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幻纵览-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情况良好,但由于独裁地位和自己的内心信条相悖,勒柯吉还是准备退位。就在这时,奥斯特岛上发现了金矿,本地居民受到诱惑,不事生产纷纷去淘金。更有大量外国人闻讯涌上岛屿,奥斯特邦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勒柯吉不得不废除事先确定的民选日期,保持独裁领导,引导本国人恢复生产,并且驱逐了外国流民。在这个过程中,勒柯吉不得不命令士兵向手无寸铁的流民开枪,从而使自己与最残暴的独裁者并列。

小说结尾,身心俱疲的勒柯吉将领导人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弟子迪克,在夜幕中登上合恩角新修建的灯塔,准备在那里终老一生。

凡尔纳之孙在给祖父写的传记里,曾经这样评价这部作品:“不难使人联想到十五年后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而一百年后的中国读者,更可以把这部作品看成极左路线在中国大地兴盛到灭亡的写照:博瓦勒分光吃尽的共产政策,和五十年代末期的大锅饭何其相似;“多里士帮”和“博瓦勒帮”打着社会主义旗帜进行的火拼,可以看出文革中“保皇派”与“造反派”武斗的影子。而从勒柯吉的执政过程里,不难看出中国改革开放艰难历程。甚至,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勒柯吉发放第一份土地证书的场面,把它当成十分一个重大事件。那个场面和安徽凤阳小冈村农民在包产到户合同上按手印的历史时刻也堪有一比。

如果读者能够读到这部杰作,就会发现,上面这些都不是庸俗的、表面的类比。凡尔纳的慧眼确实穿越时空,预感到了人类社会将要发生的种种悲剧。如果这部作品写于2003年,可以被看作“事后诸葛亮”式的寓言。而它竟然完成于一百年前,我们不得不为自己忽略了前辈的智慧而感到汗颜。

在这些细致入微的社会预言之上,凡尔纳更站到思想的高度进行了总结:勒柯吉的成功,他之所以受到移民的拥戴,并不是他的无政府主义信念,而是因为他能作实事。小说很具体地描写了他在打猎、治病、建房、筑路等方面的技能和经验。由于他在奥斯特岛生活多年,他对本地环境的了解更是出类拨萃。作者还刻意为他建立了两个反面对比:高谈阔论,满腹理论的博瓦勒和多里士,褒贬色彩十分强烈。

从科幻文学的角度看,《约拿旦号历险记》应该算作历史上第一部社会科学题材的科幻小说。那个时候,社会科学本身尚未成型,也没有今天这样的诸多分科,还是一种概括和整体的研究。凡尔纳在这部作品里,展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科学成果的充分了解。小说里有经济、金融、政治、法律,乃至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准确描写。在“奥斯特岛”这个人类社会的缩微景观中,浓缩了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各种观念的人物,使它的变化成为纸上的社会实验。最令人叹服的是,这个纸上实验的准确性,超过当时许多社会学者的学术著作。

可以想见,这部赞美产权,歌颂私有制,提倡发家致富的幻想小说,在那个时代是多么不合时宜。凡尔纳倾注巨大心血完成的这部杰作,到现在仍然尘封在书架上,它的警世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反乌托邦的另一篇先驱作品,是英国作家福斯特创作的一个短篇《大机器停止运转》。1909年发表于《牛津和剑桥评论》秋季号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福斯特一生只写了这么一篇科幻小说。但因为它集中反映了福斯特作为一个传统文人的反科学价值观,所以在科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小说将背景放在未来某个不确定的年代。那时,地面上已经无法生存,人类只能戴着防毒面具才能上来。在原子能还没有被发现的年代里,福斯特设想不出什么样的巨祸能够给地面带来这样的破坏,干脆便隐去原因不表。

完全生活在地下的人们由一个无所不包的机器系统结成一体,没有国家、民族之别。这个背景设置,意味着作者要描写一种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处境,而非只是某国某族的“私事”。人们住在完全一样的个人房间里,“北京和希伯来一样”。在大机器的饲候下,人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通过类似电视电话的装置随意和千万里之外的人打交道,一个人可以认识几千人,但从不面对面交往。生下的孩子都交有机器哺养,亲情淡漠。一本大机器的使用说明书象圣经般摆在每个人的家中。

小说主人公是一位叫许凡蒂的中年妇女。她的儿子库诺已经成年,生活在另外一个大陆上。两人经常几个月不直接见一面。有一次,库诺通过通讯设备,一定要求直接面见母亲。他告诉母亲,自己曾经上过地面,看到那里有人生活在原始环境里,并且感受到了不依赖机器的自然体验。许凡蒂闻言,斥责孩子大逆不道,只有以大机器为依归才能有文明幸福的生活。几个月后,大机器慢慢停止转动,已经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人类无计可施,走向灭亡。

福斯特是标准的文人,对科学技术并不在行。小说里的技术描写只有轮廓缺乏细节。不过这并不重要,“大机器”只是作为科学技术的隐喻出现在小说里。作者生动地描写了人类对机器的依赖。这种依赖已经形成了宗教般的狂热。

除了这种反讽的形式,作者还通过代表人性挣扎的库诺之口,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正在死去的是我们,这儿唯一真正活着的是机器。人创造了机器来按照我们的意愿办事。但现在我们办不到了,它已经剥夺了我们的空间感觉和触摸感觉,它混淆了每一个人的亲属关系,它使亲情淡漠到仅剩肉欲,它使人们头脑空白,四肢无力。现在它又使我们对它顶礼膜拜。

与后世反科学思潮代表人物的论述相比,这些观点可能不算深入或者新奇。但考虑到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之初,我们仍然要钦佩作者的远见。

在《即食面谋杀案》(中国香港杜渐著)里,一种貌似无害的防腐剂“偏钍酸钾”成了某国政府的秘密武器。不过,这种秘密武器不是用来对付外敌,而是用来控制国民。它能够使人逐渐丧失判断力。偏钍酸钾被大量搀在方便面中销售出去。等到国民普遍食用之后,再由电视节目的讯号诱发其效果。结果,全体国民对任何新闻都只感受到正面意义,社会在人们眼里变得完美无缺。这种甜蜜的人祸比痛苦的灾难更可怕,因为人们会舒服地走向毁灭的深渊。

第一卷:科幻讲什么? 第五编:科学与社会(2…3)

第三节:社会控制论

或许凡事必相反相成,在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的对立面,还有一些强调社会控制的科幻作品。它们甚至就出现在以“大社会、小政府”著称的美国。

史泰龙主演的《Judge dredd》(《特警判官》)便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作。据说当年拍摄这部电影时,曾经想请施瓦辛格主演。但由于后者有奥地利血统,又担心此片被视为宣传纳粹思想而作罢。足见它的政治观点十分鲜明。

影片中的这些“特警判官”,集司法权和执法权于一身,从根本上触动着三权分立的西方政治原则。而它的背景,就是人类生活在拥挤的大都市里,环境极其恶劣,容不下缓慢冗长的司法程度。

海因莱因的《星河舰队》也有着浓厚的法西斯主义倾向。作为一个海军陆战队出身的作者,海因莱因深暗军队生活现实。训练的残酷,生命价值的低下,长官对下级的虐待,等等。而这些在他眼里,都是训练强者,培养公民意识的必要手段。原著出版时就因为其中的法西斯倾向受到指责。被改编成电影时,编导干脆不避嫌,以纳粹军服为基础,设计了影片中“地球部队”的军装。

第四节:形形色色的“世界国” 

“科幻小说是人类这一种族的文学。”这是詹姆斯冈恩给科幻小说下的独特定义。要将整个人类作为一个种族来表现,科幻小说可以采取一个独特视角:构造超国家的权力机关。

首先,当然是要加强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了。哈哈,这段话好象出自现今一些政客之口,但它确实概括了科幻小说在这方面的倾向:科幻小说中的联合国比现实中的联合国要强势和管用得多。

当异常或者危机发生时,联合国往往首当其冲,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比如外星人来到、或者世界性灾难发生。在冈恩的《未来人》中,一个未来人乘坐时间机器来到当代,就停在联合国总部外面。五大常任理事国代表加上秘书长和未来人代表今天的人类整体,和未来人进行了长篇对话。

在一些科幻小说里,还根据不同需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