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过着平静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周围的一切开始悄悄的发生变化。校园里相继有人毙命,是意外?还是诅咒?更可怕的是,当他发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冲着他而来,他将如何与幕后的凶手周旋,阻止罪恶的蔓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雷米却用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缜密的推理分析将我们带到主人公方木的世界,让我们一旦进入这个世界,便不舍得停下脚步,而是要一直跟着方木走下去。
或许这类故事被讲述得不在少数。只是《心理罪》更为突出了其主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索多玛城。众所周知,索多玛,欲望之城,罪恶之城。之所以罪恶,在于到处充斥着欲望,所以上帝才要将它毁灭。《荀子·正名》曾说:欲者,情之应也。我们每个人心中,总有或多或少的欲望的种子。有的人永远不让它发芽,有的人却忍不住将它播种,然后开出美丽却又致命的罂粟花。那样多可怕。
欲令智昏。
关于小说情节,不可过多透露。但是绝对是一个值得看的好故事。
雷米造就了《心理罪》,也希望《心理罪》能将雷米造就成一个作家。
谁能甘愿钻进推理“圈套”?
文/泽若@死猫死zero
自看过福尔摩斯全集以来,在起点天涯看过不少悬疑推理的文,而当初并没有注意到雷米这个名字。印象中的网文推理,或是刻意吓唬读者,或是一味讲鬼怪,总觉得少一点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其实我还特别喜欢看鬼鬼怪怪的文,这大概跟喜欢奇幻小说多少有点关系——原创文学作品中还是少有能和已改编的影视剧本媲美的。为此文友没少鄙视我:你娃娃要求太高了噻!
然则悬疑推理,无论为文还是影视作品,缺少了合理的线索网,缺少了抓人的悬念,便是失了悬疑推理的根本。要像柯南·道尔,要像阿加莎·克里斯蒂,让读者翻阅一本小说的时候,纸上的文字应当能够从16开或32开的书本里跳起来,在你的眼前构建出一副副布景、一个个角色、一条条线索、一次次追逐和擦肩而过,在两个巴掌大小的舞台上编织出一环一环的圈套,让读者观众心甘情愿地往里面一头钻进去。当在推理小说里一口气灌饱了之后,合上书本,这样的阅读快感才会让我大呼“过瘾”。单有几句怪力乱神的解释,总是难得在脑海里驻留很久的。
而《心理罪》就是一本让人心甘情愿钻进推理“圈套”的悬疑推理小说。其实严格说来,同样具有推理要素的电视剧《24小时》之类虽有着足够引起观看欲望的悬念,却偏“悬疑动作片”;电影《异度空间》——好吧它该算怪力乱神的悬疑恐怖片。而经典的刑侦推理路线,比如柯南·道尔和江户川乱步的系列小说,甚至动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少年侦探柯南》,则是动用了大量犯罪案例来征服读者日渐挑剔的口味。假如有什么能用一个更明确的主线故事让读者买帐,当数《入侵脑细胞》(The Cell,又名《死亡空间》)、《沉默的羔羊》,这些影片(或者有些也有原著小说)才算得上其中翘楚——而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心理与犯罪。
《心理罪》亦是继承了心理犯罪这一独具魅力的题材。从原创文学作品的角度看,这本书不及前两部影视大作的剧本,但当我翻过目录之后,在序章的第一页便被吸引住了。方木,一个年轻的法理学硕士研究生,用一种淡然到几乎没有情感的阴冷语调,开始讲述深夜里将他惊醒的噩梦,从不离身的军刀,自己离群萧索的孤僻身影,对烧烤无法抑制的恐惧反感,电脑里的凶杀案例档案。当一堆描述陈列在面前冲击我的大脑皮层时,惊吓过度的MM对他抖抖索索挤出“怪物”二字的声音仿佛还在我耳边,而方木只是笑笑表示不介意。因为——
“在两年前的一场灾难中,我是唯一的幸存者。”
我被这小说抓住了。明明知道故事的情节是编排的,却无法控制自己不随着故事的节奏沉沦下去,就好象被悬念套住了脖子,非得看着方木他们从纸上跳起来奔走。见过摆酷的主角,没见过方木这么酷的——他本身的身世就这样成为了这本书里始终贯穿的疑点。方木擅长揣测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从现场的蛛丝马迹中也能窥出端倪,从推理嫌疑人犯案过程中的行为心态来做另一种的“罪犯画像”。他和导师将这种方法称为“犯罪心理画像”,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协助警方破获了一起绑架案、一起敲诈勒索案、两起杀人案。在协助另一位警官邰伟破获所谓的“吸血鬼连环杀人案”后,方木几乎成为了C市公安局的“顾问”。
但是这样一位如有神技的法理学在读研究生,却常在深夜独自研究各种凶杀案例。他的电脑里存着各种恐怖的现场资料,自两年前从某次大灾难中幸存下来后时常遭受噩梦的侵袭,以致于非要军刀如影相随才能安睡。为什么?获得帮助的公安局警官与副局长对方木青睐有加,局长却勒令下属不得再联系他。又是为什么?“吸血鬼”案非但不是个结束,反倒成为了接下来一系列凶案发生的预兆——不仅方木,C市的警力和J大的师生似乎都被看不见的力量卷进了一个旋涡,噩梦不仅仅笼罩在方木心头,还将魔爪伸到了他的身边……
当看到主角被迫与连环命案背后的凶手比拼着破案能力,与时间赛跑拯救同窗的生命,一股寒意已经不知不觉浸透我的胸膛——直到线索被层层抽丝剥茧,方木的过去和梦魇、幕后黑手统统呼之欲出,两方面临着最后对决——数人的性命都系在了方木一个人的身上,他能不能承受愈加沉重的精神负担?勘比神技的“犯罪心理画像”,究竟是破案利器还是双刃剑?每个疑问都让我欲罢不能。
最终一口气看饱了之后,合上书本,在心里大呼一声:“过瘾!”再抬头看已是凌晨3点。看悬疑看心理犯罪,合当如此;写悬疑写心理犯罪,更当如此!好的惊悚悬疑作品定不能气氛寡淡或是情节荒谬,倘若某天再有文友鄙视我要求过高,我也依旧不会松口——也不是只有外国大片名家才能够将两样做到且让读者高呼“爽之”——让故事里的悬念抓住读者的胃,让人捧着书看到“不觉已破晓”,曾让我有这样体验的书并不多。而够精彩的悬疑小说才能让读者心甘情愿往作者笔下的“圈套”里钻,假使常有好文,如《心理罪》一般。
一幅严谨而专业的画像
文/快刀
《心理罪》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小说。
《心理罪》可以看作是雷米的第一部小说《第七个读者》的续集,在阅读《心理罪》之前,我专门先读了《第七个读者》。《第七个读者》也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但之后的《心理罪》一书,毫无疑问地有了巨大的超越。
J大在读的犯罪学研究生方木,利用犯罪心理学画像协助警方破获几起案件之后,在他就读的校园里却接连发生了命案。在调查过程中,方木逐渐发现,这些命案的手法均是模仿国外著名的连环杀人案件,更为可怕的是,凶手毫不掩饰自己向方木挑战的意图。方木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边用犯罪心理学为凶手画着像,一边抽丝剥茧地艰苦调查,最后终于让真凶伏诛。
《心理罪》中有着极其丰富和专业的刑侦及犯罪学、心理学知识,这和雷米本身的职业有关系。也正因为这点,《心理罪》一书中的情节发展乃至于细节描绘,十分严谨而且详实,这使得《心理罪》一书超越了大多数靠想象力写出来的的恐怖悬疑类作品。
在创作一部小说时,人物的塑造是最难以驾驭和把握的,也是最考验作者写作功底的。而《心理罪》里除了专业知识丰富这个看点以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一大亮点,方木、乔教授、孙普、邰伟,甚至仅仅是配角的孟凡哲、马凯,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栩栩如生地跃然眼前。换句话说,作者用文字为自己笔下的人物成功地画了像。
在小说中,当主人公方木利用犯罪心理学画像协助警方破案之后,他的导师乔教授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好的犯罪学研究者,要对自己的专业和研究对象充满敬畏。”乔教授表情激动地说,“尤其当他用科学知识去指导司法实践的时候,他首先需要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你要知道,我们的意见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权利、自由,甚至生命。这不是儿戏,”他用手指敲敲桌面,“衡量一个犯罪学研究者的真正价值并不是看他发表了多少论文,主持了多少课题,而是要看他的学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