萨达姆·侯赛因不得不认真考虑战争的后
果,那会使他国内地位受到威胁。在此情况下,他感到必须作出一些让步,
因而把全部释放人质作为一个诱饵抛了出来,以利用人质问题与国际社会做
交易。这当然并不表明他准备撤军,而只是先起到一个缓冲作用,赢得喘息
机会,延缓战争的爆发。
“人质盾牌”行动虽然结束了,但是由于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所造成的“难
民潮”仍在继续滚动。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十七章难民潮
风卷黄沙弥漫天,百万侨民遭劫难;
为逃活命全不顾,饥饿病死惨又惨。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数以百万计的人沦为难民。这支庞大的难民队伍,
像一股股汹涌的海潮,他们涌向沙特,涌向安曼,涌向科伊边境,涌向任何
可以逃生的地方。据约旦官方统计,自1990 年8 月3 日至9 月15 日,仅仅
涌入约旦的海湾难民就达50 万之多。
科威特是一个小而富的国家。它以拥有大量的石油美元著称世界,仅在
西方国家的资产就达1000 亿美元,还有王室资产500 亿。科威待全国约有
190 万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外国侨民。科威特的建设和生产主要依靠外国的
劳动力进行。在外侨中,约旦和巴勒斯坦人约40 万、印度人18 万、泰国人
16 万、埃及人15 万、斯里兰卡人10 万、已基斯但人9 万、菲律宾人5 万。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后,伊拉克当局允许滞留科威特的亚洲和非洲侨民、
劳工取道巴格达一约旦一线回国。于是众多的外国侨民为逃避战乱,纷纷出
走,形成了百多万人的难民潮。另外,也有一些西方人不甘被扣作人质,不
顾一切地想方设法逃离险境。演出了——幕幕大逃亡的人间悲剧。
中东的8 、9 月,天气炎热,伊拉克沙漠的气温高达40—50 摄氏度,然
而逃亡的人群仍然络绎不绝。各种车辆上都挤满了人,还有人爬在公共汽车
的车顶上,有人“挂”在卡车外面的车帮上。炎热的天气使人饥渴难受,有
的人昏过去了,有的汽车抛锚了。沿途不时发现丢弃的难民尸体,有时甚至
可以看到大人小孩渴死在沙漠中的惨状。但这一切都没有吓住逃难的人群,
他们只是朝着一个方向——约旦边界,拼命涌去。
在边界上,疯狂的人群就像背后有魔鬼追赶似的,急切地希望一步跨入
约旦境内。伊拉克和约旦双方的边境警察,有时不得不鸣枪示警,以维持过
境秩序。
过境站滞留着成千上万的难民,主要是阿拉伯及亚裔侨民。他们为避免
战乱,忍辱负重地涌到这个出境口。有个巴基斯坦侨民原在科威特一家汽车
修理店工作,十几年省吃俭用积蓄了两万多第纳尔,存在银行里。伊军一到,
修理店遭抢,银行倒闭,只落得个身无分文,带着一个小行李包逃到这里。
还有人说,伊拉克当局曾警告科威待人,如果帮助或藏匿外国人,将会被吊
死。侨民们不想因躲藏而连累别人,只好回国。由于过境的太多,不少人已
在此停留好几天了。食物、水都是大问题。人人心急如焚,个个怒气冲天。
公路上挤满了等候出境的汽车。天渐渐黑了,人越聚越多,骂声、哭声
交织在一起。等得不耐烦的人群中,不知谁大声吆喝了一声:“冲啊!”所
有的汽车马达全部发动了。伊军士兵一看,马上向天空打了几个照明弹,然
后机枪子弹曳着火光四处乱飞。当人们醒悟过来这是示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