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大英雄詹姆斯邦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候,移走引爆器,使第二次爆炸无法发生。《雷霆杀机》里这些技术环节很复杂,但因为都是对现有科学技术知识的重新组合,使我们能够很逼真地看到地震武器的可能性。
今天,人类虽然还没有发明地震武器,不过这一难题对于科幻小说里神通广大的外星人来说,当然是小菜一碟了。倪匡在早期作品《地心熔炉》里,就描写了外星人在地球上暗设地震武器的故事:许多年以前,两个外星人来到地球,在南极建立基地,探索地球深处的奥秘。他们发现,厚重的地壳对内部熔岩形成极大压力,预计在相当于公元2083年的时候,这种压力将达到临界点,使地球四分五裂。不过他们又预测到,人类极有可能在那个时间到来前,发展出足够的科学技术,阻止这一巨变发生。
出于对母族的热爱,两个外星人不愿意地球人发展出高级文明,在太空中与母族争霸,便想抢在人类有足够准备之前,用技术手段引发这一剧变。他们钻出直达地心的深洞,安置了设备。当他们进行地震实验时,引发了二十世纪初的旧金山大地震。地震导致的惨祸使他们良心不安。在内心冲突之下,他们选择用自杀来逃避,将南极基地交由一些机器人来控制。
过了许多年,一个叫杰弗生的科学家偶然间遇到其中几个机器人。由于他的脑波恰好与机器人的启动频率一致,这些机器人便将他视为新主人,带他进入位于南极上空云海里的秘密实验室。杰弗生逐渐了解到外星人的部分秘密。他知道无法使世人相信,为了挽救地球,便绑架了罗勃、藤清泉等地质学家,一同参研解救之道。
当然,由于期间发生了种种异象,召来了好奇心强烈,又十分莽撞的卫斯理。通过他的误打误撞,最后找到了南极冰层下面的外星人基地,也找到了操控整个地球熔岩的装置。只要按动标志着经纬位置的按钮,便可以使地下熔岩从地壳上相应的薄弱地方逸出。
面对这一装备,即使心怀正义的卫斯理本人,也不仅产生奇想,感觉自己比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拿破伦、希特勒这些人更有权力。而杰弗生更是鬼迷心窍,妄想利用这一武器,拥有统治人类的权力。卫斯理清醒过来,和罗勃、、藤清泉、张坚等人与杰弗生殊死搏斗,导致南极附近地质剧变。
最后还是杰弗生良心发现,在外星人基地毁灭前,令地层深处的部分熔岩自北极冰岛附近泄出,将原本2083年发生的灾难推后几百年,给人类以必要的准备时间。小说最后这段描写,既是对人性恶的揭示,也显示了地震武器作为“终极武器”的可怕。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五编:科学与社会(3…2)
第二节:战略与战术
不过,与对战争技术的辉煌预言相比,科幻作家们对战争战术的预言倒显得捉襟见肘。可以说,除了威尔斯对大规模空袭的预言外,尚未有科幻小说里出现的某种战术,确实走在了实战的前面。反而我们在科幻作品里,经常可以看到使用先进武器实现落后战术的场面。
《星球大战》是这方面的典型。早在八十年代初的《星战正传》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坦克突击、步兵掘壕防守的二战老旧战术,那突进的“骆驼坦克”上面竟然没有飞机掩护,以至于颇颇挨炸。到了九十年代末期,星战前传第一集《幽灵的威胁》里,有古罗马文化崇拜倾向的卢卡斯竟然搞出了旷野上大军团冲击的场面,“刚刚军团”和“贸易联盟”之间的对仗,和《角斗士》里蛮族人对抗罗马军团的场面可有一比,但怎么也不能和飞船、激光炮出现在同一时代。到了第二集《克隆人战争》里,战争技术终于“进化”到越战时的“机降兵”、“空地一体化”了。但如果和刚刚结束的美伊战争比较,仍然是落后一个时代的战术。
在《星河战队》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先进技术和原始战术的矛盾。原作者海因莱因倒不是军事外行,曾经作过海军军官。不过在《星河战队》里,最重要的“战术”大概就是陆战队的尚武、好战和坚强了。人类军团放着空中轰炸机和微型核弹这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用,甚至连装甲运兵车一类的基本保护措施都不要,硬是让士兵和虫类面对面搏斗,以血肉横飞的二战式战术来满足作者对军国主义精神的宣扬。
或许在爱好军事的科幻作家眼里,只有那种枪对枪、炮对炮式的战术,才是真正的战争吧。而象美国狂凑伊拉克那样的战争,即使赢再多次,也体现不出应该有的勇士精神。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军事科幻作品就特别反映了这种对白刃精神的留恋。
刘慈欣是一位资深的军事爱好者,曾经在中越前线的战壕里亲眼目击战争的残酷。不知是不是出于这个原因,他在自己的军事题材科幻小说里,坚持要把战争条件还原到二战水平,描写那种能看得到对手的激烈撕杀。
在《波斯湾飞马》中,美国用先进武器将伊拉克打得大败,最后,伊方竟然派出三万名经过基因改造的飞人,以血肉之躯加上冲锋枪、手榴弹,突破美国航空母舰集群的防守,彻底击溃对方。在《全频道阻塞干扰》中,北约军队大举入侵俄罗斯。由于北约方面电子技术的领先,俄军虽然有大量的常规武器,但仍旧节节败退。关键时候,俄罗斯科学家米沙驾驶“万年风雪”号太空联合体冲进太阳,诱发巨大磁爆,将地球上的所有无线电通讯全部干扰。于是,战争恢复为常规武器间的直接较量,俄罗斯最终凭着武器数量上的优势赢得胜利。
在长篇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里,这种创作意图得到最突出的表现。一颗超新星在距地球极近的地方爆发了。受辐射影响,所有成年人都将死去,只余下最大十几岁的孩子延续人类文明。各国的成年人都抓紧时间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孩子,这中间就包括军事知识和技术。
小说后半部分,世界各国的孩子们把先进武器拿出来,摆到南极的荒原上玩战争游戏。在这里,作者给了我们一个信服的解释:技术好学,战术难练。于是,复杂的战术无法实现,仅经过临阵磨枪的孩子们只好把坦克、飞机等武器拿来面对面射击。
另外一个战术落后于技术的例子,就是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在那部巨著中,超光速飞船、能量炮、“杰服粒子发生器”、“空雷”等未来武器比比皆是。但成千上万艘太空战船在宇宙间撕杀才是小说的重头戏。那一场场持续时间最多不过几小时,但动辄死亡几十万人的惨烈战争,确实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不过,据熟悉历史学的朋友介绍,《银河英雄传说》中的许多战例,都是对传统海战中巨舰大炮对射战术的模仿,甚至,作者本人就把小说中的伊谢尔伦要塞称为巨舰大炮主义的产物。
自然,如果要评选最有创意的战术,我仍然要推选叶言都的《高卡档案》,因为那里已经有了“总体战”的味道,并且是比二十世纪初高明得多的总体战。从敌对一方整个社会结构入手,缓慢瓦解为主,战场撕杀为辅,耗用二十年时间求得一战之胜,这不能不说是高妙的战术,上升到战略水平的战术。谁能知道,在如今这个表面上没有巨大战事的世界里,有多少这样的隐形搏杀正在开展呢?
美国自越战败走后,游击战、丛林战反到成了好莱坞的新宠。这种战法虽然没有传统大兵团阵地战那么宏伟,但显示戏剧性,悬念色彩更重。就是在科幻电影里,也有专门以从林游击战为背景的科幻片出现。
八十年代初,一部默默无闻的科幻片上演了,名叫《机器战将》。影片里,一个美国士兵的身体死亡了。军事科技部门将他的头脑取下,安置在机器身体里,再辅之以强大火力,成为专门用于丛林战的“黑金刚”。军事部门将它秘密投放于越南丛林进行实验。但黑金刚失去控制,击毁了实验人员乘坐的飞机,消失在丛林里。美国军方为了找回它,派出一小队雇用兵进入丛林。
这部影片成了后来两部影片的先导。一是《机器战警》。影片中黑金刚在“机械性”和“人性”之间的徘徊,在《机器战警》那里成为主线。二是《铁血战士》。后者虽然是大投资,并由施瓦辛格主演,而且机器战士改成了外星人。但无法整体结构还是局部细节,都完全翻拍自前者。只不过后者影响更大,后来又拍摄了续集。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五编:科学与社会(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